微区位原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章小结

现代城市研究相关学科的发展阶段、方法论和哲学思潮的建构已经形成了相互融贯、相互依托的关系,它们共同关注并引领城市诸学科实施“社会—文化思潮的转向”,从而创新思维和理论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区位的行为文化内涵进行人本主义建构分析,即尝试运用微观区位机制的系统方法探讨城市空间布局规律,意在从行为学视角建构微区位研究体系。

对城市各类微观区位布局规律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行为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在所有的时空情境中,人和区位环境之间总是互相影响的,正是这些不断进行的互动给人与区位之间的关系赋予了情境化的结构和意义,即现代区位论逐步转向了人本公正、尊严获得、价值诉求等研究方向。


[1] 时空压缩(Compression of Time and Space)是一种研究因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而引起人际交往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变化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人际交往所需的时间和距离,随着交通与通信技术的进步而缩短。

[2] 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简而言之,功能主义提倡功能至上。

[3]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宋耀武等,2003)。

[4] 新马克思主义,也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它尝试重新检讨或修正马克思古典理念,但仍相信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新马克思主义转而借助黑格尔哲学、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以及理性选择理论的观点以反叛姿态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形式(李文英、王薇,2018)。

[5] 地理学的科学本质在于探索地球表面一切现象的规律。现象在地理学者眼中被认为是一种“景象”。

[6] 人地关系理论中的一种主张。文化景观是包括一个地域单位(景观单元)的地理特征的地区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如由田园风光、建筑、人物、服饰、道路和交通工具等所构成的复合体。

[7]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西方社会学理论。地理环境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矿藏、生物等。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8] 全球城市,又称世界级城市,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全球城市一词由萨森于1991年的作品中首创,与巨型城市(又称超级城市,Megacity)相对。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传统上被认为是“四大世界级城市”。同时,它们也被视为全球资本主义的象征。

[9] 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哲学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指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一词是控制论(Cybernetics)和空间两个词的组合,是由居住在加拿大的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在1982年发表于Omni杂志的短篇小说《全息玫瑰碎片》(Burning Chrome)中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