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新闻评论是关于新闻的“消息”——兼谈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一般来说,强调报纸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并不可能招致异议。因为众所周知的是,新闻是报纸生存的根本——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新闻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即便从概念出发,我们知道,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传媒手段普遍应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性是其基本特性之一。
那么,问题的提出是否多余?实践过程中的某些倾向、某些表现使我们感觉并非如此。这些倾向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已经见诸媒体的新闻评论当中,有相当一些议论与新闻事实本身有某种游离甚至偏移。换句话说,有许多讨论并非建立在新闻的基础上,所谓的新闻,仅仅被当成阐述某些观点、某些学理的简单由头。其二,一些所谓的新闻评论,存在太多对常识的炒作。因为停留在简单的、基本的层面,大而无当、大同小异等问题便难以避免。其三,我们注意到,关于新闻评论的时效,一直以来是一个批评的焦点问题。有人将某些评论的失真、粗鄙、简陋归咎于过分追求新闻时效性,认为正是因为强调了时效,而使得一些评论文章失去了原本应该具有的文本价值。其四,不能不承认的是,迄今为止,那些好看的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评论,有相当一部分并非出自“新闻人”之手,而是出自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之手。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本该具备更多新闻敏感的新闻人未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一些人呼吁新闻评论专家化的同时,其新闻性如何得到更多的强调?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尤其在操作过程中,那种有意无意削减和弱化新闻性的倾向是存在的。有鉴于此,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讨论实属必要。
一 新闻评论的最大特点仍然是新闻性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这一问题:从大的方面讲,新闻评论是刊登在新闻纸上的,这就决定了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把新闻性放在第一位。新闻在哪里,新闻是什么,新闻版需要关注的这些问题,新闻评论版同样需要关注。事实上,新闻评论不仅是评论,同时应该是最具时代信息和关注力的评论,对其新闻价值,例如读者性、信息性、影响性、贴近性、异常性等的把握,将使其像热点新闻一样,有了受众和需求。从小的方面来讲,任何一篇新闻评论作品,都必然包含论题的时效性、内容的鲜明性和批评的普适性——而这,恰恰是新闻性的具体体现。
有一种说法:“新闻评论属于观点新闻。”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新闻评论是关于新闻的“消息”,它以“观点”的形式,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新闻,告诉读者新闻背后的信息,告诉读者新闻蕴含的意义,告诉读者新闻发展的趋向,告诉读者媒体对待新闻的态度。至此我们可以发现,新闻评论的应运而生,乃是媒体强化新闻、拓展领域的一个突破口——显而易见的是,新闻事实或许只有一个,新闻评论则大不一样。认识问题的角度、深度,解决问题的见仁见智,甚至语言风格、思维习惯的差异,将形成一个巨大的竞争空间,继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如果认同这一观点,至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评论作为固有的一种新闻体裁,正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其新闻性正在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
二 强调新闻性,也就是强化评论的针对性
评论要有针对性,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其具体含义可以概括为: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以及直接的针对性。如果一篇评论只有时效,而没有针对性,那么,充其量只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评述。
所谓针对性,可以简单理解为:为什么要说?针对什么而说?对立面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从中得到什么?等等。例如,关于“孙志刚事件”,媒体刊发的大量评论就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的是过时的、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收容办法。正因为如此,它才对人们认识问题继而解决问题产生推动作用。
新闻评论的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客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像一般的论说文、政论文那样,针对性相对宽泛。一篇评论究竟想说点什么,总是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选择切入点,选择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力求切中要害。这就需要首先对新闻事件、新闻价值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一句话,首先应该在新闻层面考虑问题,把新闻性始终摆在第一位。是否可以这样说,凡是那些好看的、影响广泛的新闻评论,都是在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以及直接的针对性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中较好地体现了其新闻性的本质。
或许,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加以讨论,那就是关于“常识”。一种观点认为,新闻评论需要的并不是专业化知识,而是常识和理性。这句话很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正如经济学家致力于把经济学的常识告诉人们一样,新闻评论实际上是致力于把社会生活的那些常识告诉公众,从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现在的问题在于,那些人人皆知的道理、人人都能作出的判断当然是常识,那么,那些不易被人觉察的、往往被人忽略的、一些人还不习惯的、就某一具体领域来说属于基本常识的认识呢?其实,这是更应该得到强调和传播的常识。而我们所说的“对于常识的大量炒作”,就是指那种停留在“表扬”与“批评”的朴素层面说事的倾向,其突出特点是:空泛、无的放矢、不具有针对性。强化制度、完善法律、追究责任,这些都对,大家都这么说,但对某一具体事件、具体问题而言,仅有这种认识显然是很不够的,仅靠这种“常识”也是无法指导实践的。
三 用新闻的视角来审视新闻评论,本质是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主流新闻
由于新闻性这一基本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评论也成为一种“易碎品”。它的存在价值,它的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程度。当然,这并不是说新闻评论不可能产生长久的社会影响,而是强调“言当其时”,强调不可脱离社会现实和主流新闻。
基于这样一种要求,就必须引入新闻观念,借助新闻的某些运作方式,用新闻的视角来审视新闻评论。具体来讲,所谓引入新闻观念,是指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新闻现象,可以按照新闻的归纳方法来加以概括、加以把握。可以是动态选题,也可以是静态选题;可以是一个突发事件,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一系列新闻事件的大背景;可以是一种精神需求甚至一种情绪,也可以是一种观点或一个道理……最终,拓展其内涵的跨度,实现其表达方式的自由。所谓借助新闻的某些运作方式,简言之,就是以新闻版的方式进行操作,使抢新闻、扩大信息量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对于一些重大的、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也可以有策划;标题的制作,尽量向新闻靠拢,使之包含更多的新闻要素;等等。用新闻的视角来审视新闻评论,突出的则是一个“新”字:有没有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到底有几句新话、几点新意?有没有原创、有没有新的高度?当然,这里恐怕很难用几个W来加以衡量,但是,求新意识必须贯穿始终。
与一般的学术探讨和理论文章不同,新闻舆论的优势和特点决定了新闻评论只能倡导一种短小精炼、语言精美、观点精辟的文风。那么,如何在强化新闻评论新闻性、获得轻盈和灵动的同时,又不失去文章的凝重和厚实——应当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我们认真解决。
四 不妨将新闻评论当成报道方式的一种,对于“新闻人”来说,更是如此
或许,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本身就蕴含一定的风险,在诸多认识问题尚未解决之前,极易招致指责。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报道领域,体裁已相对固定,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图片等,传统意义上的评论,与此是有一定区别的。
最大的问题在于,新闻是客观的,而在更多人的概念里,评论是主观的产物。其实,如果我们稍加分析,这种看法并不全面。观点、意见、看法乃至思想,固然因人而异,固然包含许多主观的因素,但就新闻评论而言,既然所依据的新闻事实是客观的,那么,所有的分析、思考也都应该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使之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辩证法。归根到底,它仍然应该体现一种客观。在新闻实践中,这种主观与客观是难以分开表述的。而对于新闻评论的不正确的理解,往往是把主观性与事物本来面目的客观性摆在相互对立的位置上。如果说,目前确有一些新闻评论未能做到立论有据、持论公允,甚至信口开河、无病呻吟、充满偏见,那么,这也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就应该是这个“模样”的,相反,这恰恰说明,一些人在认识上进入了某种误区,恰恰说明这个问题确有讨论的必要。
事实上,在实践层面,新闻的概念包括体裁也是与时俱进的。例如,近期比较多见的解释性新闻,尽管还没有人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这并不影响媒体和“新闻人”展开有益的尝试,并由此获取更广泛的影响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目前新闻媒体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新闻的低质量重复,主要新闻都差不多,甚至新闻的获取渠道也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独家新闻”的概念也在发生相当深刻的变化。今天的“独家新闻”,不应仅仅是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还意味着独家观点、独家角度、独家方法等。
认识到这一点,相信会有更多的“新闻人”能够认同“将新闻评论当成报道方式的一种”。回到前文提到的问题上来:为什么迄今为止那些好看的新闻评论中相当一部分并非出自“新闻人”之手?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种情况是,那些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对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确实比“新闻人”深刻,对学理的阐述更为严谨,这从某种意义上对“新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种情况是,许多的“新闻人”出于对“纯新闻”的追求,不愿意或不屑于从事新闻评论方面的实践,认为那只是媒体搞评论的那几个人的事,或者只是社会上那些“时评家”的事。我们相信,如果少一些类似的看法,如果让以追求新闻为天职、更具新闻敏感的“新闻人”来干这件事,相信新闻评论会更好看,更能以新闻点来抓人眼球。可以佐证的例子是,就国际范围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能够从事新闻评论的人,往往是从优秀的编辑、记者中产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更具专业化知识,而是这些人对新闻的判断更准确,运作更到位,对新闻性的把握更恰当。当然,强调新闻性,我们并不是说就可以忽视评论的思想性,评论归根到底就是评论——只是,这属于另外一个问题。
(原载于《新闻战线》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