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
瑞典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国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森林和大量的湖泊。
瑞典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国家之一,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东半部,濒临波罗的海。它的极点坐标为:最北点北纬69°4′,最南点北纬55°10′,最西点东经10°58′,最东点东经24°10′。瑞典西面以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为界与挪威接壤,东部和芬兰隔托尔尼奥河与波的尼亚湾相望,南面隔着波罗的海相望的是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国。陆地边界线长2205公里,其中同芬兰和挪威的陆地边界线分别为586公里和1619公里。海岸线总长为2181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专属经济区为200海里,目前实际延伸至与邻国的中心分界线。瑞典的国境线自1905年以来没有发生过变化。
瑞典国土呈纵向长条状,南北最大长度为160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为500公里,长度是宽度的3倍多。瑞典领土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占比为8%。
二 地形特点
瑞典领土的53%为森林覆盖,9%为湖泊与河流,9%为沼泽,草原占7%,裸露的岩石与山地占12%,其余为平原。
瑞典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等海拔的山地、高原和丘陵,为森林所覆盖。全国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从地形上看,可以分为北部诺尔兰高山丘陵区、中部韦姆兰和达拉纳平原湖区、南部斯莫兰(Småland)小森林高原区和最南端的斯科讷(Skåne)小平原区四部分。
诺尔兰区(北部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5,它又可以分为3个纵向的不同高度的地区。西部是靠近挪威边界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亦称为舍伦山脉),平均海拔1829米,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脊梁”之称。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山峰陡峭,到处可见不毛的裸露岩石。该山脉中的凯布讷山是瑞典全国最高峰(2117米)。瑞典有200多条冰川,多数为阿尔卑斯型,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总面积为400多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长6公里、宽3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缘陡峭的悬崖下面是诺尔兰丘陵地区,从西部海拔600米逐渐降到沿海地区约100米。波的尼亚湾沿岸是一条宽30~80公里的低地带。诺尔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茂密的森林、湍急的河流和丰富的矿藏。
中部是从西岸斯卡格拉克海峡到东岸波罗的海靠近厄兰岛的一片平原湖区。由于地层的垂直变位,这一带的大部分地区曾经被大海淹没,在重新上升到海平面以上之后,形成了许多湖泊和小平原。
南部的斯莫兰小森林高原区的北半部是较高的丘陵地带,长满了林木,最高处为海拔377米的托塔巴肯高地,南半部与沿海低地平原相邻处为许多断层和放射状的深谷所割裂。最南端的斯科讷半岛大部分是平原,与丹麦的地形相似,但它的基础岩石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并在半岛的东北部地区露出地表,有的地方高达220多米。
同其他北欧国家一样,瑞典在沿海有众多的岛屿,特别是东部海岸外有许多岛屿和海湾。在斯德哥尔摩地区外海,大大小小的海岛星罗棋布。南部海岸则多为长长的沙滩。波罗的海中的哥特兰岛是瑞典最大的岛屿,属于单一的石灰质海岛,高出海面50~80米,面积为3001平方公里。哥特兰岛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文化独具特色,极受旅游者青睐。
瑞典全国地表以灰化土为主,但在未被海水淹没过的地区则为砾石或小碎石。沼泽土和沼泽灰化土在北部较多,最南部斯科讷半岛为褐色森林土,是全国最肥沃的土地。
瑞典从南到北水源丰富,河流、湖泊众多,有“千湖国”之称,境内有95700个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湖泊,其中有一个湖名的意思是“周六的洼地”。北部诺尔兰区分布着许多冰川湖泊,多数在海拔305米以上。这里最大的托讷湖面积为317平方公里。许多冰川湖与冰川河相连,构成梯级式瀑布群。中部地区有众多湖泊与小平原交错分布,瑞典著名的四大湖泊就在这一地区。其中最大的维纳恩湖面积为5650平方公里,是北欧最大的湖泊,也是欧洲第三大湖。维纳恩湖长145公里,宽80公里,最深处达98米。另外三大湖是韦特恩湖、梅拉伦湖和耶尔玛湖。
在瑞典,大多数河流发源于西北部山区,主要河流大都发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瑞典流入波罗的海,最长的托尔尼奥河长566公里。众多的河流曾对木材运输起到关键作用,如今其水力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为工业发展提供动力。
三 气候
瑞典靠近地球北端,阳光斜射,这自然也影响到气候。按照其高纬度位置,应当属寒带,但由于受到流经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以及来自挪威西海岸的海洋暖流(“湾流”)的影响,年平均气温远高于内陆同纬度地区。
瑞典地域狭长,南北温差较大。在最南端,气候温暖,可以种植葡萄;而在最北端,冬季有8周无日照,5月初至8月末则太阳整日不落。四季也有些特别,当气温低于0℃时,一般认为是冬天;当气温高于10℃时,则为夏季;春、秋季节十分短促,且不明显。
瑞典气候区域可分为三个地区:中南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北或最北部地区。瑞典中南部地区的冬季短暂寒冷,夏季气温接近英格兰南部地区气温,但日照和白昼时间持续较长。东北部地区冬季较寒冷,越往北气候越寒冷,而夏季那里的气候极其宜人。最北部地区冬季相当寒冷,高纬度地区全年被冰雪覆盖,夏季短暂,天气变化无常。瑞典拥有悠长的夏日和同等漫长的冬夜,二者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差异。5月初至8月末,瑞典出现极昼现象。在夏季,瑞典处于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太阳整日都停留在空中;即便在斯德哥尔摩(北纬59°)这样靠南的地区,6月的夜晚也仅有几个小时的半黑暗时间。每年9月至次年3月,北极圈以北的瑞典地区是最佳的北极光观赏地区。位于阿比斯库的极光天空站是最佳观赏极光之处,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南北差异很大是瑞典气候的最显著特征。最南端国土所在的纬度为北纬55°10′,属温带阔叶林地带;最北部则有15%的领土处在北极圈之内,属寒带苔原气候。一般而论,南部属于潮湿的海洋性气候,北部属于干燥的大陆性气候,中部则介于二者之间。瑞典多西南风,中部和北部有时受西北风和北风的影响。冬季的西南风使瑞典南部相当温暖,而北极冷空气的侵入则使北部大部分地区非常寒冷。2月平均气温南部为-0.7℃,北部为-12.9℃。在地球大气环流作用之下,从冰岛西部的北大西洋不断向东流动的低气压气旋,使瑞典冬季多阴雨天气,降水日数在南部所占比重达80%,北部为65%。夏季的西南海风使瑞典南部的炎热大为减弱,西北风和北风也同样冲淡了北部地区的大陆酷暑,所以瑞典夏季气温全国差异不是很大,7月平均气温南部为17.2℃,北部为12.8℃。北部漫长的冬季达7个多月,积雪时间亦为7个月;南部沿海每年11月开始结冰;中部斯德哥尔摩地区从12月末进入结冰期;最南部则要到次年1月初才开始结冰,冰期不超过1个月,其他大部分沿海地区冰期一般持续80天左右;最北部的港口到5月末才能完全解冻。与冬季情况相反,北部的夏季不过1个月,南部的夏季可达3个月。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不同,瑞典各地区降水量差别较大,年降水量西部山地为1000~2000毫米,北部的诺尔兰区内陆只有300~400毫米。
四 行政区划
瑞典通常被划分为三大传统地区:约塔兰区(Gotaland)、斯维娅区(Svealand)和诺尔兰区(Norrland,又称“北部区”)。约塔兰区位于南方,该地区得名于公元300年居住在此地的约塔兰人。这里气候温和,有肥沃的平原与多石的高地。斯维娅区位于瑞典的中部,也是以当地古代居民——斯维娅人命名。这里有密集的工业、数以万计的湖泊,同时生长着茂盛的植物。首都斯德哥尔摩即在此区域内。自公元1100年以后,“斯维娅”女王就是瑞典的象征。诺尔兰区占瑞典总面积的3/5,有广袤的森林与丰富的铁矿资源,但人口稀少。在北部山区,居住着少数民族萨米人,其他人口多集中在通往东面海域的几条河流旁的城镇里。
瑞典全国划分为21个省(区)和290个自治市。21个省(区)分别是:斯德哥尔摩大区、乌普萨拉省、南曼兰省、东约特兰省、延雪平省、克鲁努贝里省、卡尔马省、哥特兰区[1]、布莱金厄省、斯科讷省、哈兰省、西约塔兰省、韦姆兰省、厄勒布鲁省、西曼兰省、达拉纳省、耶夫勒堡省、西诺尔兰省、耶姆特兰省、西博滕省、北博滕省。关于瑞典各省(区)人口、首府等,参见表1-1。
表1-1 瑞典各省(区)人口(201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17)和首府等

表1-1 瑞典各省(区)人口(201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17)和首府等-续表1

表1-1 瑞典各省(区)人口(201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17)和首府等-续表2

五 人口与民族
瑞典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比较单一的国家之一,唯一的原住民是萨米人(早先也称为拉普人),约2万人。另外还有芬兰族人、少量挪威人、丹麦人、德意志人和犹太人。在1910年以前,瑞典人的构成保持了较高的同一性。二战以后,有来自原南斯拉夫、伊拉克、伊朗以及非洲的难民或移民生活在瑞典。
主体民族瑞典人为北欧民族之一,属欧罗巴人种北欧类型,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金发碧眼。瑞典人形成单独民族的时间在公元9~11世纪,由斯维尔人和高特人(又称约特人)等古代日耳曼部落结合而成。
瑞典的人口统计是以教会登记数字为依据的。从1686年开始,瑞典就有了按教区登记人口的体系。1749年,瑞典开始了以这些数字为依据的全国人口普查,因此积累了长达250年的比较准确的人口数字。在1749年首次调查时,瑞典有180万人,到1850年增加到350万人,1950年又上升为700万人,1994年底为880万人,2006年11月底人口为9110972人。2017年1月,瑞典人口超过1000万;2017年10月,瑞典人口为10103843人。2018年8月,瑞典人口为10196177人。
20世纪30年代,当移民的移入超过移出时,大多数移民是移出再移入的瑞典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移居瑞典的主要是波罗的海国家躲避战争的难民。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瑞典的移民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大量的劳工需求,导致迁入移民急速增多。这些移民当中,除了很大一部分来自其他北欧国家(尤其是芬兰,主要是受到1954年形成的北欧共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之外,其他基本上来自前南斯拉夫、希腊、联邦德国、土耳其、英国、波兰和意大利。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瑞典的经济状况改变,对外来劳工的需求减少,移民受到了限制。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移民中大多数是政治难民和他们的家庭成员。
近年来,来自伊拉克等战乱国家的移民有所增多。20世纪80年代初,寻求庇护的难民及其家庭成员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居瑞典的难民人数迅速增多。
萨米人主要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拉普兰地区,也称为拉普人,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乌拉尔人种,为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他们一般身材矮小,肤色偏黄,高高的颧骨,头发大多是深褐色或棕灰色,甚至是黑色。语言拉普语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共有9种土著方言。宗教上,多信仰基督教路德宗,少数信仰东正教,并广泛保留原始宗教残余。
萨米人的祖先早在1万年前便开始从乌拉尔地区陆续迁入斯堪的纳维亚,原分布地区较广,后受日耳曼部落和芬兰部落排挤,逐渐北移,部分人被后来者同化。萨米人原以捕鱼和猎捕野鹿为生,在1000多年前饲养驯鹿成功后,随即将此作为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养鹿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创造了独具一格的驯鹿文明,发展出了适应北极环境的经济活动类型。传统拉普社会以父系大家族和氏族为单位,过着原始社会生活。他们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不受任何人统治。16世纪后,欧洲白人进入了萨米人的世界,占领了他们的土地和资源。萨米人逐渐落入外族统治,被人为分割到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后来,经过斗争,萨米人在北欧三国建立了萨米议会,把整个北极地区视作一个“萨米国家”,增强了自主权。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萨米人已经大部分转向定居,并兴建现代化设施,使用现代化生活用品,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继续过着游牧生活,不受国界限制,无拘无束地驰骋在北极一望无际的冰原上。
萨米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用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服饰穿戴打扮。基本色调是以蓝、红、黄三种鲜艳夺目的色彩相搭配,上衣多为深蓝和天蓝色,领口、前襟、肩部、袖口和下摆都镶有金黄和大红两色相间的花边。妇女戴着镶有花边的红色遮耳帽。男子的高筒帽上带有蓝色的四只尖形角,喜欢在腰际佩戴漂亮的芬兰刀,脚蹬足尖翘起的鹿皮靴,显示出粗犷豪爽、威武阳刚的英姿。
驯鹿是萨米人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驯鹿属于北极鹿家族,是唯一雌雄都长角的鹿种,主要以荒野上的植物和菌类为食。在萨米语中,描写驯鹿的词语就有400多个。尽管今天大部分萨米人已经不再过游牧生活,但饲养驯鹿依旧是他们重要的谋生方式和生活内容之一。他们实行季节性放牧,在自家的驯鹿耳朵上用小刀刻上一个特殊的记号,然后将驯鹿撒出围栏,与邻家驯鹿混合成群,任其在野外自行觅食、繁衍。每年10月到次年2月围捕驯鹿,对萨米人来说是一个紧张繁忙的收获活动。他们把鹿群从一望无际的荒野赶拢到一起,家家户户都清点自家的驯鹿数量,进行分隔,同时将紧跟在母鹿身后没有做记号的幼鹿做上自家的标记。围捕结束后,剩下的鹿群又被放回原野。一般来说,萨米人每年要屠宰四分之一的驯鹿,加工成各种半成品。
熬过漫长的寒冬,每年3月,萨米人都要带着心爱的驯鹿聚集在芬兰北部最大的湖泊伊纳里湖上,参加一年一度的传统民间节日——赛鹿节。赛鹿节上最精彩的比赛要属“驯鹿王之赛”。每头赛鹿由一名手执缰绳、脚踏滑雪板的驯鹿者驾驭,号令一响,赛鹿飞快地在冰冻的湖面上飞奔起来。一些未经驯服的鹿时而跑得飞快,时而脚步缓慢,有时又会突然改变方向,使驾驭者冷不防失去平衡,重重地摔倒在冰面上。只有那些技术熟练的驭驯鹿者能顺利跑完2公里的赛程。这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传统比赛项目,既能锻炼人们勇敢顽强的精神,也能检验驭手的驯鹿技巧。赛鹿节上还进行传统的套鹿比赛,这是萨米人从小就能掌握的扔套索技术竞赛。参赛选手站在十多米开外,将长长的绳索投向目标,经验丰富的选手得心应手,套索一出手便张开成椭圆形的套圈,缓缓落下时恰到好处地套住目标。
瑞典政府对萨米人的政策经历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初,政府的政策主要是基于将萨米人当作“未开化人种”加以保护。后来,萨米人将驯鹿养殖现代化的做法与政府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业政策一度出现矛盾。尽管1971年通过、1993年修订的《驯鹿养殖业法》规定萨米人拥有某种程度的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但由于经济的发展,过去几十年中养殖驯鹿的萨米人失去了大片草场,特别是现代化的林业使萨米人在冬季难以驯养驯鹿。他们曾通过法律等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土地,但往往遭到失败。如何保护萨米人的传统文化和权益、协调环境保护与驯鹿养殖现代化等问题,在瑞典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萨米人的文化和语言权利也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受到广泛重视。从那时以来,瑞典在萨米人居住地区已相当重视当地语言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此同时,萨米人的现代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萨米人很重视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口述故事在萨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萨米音乐也是其中的一部分。“Yoiking”这种独特的歌唱形式是萨米人记忆历史、描绘自然、讲述故事的方法,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1910年,约翰·图里(Johan Turi)出版了《萨米人的故事》一书,第一次用萨米(拉普)语记述了萨米人的历史、传奇、日常生活和民间信仰。此后,在20世纪下半叶,又涌现出若干位用拉普语写作的作家。
萨米人的手工艺品不仅美观,而且实用。“诺埃迪”(noaidi)鼓是他们常用的一种乐器。穿在外面的长袍“科尔特”(kolt)有精致的手工刺绣和鲜艳的色彩,不仅暖和,而且漂亮。刀具、碗和饰物也十分精美别致。如今,有的萨米人家既养驯鹿,又接待旅游者。一间小木屋就是小型的家庭博物馆,里面陈列着萨米人过去使用过的打猎工具、脚踏纺车和各式各样的萨米族服装等。院子里悬挂着用鹿角做的旅游纪念品。曾作为运输工具的驯鹿雪橇也成为旅游交通工具,游客们乘坐驯鹿雪橇穿行在林海雪原之中,不仅可以尽情地饱览拉普兰的自然风光,也可从阵阵清脆的鹿铃声中寻找当年萨米人游牧生活的感觉。
六 语言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瑞典语实际上是瑞典的官方语言。加入欧盟后,瑞典语也成为欧盟的官方语言之一。除了瑞典语之外,瑞典议会还承认萨米语、芬兰语、Meänkieli语(又称Tornedalen Finnish,芬兰语的一种方言)、依地语(Yiddish,东欧犹太人及其在各国的后裔使用的一种从高地德语派生的语言,以希伯来语字母书写,包括从希伯来语、俄语、波兰语和英语等借来的词语)、罗姆语(Romani Chib)(一种吉卜赛语言)等的少数民族语言地位。
瑞典语是瑞典本土居民的母语,移民人口绝大多数也通晓瑞典语。1000多万人口中的大部分人说瑞典语。在芬兰,瑞典语是第二官方语言;另外,还有移民到美国和加拿大的人会瑞典语,挪威人、丹麦人也能听懂瑞典语。
瑞典语和丹麦语、挪威语、冰岛语、法罗语同属日耳曼语族北日耳曼语支中的斯堪的纳维亚语分支,是最大的北欧语言。在斯堪的纳维亚语支中,又分出东部和西部语支。瑞典语和丹麦语同属东部语支,挪威语、冰岛语和法罗语归入西部语支。瑞典语与丹麦语、挪威语关系比较密切,互通性颇高,这三种语言均源自1000年前的古北欧语(Old Norse),受低地日耳曼语(Low German)影响。瑞典语、丹麦语、挪威波克马尔语(挪威语两种主要方言中的一种)均属东斯堪的纳维亚语。对于瑞典人来说,挪威语比丹麦语更容易明白。
在瑞典,因为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语言之间存在一些地区差异。斯德哥尔摩和乌普萨拉一带、赫尔辛堡、隆德和哥德堡几个地方的口音被认为比较标准。与此同时,“标准”的瑞典口语在今天受到现代媒体的很大影响,这些媒体语言主要是基于斯德哥尔摩周围的方言。
七 国旗、国徽与国歌
国旗 瑞典国旗的旗底为蓝色,黄色宽条十字把旗底分为四部分,远离旗杆的十字水平条稍长。国旗图案虽然与丹麦的相同,但它的十字略宽。十字图案来源于历史上基督教的影响,蓝、黄颜色来自瑞典王徽,蓝底黄十字旗帜的最早记录要追溯到16世纪。瑞典军旗上始终有着这个黄色的十字,因为瑞典盾形纹章的蓝底上面,就有一个金色的十字架。蓝底黄十字旗原为王用旗,也是瑞典海军军旗。1906年6月2日,瑞典法律正式规定王旗为国旗。国王的王旗则在国旗之上加绘国徽图案。
国徽 瑞典国徽分为大小两种。三王冠图案至少早在1336年就被用作瑞典的国徽,一般称为大国徽。大国徽是1908年确定的,外形是一座敞开的貂皮帐篷,帐篷内衬白色貂皮,外面为红色锦缎,顶部罩有大型瑞典皇家圆顶冠冕。王冠两侧各有一个红色锦缎彩球。帐篷里边是两个金狮扶持着一枚盾牌。雄狮头上戴有红色圆顶王冠,盾牌上方为一顶与大王冠相同的中型王冠。王冠上都镶着金子与珠宝。盾牌周围为六翼天使(九级天使中最高一级的天使)勋章的链条所环绕,链条上镶着天使,勋章垂于盾牌和金狮共同金座的正下方。盾牌由金色十字分成四部分,左上部分与右下部分为相同的图案,是在蓝底上以倒品字形摆放着三顶镶着珠宝的多尖金色王冠;右上部分与左下部分图案相同,是以蓝、白相间的斜条为背景的头戴王冠的金狮。盾牌的中央是一枚小型盾徽,盾徽图案的左半部,是在红底上由银色带系着的一把金壶;右半部上方为蓝色天空衬托下的一只金色雄鹰和满天星斗,下方为银白色的双塔城堡。国徽中的圆顶王冠代表瑞典的王权,三个尖顶王冠是历史上曾经对瑞典有过重大影响的德国北部哥特族和文德君主的象征,盾徽中的图案则是瑞典王族中瓦萨家族与其后继者贝纳多特家族的族徽图案。
瑞典政府使用小国徽作为其官方徽章。徽章主体为盾形,顶部饰有一顶王冠。
国歌 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瑞典将《你古老,你自由》(Du gamla,du fria)视为本国国歌。它最早于1844年被采用,采用的是19世纪中叶在西曼兰省流传的民歌旋律,由埃德温·卡尔斯滕纽斯(Edvin Kallstenius)改编,理查·迪贝克(Richard Dybeck)作词。歌词共有两段。
第一段大意是:
你古老、光荣的北国山乡,自由欢乐的心在跳荡。祝福你人间最美的地方,向你的太阳、你的天空致敬,愿山花烂漫的溪谷永放光芒。
第二段大意是:
王冠依托于往昔伟大时光的记忆;享誉世界,就是勇猛的回报。我知道,你的英名、你的技艺一如从前。啊,瑞典,吾将生于斯,逝于斯!啊,瑞典,吾将生于斯,逝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