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特色资源
瑞典是北欧最大的国家,近三分之二的国土被森林和湖泊覆盖,大自然美景无所不在,南北狭长的地形使得瑞典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风貌。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景色秀美的田园风光、清澈动人的湖光水色与悠然自在的闲适生活,好似浑然天成,令这个北欧国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一 国家公园
1910年,瑞典成为第一个建立国家公园的欧洲国家,这些国家公园主要分布在诺尔兰的山区。这使得欧洲最后的原始地带免于被开发的命运。此外,瑞典境内还有许多的自然保护区和文化遗产保护区。根据“公众通行权”(Allemansrätten),任何人无须征得土地所有人的许可,都有权利徒步穿越森林和田野,以采摘浆果和蘑菇;但是该权利还附带一项尊重自然环境和私人财产的义务。凭借复杂的地形,瑞典拥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从北方的熊和狼到南方的西方狍和野猪,不一而足。瑞典还拥有丰富的植物和水生物。这些动植物共同造就了瑞典的生物多样性。
瑞典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在瑞典北部和中部,狼的栖息地正在扩大,熊、猞猁和野猪的数量也正在增加。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驼鹿、西方狍、狐狸和野兔。狩猎活动受到严格的监管,很多动物种类受到全面的保护。虽然冬季瑞典的鸟类只有寥寥几种,但是夏季从南方会飞来大量的候鸟。由于拥有很长的海岸线和很多湖泊,瑞典还有着丰富的水生物。鱼的种类各异,从大西洋咸水鳕鱼和鲭鱼,到盐度较低的波的尼亚湾以及河流与湖泊中发现的鲑鱼和梭鱼,五花八门。鲱鱼和较小的波罗的海鲱鱼过去曾是瑞典人重要的主食,但现在被认为是一种特色佳肴。
二 主要城市和历史名胜
1.斯德哥尔摩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首都。这座秀丽的水城建造在波罗的海与梅拉伦湖交汇的14座岛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无与伦比的美丽。漫步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城(Gamla Stan)内最主要的两条街道西长街(Västerlånggatan)和东长街(Österlånggatan),在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广场享受阳光,徜徉附近的诺贝尔博物馆与斯德哥尔摩大教堂(王储维多利亚公主在此举行大婚典礼),再于中午时分亲阅王宫士兵隆重的换岗仪式。在去往骑士岛(Riddarholmen)的路上顺路参观贵族院,在挂满贵族徽牌的墙上找找斯文·赫定的贵族徽章。骑士岛上有皇家大教堂,教堂内有历代王室墓葬。在骑士岛码头可以欣赏梅拉伦湖、远眺市政厅,也可以乘坐不同线路的公交船游历一番,甚至可以远达斯德哥尔摩群岛。与老城隔海相望的动物园岛上汇集众多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博物馆与游乐园,如斯坎森露天博物馆、瓦萨博物馆、北欧博物馆、六月坡儿童乐园、ABBA博物馆等,尤金王子花园尤其不能错过。
瑞典自2016年2月起向公众免费开放境内的18家国立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多数位于斯德哥尔摩,它们可能继续向成人收取临时展览费用,而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可免费参观所有展览。
皇后岛上的皇宫是国王与王后居住之所。建于17世纪的皇后岛宫是当今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宫殿,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游客开放部分空间以供参观。岛上有中国宫,建筑风格、内部陈设具有明清时期的中国风格。皇后岛上的宫廷剧院夏天会举办演出,宫廷花园也是散步的好去处。
在城中其他地方也遍布各种主题的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皇家图书馆和50余个专业博物馆,使斯德哥尔摩市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之都。市中心购物广场可以体验斯德哥尔摩现代活力的一面。2010年,斯德哥尔摩被欧盟评为“欧洲绿色之都”。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位于市中心的梅拉伦湖畔,是斯德哥尔摩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市政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市政厅建于1911~1923年,由著名建筑师拉格纳尔·厄斯特贝里(Ragnar Östberg)设计。这是瑞典民族浪漫风格中最杰出的一栋建筑。主体以800万块红砖建造,在高低错落、虚实相谐中保持着北欧传统古典建筑的诗情画意。右侧塔楼高106米,顶端为三个镀金皇冠,是瑞典王国的象征,也代表着当年卡尔马联盟三国——瑞典、挪威和丹麦。登上塔顶则可纵目四望,斯德哥尔摩美丽的城市风光可尽收眼底。在市政厅内25米纵深的“金色大厅”里,用200多万块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三幅大型壁画,是斯德哥尔摩市的骄傲。中间一幅是梅拉伦女神,她右手托皇冠,左手执权杖,怀中容纳着斯德哥尔摩城;女神周围簇拥着来自东、西各方的使者,大家对她表达着敬贺与拥戴之情。左、右两幅分别为从波罗的海海盗时期至近代工业化阶段的瑞典历任国王典故和曾经做出贡献的各界名人的画像。市政厅内最大的宴会厅称为“蓝厅”,每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王后都要在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举行隆重盛大的宴会。
斯德哥尔摩人引以为傲的地铁最早运行于1950年。1955年,两名瑞典艺术家就向斯德哥尔摩议会提交了两项用艺术装点地铁的方案,这份方案受到议会很多党派的赞成,自那之后,艺术家便成了地铁建设团队的一部分。第一份艺术作品是由维拉·尼尔森和西里·德尔克特两位艺术家于1957年完成的。一百多个地铁站堪称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每一个站点都是一道不同的风景线,很多地铁站都犹如“原始”山洞。斯德哥尔摩地铁蓝线建设时采用的是爆破式凿洞开采方法,每个站点自然就保留了原始岩石洞的空间特点,这样可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冲击。不论是山洞还是大厅式站台,很多站台的主体空间都有一个主题设计,与周边的地域文化相映成趣。众多艺术家永久和临时的展览作品分布在若干站点,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的雕塑、壁画、油画、装置艺术和浮雕,规模宏大、变化多样,每一组都与地铁站的环境相互辉映。自2004年开始,艺术家不仅用静态的画和雕刻装点地铁站,一些艺术影片也被呈现在地铁站中。地铁之游可以从老城的国王花园站(Kungsträdgården)开启。
市郊有座小岛叫康有为岛,但现在已经找不到康有为当年变法失败流亡至此购岛居留的痕迹了。距离斯德哥尔摩不远的锡格蒂纳(Sigtuna)建于公元980年,曾是瑞典的首都,是瑞典第一个城市。小城居民只有数千人,城中的主街至今还保持一千多年前的格局没变,是瑞典最古老的街道。这里是数个瑞典“第一”的发源地:第一枚硬币、第一所教堂、第一块砖、第一根电话杆。小镇至今还保留着建于16~17世纪的北欧最小的市政厅、最老的电话亭和最老的咖啡馆(Tant Brun,棕色大妈)。
2.哥德堡
位于瑞典西部海岸,隔卡特加特海峡与丹麦遥遥相望,是瑞典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海港。港口终年不冻,是瑞典出口汽车、机械、化学产品与进口石油的主要口岸。自17世纪起,这里就成了重要的商业中心,荷兰人曾经聚居此城,至今哥德堡许多地方仍然具有明显的荷兰风格。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31年在这里成立。连接瑞典第一大湖维纳恩湖与卡特加特海峡的约塔运河于1832年凿通后,哥德堡港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纺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著名的沃尔沃公司的总部就设在该市。它还是瑞典西部地区的文化中心,建有哥德堡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和海洋研究所及其他机构。这里还是通往西海岸迷人群岛的出发点。微咸清新的海风,美味的牡蛎、小龙虾、螃蟹、比目鱼,凸显出哥德堡的特色。国际媒体将哥德堡称为顶级美食目的地,这里有五家餐厅荣获米其林星级称号,还有数十家一流餐厅。哥德堡一景是港口每周二至周五早上举行的海鲜拍卖会,全年无休。哥德堡的教堂与哈加老城也是游客“打卡”之地。
3.马尔默
瑞典第三大城市,也是瑞典南部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它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相距只有26公里,在厄勒海峡的两侧,如同一对姐妹城市。马尔默始建于12世纪,原属丹麦,1658年划归瑞典,1775年开始建立海港。1905年扩建后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是瑞典重要工业中心之一,主要有化工、纺织、制糖、水泥、橡胶等工业。瑞典南部农业区生产的粮食、甜菜、糖等与其他工业品一起从这里出口国外。城市的老区紧靠海岸,运河纵横其间,古老的荷兰式建筑比比皆是,新区则逐步伸向大陆,具有明显的现代化城市特点。
4.乌普萨拉
位于瑞典中部梅拉伦湖畔,紧傍费利斯河,原为瑞典古都。它是北欧最早的文明圣地,乌普萨拉教堂是北欧最古老的教堂,是1287年建造的砖结构建筑。瑞典古代的王国曾以此为中心,瑞典国王的加冕典礼至今仍在这里举行。16世纪修建的城堡等历史建筑和古斯塔夫一世等历史人物的陵墓,是人们争相参观的名胜。乌普萨拉大学,特别是它的地震研究所,以及包括中国瓷器馆、中国化石馆在内的十多个博物馆,使这个文化古城扬名世界。
5.基律纳
到瑞典游览,不能不去北部城市基律纳。它地处北极圈以北140公里,位于罗萨湖东岸。从前,这里的居民主要是靠放牧驯鹿为生的萨米人。19世纪30年代在基律瓦拉山脉发现富铁矿之后,一座矿城迅速出现在荒山野岭之间。据介绍,这里蕴藏着18亿吨高品位铁矿,矿山原为露天开采,后来转为地下采掘,矿层在地下300多米,生产的铁矿砂90%出口国外,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人们到基律纳可以参观地下矿井、宽阔的巷道,还有最先进的设备,感受极高的生产效率。夏季,可以领略几十天不夜的“长昼”;秋天,萨米人把驯鹿从野外赶到临时用栅栏围成的棚圈中,举行传统的“分鹿节”,同时为游人表演套鹿;冬天,可以感受极夜、滑雪以及住冰酒店(Ice Hotel)。世界上第一座冰酒店始建于1989年,位于北极圈以北200公里的尤卡斯亚维(Jukkasjärvi)。每年10~12月的8周内,新生代艺术家和寒冰专家会重新修缮房间。旅馆由1000吨寒冰和3万平方米的冰雪建造而成。每年春季,它需要3个月融化并回归大地。归功于太阳能提供的持续制冷作用,自2016年11月起,一部分冰酒店实现了全年开放。
每年12月到次年2~3月,远方的客人可以到离基律纳100公里之外的阿比斯库,乘坐缆车登上极地天空站——地球上欣赏北极光的绝佳之处,体验欧若拉女神带来的视觉震撼。
6.维斯比
维斯比是瑞典著名古城,地处哥特兰岛西部,濒临波罗的海。它的历史可上溯到2000年前。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渔民居住,公元800年成为瑞典的一部分,13世纪发展成为北欧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1361年,丹麦国王羡慕哥特兰岛之富庶,遂与瑞典在维斯比城外作战。此后,哥特兰岛落入丹麦手中,后又为汉萨同盟所统治,直至1645年复归瑞典。该城自14世纪以来发展缓慢,城市规模未有大的扩充,许多建筑依然保持旧有风采。而正是这种古城风采吸引着现代人,众多游客不畏路程遥远,来此地一睹中世纪的风光。小城周围环绕着石灰石构筑的城垣,城垣自13世纪晚期兴建,14世纪又经加高加固,成为高12米、长达4公里、有44座造型雄伟城楼的城墙。城墙至今已历经600余年的风风雨雨,仍保存完好,非常壮观。市内用碎石铺成的狭长街道大部分也保存完好,建于13~14世纪的沿街房屋更是风采依旧,散落在城内的中世纪教堂有17座之多。完好的旧城风貌,在现代社会中实属罕见。如今,哥特兰的行政中心仍设在老城,而繁荣热闹的商业区则多在城外。维斯比还有“玫瑰之都”的美誉,因为这里气候温和,甚至到了11月,瑞典其他地方已是隆冬,维斯比却仍旧玫瑰盛开,令人备感温暖。
7.卡尔斯库加
中部城市卡尔斯库加有诺贝尔的旧居,位于卡尔斯库加郊外,人称“白桦山庄”,距斯德哥尔摩约200公里。这是诺贝尔晚年居住的地方,1975年改建成纪念馆。这座白色的二层小楼,如今既是旅游名胜,也是经常举办与诺贝尔有关的学术活动的场所。各国科学家不时来此参加学术座谈会,弘扬诺贝尔提倡的“科学造福人类”的伟大思想,研究与探讨新的科学课题。
8.耶夫勒
耶夫勒是瑞典中东部一座古老的海港城市。这里有着天然的充足的水景。城市围绕着港口延展开来。耶夫勒河和泰斯特河是这里主要的两条水路。位于北岸的哈姆龙厄区以及达尔河上的渔村波南和海德森拥有非常迷人的自然风光。在这里可以看到源于16世纪的铁匠铺、古老庄园和英伦风情的公园。在耶夫勒,人们用在中央广场装饰巨大的稻草制成的“耶夫勒山羊”欢庆圣诞节。在白雪的覆盖下,伴随着闪耀的灯光,以市政厅为华丽背景的“耶夫勒山羊”成为每年圣诞节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9.吕里奥
瑞典北部的拉普兰地区是一片宁静、神秘的土地。由于已到达北极圈,每年5月下旬到7月中旬可以在这里看到午夜的太阳。而到了阳光稀缺的冬季,这里却暗藏着神秘的北极光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冬季探险活动。吕里奥是拉普兰的门户城市,从斯德哥尔摩乘坐飞机约1小时即可抵达。这座城市的景色拥有与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风格,现代化设施虽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很大便利,但丝毫没有因此而牺牲这片土地本来拥有的宁静与自然。在这里可以体验各种新鲜有趣的冬季活动,比如破冰之旅、狗拉雪橇、雪上摩托车等。
三 建筑艺术
瑞典中世纪的教堂建筑在本民族传统基础上融合了外来的样式,一般墙体厚实,形制简洁,装饰朴素。雕塑受外来影响的痕迹较明显。早期受西多会的影响,盛期主要受巴黎和兰斯地区的影响,到晚期又采用德国和英国的风格。乌普萨拉主教堂的雕塑作坊,成了哥特式雕塑的制作中心,聚集着本国和外来的匠师。15世纪,出现了具有写实因素、充满活力的雕塑作品。《圣乔治与龙》木雕像是这类作品之一,出自活动在斯德哥尔摩的吕贝克匠师诺特克(Bernt Notke)之手。另一位雕塑师迪伦(Adam van Düren)是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以比尔格的贡纳尔松陵墓雕塑为代表。
宗教改革时期,瑞典的建筑成就主要是教堂、皇宫和城堡。建筑样式深受德国和尼德兰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尼德兰建筑师博延斯(Günther Boyens)为瑞典建筑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身兼建筑师和雕塑家,设计的斯德哥尔摩圣雅各布教堂由9个穹顶组成星形,是当时最有特点的教堂建筑。17世纪中叶,瑞典皇宫建筑群已经鳞次栉比,规模宏大。这一时期的建筑师当中,最有成就的当属泰辛父子(Nicodemus Tessins,the Elder and the Younger)。1653年老泰辛游历欧洲各国,回国后在瑞典推行巴洛克样式,先后设计了卡尔马主教堂、斯德哥尔摩博物馆、瑞典国家银行等建筑。小泰辛在父亲去世后,于1681年继任宫廷建筑师。他注重建筑的实用与美观,代表作品是斯德哥尔摩皇宫建筑群(旧宫于1697年毁于火灾)。在皇宫建筑设计上,他将世俗形式与巴洛克风格融为一体,这在瑞典建筑史上是一次极有价值的尝试。
约1730年,洛可可艺术传到瑞典,首先使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霍尔莱曼(Carl Horleman)设计建造了斯德哥尔摩宫,并主持宫殿内部的装修工程。克龙斯泰德(Carl Johan Cronstedt)设计建造了几座洛可可式的贵族采邑。阿代尔兰茨(Carl Fredrik Adelcrantz)仿中国木结构宫殿建筑形制,修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木结构宫殿——“基纳·斯洛特”(1760),因宫殿装有蓝绿色琉璃屋顶和深红色的藻井,故又称“中国宫”。他后来成为古斯塔夫建筑风格的主要代表,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集中体现了他的成就。帕尔姆斯泰德(Erik Palmstedt)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他设计的古斯塔夫剧院和斯德哥尔摩海关大楼具有里程碑式意义。19世纪初,一种纯朴而市民化的因素渗透到新古典主义建筑之中,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洛姆(Fredrik Blom)。在他之后,新古典主义建筑失去魅力。1870年前后,瑞典建筑家采用了在欧洲各地流行的折中主义风格,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某些因素再次被采用,出现了新哥特主义建筑,其中以尼斯特勒姆(Axel Nystrm)设计的隆德比斯霍普宫为代表。
建筑艺术在1930年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之后,出现了自然主义、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等流派,其中以功能主义流派影响最大。这次博览会可以说是瑞典建筑设计历史上的转折点,它象征着新旧的交替,更精致的内饰、更大的窗户、光洁的表面和更开放的空间等,是新的建筑设计的特点。像阿赫伦(Unohrén)、列维伦茨(Sigurd Lewerentz)、阿斯普隆德(Gunar Asplund)、马尔克柳斯(Sven Markelius)等建筑设计师,自由地创造了全新的建筑设计作品。
瑞典地标性建筑众多,有诺贝尔颁奖庆祝晚宴举办地、世界上第一个旋体摩天大楼、微型国家里的大地艺术装置、世界上最大的球形建筑、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林地公墓等。
(1)斯德哥尔摩市政厅(Stockholms Stadshus),是建筑师拉格纳尔·厄斯特贝里(Ragnar Östberg)的瑞典民族浪漫主义杰作,于1923年落成。365个阶梯通向106米高的钟楼,尖塔置有瑞典国徽“金色三王冠”。自2010年以来,市政厅便与其东面的斯德哥尔摩港区建筑交相辉映。在市政厅内一层“蓝厅”,每年12月10日晚举办诺贝尔颁奖庆祝晚宴。
(2)马尔默市的旋体大厦(Turning Torso),高190米,由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设计,是世界上第一座旋体摩天大楼,也是斯堪的纳维亚最高的楼。2015年8月27日,它迎来了十周年生日,并于同年荣获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十周年奖”。
(3)Nimis(拉丁语意“太多”)是一个争议之地。1980年,拉尔斯·维尔克斯(Lars Vilks)开始制作这个宽100米、塔高25米的特殊艺术装置,参观者既可以攀爬这个由浮木所搭建的建筑,也可以从沙滩、海面和库拉伯格(Kullaberg)自然保护区的高地上远观它。
(4)爱立信球形体育馆(The Ericsson Globe),世界上最大的球形建筑,它的外观像一个高尔夫球,半隐于首都南部的一片居住区中,场馆由贝里设计师工作室(Berg Arkitektkontor)设计,于1989年对外开放,直径110米、高85米。
(5)维多利亚大楼(Victoria Tower),由格特·温高(Gert Wingårdh)设计,完工于2011年,由钢铁和玻璃铸造而成,高117米,是斯堪的纳维亚最高的酒店,荣获2012年世界建筑节一等奖。它矗立在首都的高科技园区西斯塔(Kista),墙体映射出周遭的景象——能从建筑内部看到外面,从外面却瞧不见里面。
(6)林地公墓,由贡纳尔·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和西古德·莱韦伦茨(Sigurd Lewerentz)自1920年始建。阿斯普朗德是第一个安葬在此处的人,朴素的石碑上写着:“他的作品永存。”公墓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四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
瑞典传统手工艺品有着简单、粗犷的北欧民族烙印,地域差别明显。北方拉普兰地区有萨米工艺,南部斯科讷省则是艳丽、粗犷的传统纺织品。木制工艺品、制陶、皮具以及锻铁、编篮也各有特色。瑞典中北部达拉纳省的传统手工艺极其丰富,这里是独特的库比茨(Kurbits)达拉彩绘木马发祥地。达拉木马是瑞典著名的民族标志。
瑞典设计有着民族的传统和鲜明的特色。19世纪末设计师埃伦·凯伊(Ellen Key)先后发表的两篇论文《居家之美》和《美为大家》,20世纪初另一位设计师保尔松(Gregor Paulsson)的著作《让日常用品更美》,提出了至今仍浸透着瑞典设计的精神:设计不光是为了有钱人,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直到今天,瑞典生产制造的日常用品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非常重视艺术性。从20世纪20年代起,瑞典的应用艺术和工艺品在国际上就以“瑞典式雅致”而闻名遐迩。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玻璃艺术设计大师盖特(Simon Gate)和哈尔德(Edward Hald),他们设计的玻璃用品显示出了鲜明的瑞典风格。
像建筑一样,对于设计来说,1930年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同样也是历史的转折点。从那时以来,受“将艺术融入工业,创造更美的日常使用的东西”这种观念的启示,瑞典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家具设计师马特松(Bruno Mathsson)、马尔姆斯滕(Carl Malmsten)等设计了在国内外很受青睐的家具。宜家家居(IKEA)让瑞典家居用品简约、实用、材质天然等风格风靡全球,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当年开创公司时仅17岁。桑佩(Astrid Sampe)、格拉斯滕(Viola Gråsten)等设计的布艺,影响到了瑞典许多家庭的家居布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职业在瑞典广为流行,设计工作也进一步渗透到各个行业。新材料和新技术在设计中被广泛采用,设计人员也划分为工业设计员和艺术设计师。20世纪60年代,瑞典设计的多种产品,尤其是为残疾人设计的产品,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瑞典企业的国际化。
在瑞典,无论是一般公众还是企业,对设计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瑞典式雅致与摩登”使时尚、环保、人性化等因素在设计中得到了更多的考虑。斯德哥尔摩成为国际设计师的重要会集地,政府对设计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2005年被定为瑞典“设计年”。瑞典作为设计大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设计产业发展与历史延续。2013年,建筑博物馆改名为建筑与设计中心。地区性的设计场馆有位于哥德堡的若斯卡博物馆、马尔默的造型设计中心等。瑞典设计不断创新,渗透到经济生活的细节之中。
五 诺贝尔奖
每年的12月5~11日为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周,诺贝尔奖得主抵达并入住位于老城的大饭店(Grant Hotel)。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他们将发表演讲介绍工作成果,参与专题讨论和其他公开亮相活动;出席诺贝尔奖颁发机构、诺贝尔基金会以及瑞典王室组织的招待会和晚宴。12月10日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逝世周年纪念日,也是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日。当日,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经济学领域的获奖者会现身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证书和奖金。颁奖典礼结束后来宾们移步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办庆祝宴会。
诺贝尔奖奖金来源于瑞典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1896)的遗产,奖项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1895年诺贝尔在签署他最后一份遗嘱时,声明用他的大部分财产建立一支基金,并投资安全证券。当时在瑞典和挪威(两国在1814~1905年为联盟)颁发奖项的四个机构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瑞典文学院以及由挪威议会(Stortinget)选举产生的五人委员会。1900年,四个颁奖机构一致同意成立诺贝尔基金会,这是一个基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成立的私人机构。诺贝尔基金会负责管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共计3100万瑞典克朗的遗产、发布公告和组织颁奖典礼。每年的总奖金额根据近期的投资收益而定。目前资本总值约为39亿瑞典克朗,经通胀调整后几乎是最初资本的两倍。2018年,每个类别的诺贝尔奖的奖金均为800万瑞典克朗,每个奖项最多可由三人共同获得。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Sveriges Riksbank)设立了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项资金来自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为庆祝银行成立300周年而向诺贝尔基金会捐赠的一笔款项。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遵循诺贝尔奖原则颁发。
[1] 本区不设区议会,市政府负责与区议会有关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