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本书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本书以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为视角,综合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工作,有以下三点创新之处。一是视角创新。本书虽重点研究新中国初期的民族工作,但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时代大变局为背景,在现代国家建设的视野中研究民族工作,这样就将新中国初期的民族工作研究与建立以中华民族为统领的现代民族国家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研究框架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处于“一穷二白”时期,没有手段、没有资源,民族工作刚刚起步,但却成功打开了民族工作的新局面。因此,本书在以往民族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将民族工作分成四大专题,研究框架更为系统,关注内容更为丰富,做到论从史出。三是方法创新。论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突出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路既不同于西方,又和近代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异,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国家的学说和中国多民族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本书在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然而,该选题是综合性研究,涉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民族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民族工作者的回忆录等内容,如何从这些丰富的资料中抽取主线,需要深厚的理论积淀与历史研究方法。再加上本书以“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为视角,需要深厚的政治学与民族学学科理论支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受学养所限,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实际困难,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与提升。
[1]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认真贯彻各项民族政策,全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民族识别工作,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并在民族地区全面展开民族工作,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以建立,彻底结束了国家分裂、社会混乱、民族压迫的历史。因此,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民族工作的“黄金时代”。参见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228页。
[2]〔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的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西方国家世俗上层行为的变化》,王佩莉、袁志英译,三联书店,1998。
[3]〔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美〕查尔斯·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陈周旺、李辉、熊易寒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美〕托马斯·埃特曼:《利维坦的诞生: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的国家与政权建设》,郭台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美〕戴维·瓦尔德纳:《国家建构与后发展》,刘娟凤、包刚升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7]〔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
[8]〔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关凯:《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序言第1页。
[11]〔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2]〔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
[15]〔日〕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鲁忠慧译,民族出版社,2003。
[16]杨雪冬:《中国国家构建简论:侧重于过程的考察》,《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2期,第34~43页。
[17]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97~103页。
[18]屈从文:《现代性在中国的建构与反思:晚清天朝观念的消解和主权观念的确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9]肖高华:《现代国家建构: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政制设计及论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0]陈琼:《现代国家建构与妇女公共参与:组织变迁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1]孙岩:《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生国家建设——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维度的嬗变》,《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第29~32页。
[22]李辉、成武:《国家构建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3~19页。
[23]贺东航:《国家构建理论与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历程探析》,《江汉论坛》2008年第6期,第9~12页。
[24]张锐:《内涵生成与价值演替——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启蒙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44~49页。
[25]叶麒麟:《现代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5期,第9~12页。
[26]吴仕民编《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27]毛公宁:《民族问题新论》,民族出版社,2009。
[28]龚荫:《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概要》,民族出版社,2008。
[29]达力扎布主编《中国民族史研究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0]金炳镐主编《新中国民族理论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1]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2]王希恩主编《20世纪的中国民族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3]王希恩:《建国50年中国民族过程简论》,《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第13~20页。
[34]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35]《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部编《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民族出版社,1989。
[3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编《民族工作统计提要(1949-1989)》,民族出版社,1990。
[37]罗广武:《新中国民族工作大事概览(1949-1999)》,华文出版社,2001。
[38]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研司、经济司:《民族工作四十年》,民族出版社,1989。
[39]黄光学主编《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40]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41]金炳镐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编《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43]王延中、管彦波:《云南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与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及启示》,《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第1~12页。
[44]王连芳:《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45]马曜:《民族学与民族工作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46]黄光学:《民族工作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
[47]郝时远主编《田野调查实录:民族调查回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8]郑信哲:《略论我国五十年代的民族工作》,《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4期,第14~19页。
[49]赵刚:《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主题的历史演进》,《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11~14页。
[50]袁冬梅:《中共西南局民族工作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启示》,《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7期,第16~21页。
[51]谢撼澜:《建国初期邓小平对西南少数民族工作的开创性贡献》,《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9期,第101~106页。
[52]赵永忠:《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南的民族团结公约》,《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第159~163页。
[53]武婷婷:《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社会性质调查与史学论争的互动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23~31页。
[54]木薇:《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民族识别研究回顾与反思》,《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28~33页。
[55]徐红卫、谢颖:《20世纪5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政策形成过程再探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第12期,第55~56页。
[56]徐迅:《民族主义》,东方出版社,2014。
[57]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8]王建娥:《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9]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60]严庆:《冲突与整合:民族政治关系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1]郑信哲、周竞红主编《民族主义思潮与国族建构:清末民初中国多民族互动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2]方素梅、刘世哲、扎洛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建构》,民族出版社,2012。
[63]吕永红:《民族、国家与制度: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64]暨爱民:《民族国家的建构: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5]伍小涛:《建构与认同:新中国民族工作研究:以贵州省为例:1949——1956年》,民族出版社,2010。
[66]王延中:《建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间的和谐关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5期,第14~17页。
[67]王建娥:《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内涵、特征及联系——以欧洲国家经验为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22~29页。
[68]马俊毅:《论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中民族身份的形成》,《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第1~12页。
[69]王略:《论民国初年国家制度建构中的民族因素》,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70]白利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的政党认同》,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71]徐畅江:《民族关系的国家建构——以云南为例》,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72]王联主编《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4~5页。
[73]转引自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第20页。
[74]〔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第141页。
[75]转引自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第23页。
[7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5页。
[7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56页。
[7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57页。
[7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41页。
[80]《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第288页。
[81]《斯大林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79,第64页。
[82]暨爱民:《民族国家的建构: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28页。
[8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第951~952页。
[84]郝时远:《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理论来源》,王建娥、陈建樾:《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82页。
[8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第1页。
[8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140页。
[87]《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第136页。
[8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9页。
[89]《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180页。
[90]《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18页。
[9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33页。
[92]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第37页。
[93]转引自郑信哲、周竞红主编《民族主义思潮与国族建构:清末民初中国多民族互动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2页。
[94]《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第330页。
[95]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40页。
[96]黄鹏:《对民族、民族-国家、民族主义问题的再认识》,《世界民族》2004年第6期,第5页。
[97]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93页。
[9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0页。
[9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08页。
[100]《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第609页。
[101]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Ⅵ》,2008,第92~109页。
[102]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Ⅵ》,2008,第92~109页。
[103]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第4页。
[104]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Ⅵ》,2008,第92~109页。
[105]〔英〕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第290页。
[106]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269页。
[10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732页。
[108]〔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第20页。
[109]〔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第147页。
[110]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第18~27页。
[11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宪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1~2页。
[112]〔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第146~147页。
[113]国家民委、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0-200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29页。
[114]参见赵健君、贾东海《民族关系定义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4期,第28~36页。
[115]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如陈永龄:“民族关系是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在阶级剥削制度下,既有友好往来、互通有无的一面,又有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掠夺的一面。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压迫民族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不仅在国内压迫剥削少数民族……人为地制造民族间互不信任的敌对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成了团结、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侯哲安:“人类的发展伴随着各种领域交往关系的扩大,对这类关系从族体视角划分或观察,就可以统称为民族关系……一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的统治阶级和本民族的人民及其他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四是各族人民相互间的关系。”马曼丽:“民族关系一般不指本民族内部,而是指有族际内涵的关系……一是国家和代表国家的统治阶层和各级执政权力阶层与各民族人民的关系……三是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参见陈永龄《民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第349页;侯哲安《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翁独健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44页;马曼丽《论民族关系的实质与当代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16]代表性的观点有殷存毅:“民族之间的关系,必定要有一定的社会规范,作为民族交往中的行为准则,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不同的范围,因而民族关系也有着不同领域。”黄世君:“民族关系当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之间的问题,它包括单一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包括单一民族与统一的多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矛盾。”都永浩:“所谓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主要包括政治关系、文化关系、民族体的交融关系等。”郑杭生:“民族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受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丁龙召:“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总和。”赵健君:“民族关系,又称族际关系,是人类自从有民族分化以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共生关系。”参见殷存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民族关系》,《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黄世君《关于“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再认识》,《民族研究》1989年第6期;都永浩《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民族理论研究》1990年第1期;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09页;丁龙召《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基本态势之浅见》,《阴山学刊》2004年第5期;赵健君《民族理论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第93页。
[117]代表性的观点如王勋明:“民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以民族出身或族籍为依据而发生的一种社会关系……民族关系直接受制于人们的政治关系。”金炳镐:“民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利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参见王勋铭《关于民族关系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年第1期;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第262~263页。
[118]代表性观点如余梓东:“从关系载体上看,既存在内在的民族关系,又存在外在的民族关系。”徐黎丽:“民族关系是指民族内部、民族之间、多民族及跨国或跨地区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和平、战争或和平与矛盾并存的交往关系。”参见余梓东《民族关系辨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出版社,2005,第5页。
[119]任一飞、周竞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序言第7~8页。
[120]费孝通:《代序:民族研究——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