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过去几十年中,澳门摄影艺术家黄锡钧先生,走遍澳门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澳门,考察澳门,品味澳门。今次,汇集《门》《窗》《庙》三本摄影集,命名《发现澳门之美》,为的是展现澳门别样的魅力和四百年历史沉淀的文化韵味。
如果说《窗》是“以小见大,汇窗成美”;那么毫无疑问,《门》是“推开艺门,另见天地”;而《庙》则是“微观寺庙,绘画信俗”。三书各有特色、独立成册,但又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组成系列创作作品。
黄先生独具匠心,《窗》之美,乃意象选得好,看澳门的窗,变成了以“窗”看澳门;同样的,看澳门的门,也变成了以“门”观澳门。澳门的门色彩斑斓、形状百变、材质丰富,透过他的镜头,可以看到澳门之门的万千变化,也看到其中的中西兼备、古今共存。澳门地处中国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面向世界之门,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门户,其兼收并蓄、广纳百川的城市个性和人文传统,在一个“门”字当中尽以体现。黄先生以独到的艺术表达方式,为读者推开了这扇厚重的历史之门和文化之门,呈现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澳门,有如多啦A梦的“任意门”,充满艺术想象,门开门关,回味无穷。这就是我说的“推开艺门,另见天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黄先生的创作意图,但作为一名读者,我的阅读和欣赏体会确实如此。
《庙》是另一种境界。从青砖、瓦片、门廊、梁柱、门窗、屋檐、灰雕等建筑形制,到塔香、烛光、神祇、和尚、信众、膜拜等人文景观,在黄先生的艺眼中,总有影像凝固下的思考,不经意地落入镜头,细致地刻画出澳门不同寺庙的建筑特色和信俗传统。传统寺庙是信仰的心灵归宿,神圣庄严,透过对具体事象的观察,《庙》连接了有形的历史建筑和无形的传统信仰,沟通了世俗与神明,回应了祈求与思索,这不正是摄影家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一帧照片中,夕阳西下,树影扶疏,天空一片暗红,余晖映照着寺庙的脊饰,美如画。日月更替,千年沧桑,信仰不息,这就是我所说的“微观寺庙,绘画信俗”。
我对摄影没有研究,甚至不懂摄影。我知道黄先生长年钻研摄影艺术,并且开班授徒,《门》《窗》《庙》三辑,真实地反映了他对摄影技巧的探索和对创作的追求。就三本摄影集的内容而言,黄先生毫无疑问是一位地道的澳门艺术家,以澳门人的赤子情怀,拍摄澳门事物,诉说澳门故事,揭示澳门精神。作为一位与黄先生一道参与澳门文创工作的后辈,有机会抒发小感于书前,心存感恩。感恩澳门历史文化的厚重,为不同类型的文创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素材;感恩身为澳门人,能够亲炙像黄先生那样的众多澳门朋友的艺术教诲;感恩澳门又有好书诞生,为澳门文化添砖加瓦。
林发钦
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