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国的参考意义
回顾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各个阶段的演进历程,我们发现诸多场景与中国相似。“服务于商贸活动和居民福祉”、“交易所必须与国家最高利益保持一致”、“共同富裕”等标签出现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历史上,这是显著区别于英美模式的第三条金融之路。德国人对经济发展、金融市场有自己的理解,并不追随英美模式,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是德国在各个时期一直坚持的准则。
《伟大的博弈》生动地讲述了在华尔街发生的大量的尔虞我诈的惊险故事。这本书表明,一部金融史也是一部金融投机史和金融危机史,投机和博弈的结果却是华尔街金融帝国的诞生。缔造这个金融帝国的成本如此之高,过程如此艰辛,是否还存在其他路径?这个金融帝国是伟大博弈的结果吗?还是说,不管美国采取哪种金融制度,只要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华尔街就自动升级为金融帝国?或者除了英美的自由金融模式,是否还有其他摩擦更小、成本更低、危机更少的路径?
德国在发展金融市场过程中,一直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英国金融模式。作为金融落后的国家,它难免会产生学习金融强国的冲动。德国内部也一直存在两派的博弈:一派主张借鉴英国的先进经验,另一派主张从德国实际出发。为数不多的自由主义占上风的时期,都以一场大型危机收场,然后是根本性的制度调整。最典型的案例是德意志统一之后的超级大牛市和紧接而来的大熊市。这次危机引发了一轮资本市场大讨论,深刻改变了德国金融制度的走向。当前,中国坚定地推行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德国在这个领域的历史经验或许可供借鉴。
与英美模式相比,德国模式更值得中国参考借鉴。英美模式崇尚自由博弈,多数时间推行金融自由化。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起源更像是一种创业过程,经纪人或者交易所尽量避免被监管。经纪人设立交易所、控制交易所的主要目的是赚钱。18世纪和19世纪,英美的自由金融市场投机盛行,各类金融危机频发。德国模式却与之相反。德意志地区的交易所从起源之初就存在监管机构,目的是促进当地贸易繁荣和提高居民福祉,这种公共利益导向的思维一直贯穿各个历史时期,并且不因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德意志地区的商人甚至主动依靠监管机构维持交易秩序,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以公共利益为导向”是德意志地区的交易所发展演化的共同特点。为了限制竞争,德意志地区甚至规定每个城市只能存在一个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