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一封假圣旨,朱棣起兵
1399年6月,北平燕王府
北平的夏天,燥热而沉闷,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降临。
燕王朱棣站在府邸的庭院中,仰望夜空,目光深邃,神色凝重。他的心中早已没有丝毫平静。
消息从南京源源不断地传来:建文帝继续推行削藩,周王、齐王、湘王相继被废,而现在,朝廷的目光已经锁定了他。
朱棣早已知道,建文帝不会轻易放过他。之前那封“召燕王入京”的诏书就是个信号。更何况,建文帝的亲信黄子澄、齐泰一直视他为眼中钉。
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没有武装力量的宗室,而不是一个手握十万兵权、战功赫赫的“燕王”。
“殿下,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张玉沉声说道。
朱棣回头,看向屋内。姚广孝正捻着胡须,目光如炬,他缓缓开口:
“殿下,若再不行动,恐怕就真要步湘王的后尘了。”
朱棣闭上眼,深吸一口气。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叛乱,而是一场生死豪赌。如果赢了,他将君临天下;如果输了,等待他的只有灭门之祸。
片刻后,他睁开眼睛,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
“起兵!
起兵的决定已定,但朱棣深知,仅仅有武力是不够的。
他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一个能够让士兵、将领、甚至天下人都相信的理由。
“谋反”两个字,一旦落在身上,就意味着家破人亡。若想师出有名,朱棣必须给自己的行动披上一层“正义”的外衣。
姚广孝深思片刻,缓缓说道:
“殿下,既然他们想除掉你,何不将计就计,让‘圣旨’成为您的号令?”
一封假圣旨,就此诞生。
姚广孝召集几名精通书法的幕僚,按照大明官方公文的格式,精心伪造了一封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奸臣黄子澄、齐泰专权误国,离间皇室,残害忠良,致使朝纲混乱。朕命燕王朱棣领兵入京,清君侧,诛奸佞,以扶大明社稷!”
这封圣旨的字迹、语气、格式,甚至连御用的印鉴都被完美仿造。朱棣知道,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们相信它是真的。
于是,他命令亲信迅速将这封“圣旨”传遍北平,同时派遣人手在民间散布流言:“皇上被奸臣挟持,燕王奉旨勤王!”
三日之内,整个北平都相信了这个消息。
百姓纷纷议论:
“燕王是受皇帝之命去诛杀奸臣的,不是造反!”
“原来建文帝被人控制了,怪不得要削藩……”
“燕王果然是忠义之人!”
这时,朱棣才终于松了口气。现在,他的起兵,已经被世人接受为“正义之师”了。
1399年7月13日,午夜,北平燕王府
沉寂的夜晚,北平城外,数万燕王军正在集结。火把摇曳,盔甲映照着冷冽的月光,士兵们低声交谈,眼神中满是战意。
朱棣身披银甲,端坐在战马上,目光冷冽地扫视着麾下的将领们。
张玉、朱能、谭渊等猛将皆在列,而谋士姚广孝站在一旁,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殿下,号令已传,全军皆已准备就绪。”
朱棣缓缓拔出腰间的长剑,剑锋反射出寒冷的光芒。他高高举起,目光如电,声音如雷:
“靖难大义,存乎一心!尔等愿随孤清君侧,扶正天下吗?!”
“愿誓死追随燕王殿下!”
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震夜空。战鼓擂响,军旗猎猎,燕王大军,如同沉睡已久的猛兽,终于觉醒。
朱棣一挥手,五万大军如潮水般冲向北平守军的营地。
靖难之役,正式开始!
1399年7月14日,南京皇宫
清晨,建文帝正在御书房内批阅奏折,忽然,殿外传来太监惊慌失措的声音——
“陛下,大事不好了!燕王朱棣……造反了!”
建文帝猛然抬头,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什么?!”
接着,一道道急报摆在了他面前——
“北平军乱,燕王朱棣起兵,号‘靖难’,言清君侧,诛奸佞。”
“燕王军攻破北平守军,控制全城。”
“北方多地响应燕王,局势急剧恶化!”
建文帝的手在微微颤抖,他怎么也没想到,那个一直在装疯的燕王,竟然真的反了!
“快,快召集大臣!”
然而,当他站起身时,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
“这一次,我还能挡得住吗?”
朱棣的起兵,震动了整个大明。建文帝紧急调遣李景隆率军北上,意图镇压燕王军。但朱棣早已做好了万全准备,他将如何应对?第一场大战即将打响!
(第四章:《李景隆的“神操作”》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