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财富不如培养财商
“不怕口袋空空,只怕脑袋空空。”父母只给孩子财富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孩子没有获得处理财富的能力,即使口袋再满,早晚有一天也会空空如也。为此,我提出了“传承财富不如培养财商”的理念,并开发了一系列课程。
5~12岁是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观尚未定型,但已经对钱有了初步认识,希望获得属于自己的钱。
有一次灿灿去参加夏令营,带队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只能带200元钱。从夏令营回来后,灿灿给了我们全家一个惊喜—她用100元钱给她的奶奶、爸爸、我、弟弟、小姨、小姨父、妹妹,还有她自己买了礼物。而剩下的100元钱她郑重地向我表示由她自己保管,我不能收回去。我听了她的话,不禁哑然失笑,但还是点头表示同意。
财商将决定孩子未来的生存能力。一些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越早掌握如何使用金钱,就能越快地适应成年后的生活。所以当孩子对钱有了初步认识时,父母就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财商。
培养孩子的财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帮助孩子认识各种货币的价值及用途;
·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使其学会合理地使用自己的积蓄;
·教会孩子乐于分享,体验助人的喜悦;
·协助孩子拟订一个消费计划并正确执行。
认识货币,合理使用储蓄
财商教育应当生活化。也就是说,父母应当让孩子从实际的体验中学会理财技巧的奥妙,而不是单纯地灌输金钱观念。
为了让灿灿和顶顶认识货币的价值及使用方法,我曾带着他们参加过一次某银行举办的“小小理财家”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能领到一沓练钞币,用于“购买”物品。此外,主办方还为每个孩子开设了一个账户。我告诉他们:妈妈会把每年的压岁钱存在他俩各自的账户里。虽然账户里的钱由他们自己负责支配,但支配前必须要跟爸爸妈妈商量。通过这一活动,孩子对钱有了直观感受,对钱的价值大小有了形象的认识,并初步建立了储蓄意识。
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中国的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就算再吃苦受累,也要把最好的给孩子。以前我也是这么“爱”孩子的,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环境,买更多的玩具、最好的衣服……总之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们。结果,孩子觉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撒泼打滚也要得到。
在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财商很重要”后,我开始有意识地约束他们的占有欲。比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之前,我与他们约定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能超过三件,并定下总金额的上限。在结账前,我还会让灿灿计算一下总金额是否超出了预算(那个时候灿灿已经在幼儿园学会了加减法),如果超出预算,他们要么放弃一样自己挑选的东西,要么换一个价格便宜一些的。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孩子开始在意金钱了,不再像过去那样乱花钱了。
教会孩子乐于分享,体验助人的喜悦
父母还要让孩子明白金钱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也可以给他人带来幸福。为此,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有一次,我带灿灿去必胜客吃饭,当时必胜客正在举办“多加一元钱献爱心”活动。我就跟灿灿说:“你看图片上的孩子多可怜,连饭都吃不饱,我们是不是可以捐一元钱给他们?”灿灿听了我的话,脸上露出了同情的表情,随后用力地点了点头。于是我给了她一元钱,让她给收银员。
当收银员接到灿灿递给他的钱时,不住地夸赞灿灿,还在她的衣服上贴了一张“爱心捐赠大使”的贴纸,我也配合着给她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纪念。当时她的心情美极了。
孩子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将真切地意识到很多同龄人无法像他们那样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呵护当中,即使只捐出很少的钱,也会对被捐赠者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意识到帮助他人获得的快乐,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财商教育,是一种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体验和管理金钱的实践,也是引导孩子学会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存教育,更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责任感、获得独立自尊等健全人格的教育。正确的财富观念、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将让孩子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