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79大时代](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98/53191698/b_53191698.jpg)
第33章 被请求点评自己的诗该怎办
朱啉很快松开双手。
揉了揉酸痛的胸口,望了眼前方的路人。
看到前方路人还有十多米的距离,她幽幽道:“要不换我吧。”
刘泽打了个马虎眼,快速蹬车:“放心,你一点都不重,我载得动你。”
朱啉张张嘴,抿了抿唇:这要是下车了,那不是说我这人胖到对方载不动?
她没再说话,双手抓紧了后座。
没多时,刘泽在全聚德前停车。
朱啉跳下车,望了眼道:“刘泽同志,你真会选地方。”
全聚德饭店的菜老贵了,一个烤鸭要十块钱,她一个月都不舍得来一次。
刘泽听她言不由衷的话,笑道:“相亲肯定得选好点的地方,不然怎么和你姨交代。”
朱啉摇摇头,往里面走去:“我先进去看有没有位置,你停好车再进来。”
刘泽点点头,把车推进单车棚,上锁后进去,扫了眼就找到朱啉。
北方大妞长得不仅漂亮,而且很具有识别标志,那身高一般男子都有压力。
客厅全场最好看、最高的那个女性,就是她!
朱啉也看到刘泽,起身朝刘泽挥挥手。
刘泽落座后她对面道:“点菜了吗?”
朱啉摇摇头:“服务员没来,没点。”
国营饭店差不多都这样,客人不喊的话都会慢悠悠登场,好像小说的主角。
刘泽点点头,望了眼桌位牌号,起身到前台点菜,刚好前台是个青年,刘泽给对方递了两根烟。
等刘泽上个洗手间回来,烤鸭师傅已经推着车站在边上,开始展示他精湛的刀工,其他菜也相继送上。
旁边还有顾客不满为什么他们先来先点菜却先给刘泽这桌先上。
朱啉望向刘泽:“你还点了半只烤鸭?”
刘泽颔首:“到全聚德不吃烤鸭,就像外地人到燕京不看长城。”
烤鸭师傅一口老燕京腔插话:“AUV,您这同志说得地道,到全聚德哪能不吃烤鸭。”
刘泽望了眼没接话,倒是朱啉也用老燕京腔聊了两句。
两人都饿了,烤鸭师傅切完片后,就开始用餐,边吃边聊。
刘泽道:“朱啉同志,医院的时候你说是借调来的,本职工作是干嘛的?”
朱啉喝了口北冰洋,爽叹了声:“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每天重复各种化学研究。”
昨天各大负责体检的医院准大学生人满为患,协和医院向他们研究所借调,她被借调过来充当协助护士。
刘泽笑道:“听你这么说,不喜欢本职工作?”
朱啉沉默了会儿,点点头道:“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事,又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能出错,确实不喜欢。”
精神绷紧,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枯燥又无聊,哪能喜欢啊。
刘泽道:“那就试试换一份工作。”
朱啉有些讶然地望着刘泽,顿了顿道:“我想试试演戏,可是没有导演看上我。”
现在能找到临时工都难,而且讲究从一而终,换工作的现象很少发生。
不过即便如此,她也投了几封自荐信,可惜都没有得到回信。
值得提一嘴的是,现在许多影视拍摄前会向广大社会发起募捐,捐钱和捐人。
捐钱的是有人觉得这部电影有搞头,会投入一笔钱占一部分利润;捐人是有人想参与演戏,写信给导演自荐。
刘泽想了想,朱啉好像是明年才正式出道,也不知那之前他的《人生》改编影视了没有:“哪天我要是有认识的导演,把你推荐给他。”
朱啉愣了下,噗呲一声笑道:“就您一个刚返城的准大学生?”
刘泽笑了笑没有接话。
朱啉倒是感觉有点不好意思。
她没有嘲讽的意思,就觉得有些好笑。
导演都是很难见到的人物,大学生哪有认识的机会。
见刘泽没接话,她转移话题:“刘泽同志,你高考考了多少分?”
刘泽道:“399分。”
“多少?”朱啉惊了下。
她被借调到医院帮忙体检,自然而然听到不少议论。
399分,无论是哪省的招收线,都是妥妥上北大的分数!
要真是北大高材生,以后还真能认识到导演!
一般的大学生没机会认识导演,但北大的高材生除外,导演都求着认识!
“399分。”刘泽望着她,明知故问道:“怎么了?”
朱啉道:“你这分数能上北大了吧,志愿填北大了吗?”
没出结果的事不能将话说得太满....刘泽道:“填了,还勾了服从调配,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考上。”
朱啉啧啧两声:“厉害,399分准能考上!”
似乎想到什么,她快速翻开单间帆布包,取出一本《诗刊》:“刘泽同志,你喜欢诗吗?”
刘泽淡淡道:“还行。”
朱啉立即翻了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能考上北大的高材生,见识一定很独到。
刘泽愕然,心头诧异,竟然被人问到他自己的诗怎么样?
这该怎么评价啊?
中国人讲究含蓄、谦虚......
说好会被认为骄傲,说不好会被认为不会欣赏。
刘泽想了想,道:“还行吧,毕竟是排在第一个位置。”
朱啉好像没听到前面一句,略显激动道:“你也觉得还行是不是?我就说这诗也就还行,我爸却说它浓缩了他们那代人的人生。”
她觉得她爸虽然是北理工的教授,但就是个死板、只会做研究的老夫子,对诗词一窍不通。
《一代人》虽然不错,但还没到那么被推崇的地步,排在最新《诗刊》第一个位置肯定有很大的水分。
刘泽摸了摸鼻子,笑道:“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有争议才能流传更久。”
朱啉想了想,深以为然点头:“不错,你说得对。”
“《一代人》肯定能流传很久,我虽然觉得它就还行,但很多人觉得它会成为朦胧诗的代表之作。”
“也不知道这位刘何是哪位老同志的另外笔名,竟然在同一刊发表三首诗,排的位置还那么前,说没有水分我都不信。”
刘泽一口北冰洋在口差点喷了:“老同志?”
“不然嘞?”朱啉理所当然道:“你看看往期的《诗刊》,能同一期发表两首以上的诗人,哪个不是名传一时的老同志。”
还有这样的默认规则....刘泽摸了摸鼻子,含糊道:“你说得是。”
朱啉接着说道:“所以啊,这位刘何同志肯定也是个名传一时的老同志,用名声压迫出版社,把他的诗往前排了。”
说到最后,她压低了声音:“老头子,坏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