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后一步是家园: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淞沪上空的鹰

导读:一架轰炸机被日军击落,引出周庭芳“空手入白刃”的佳话。

淞沪之战是一场史诗,我没有谱写这部史诗的能力,只好从中间选择一个短短的小节。

与一位朋友谈起这场战役,不料意外发现这位朋友的长辈当时正在当地的宝山县任职,曾积极参与组织当地民众进行救亡的工作,在历史上写下了他的名字,其家甚至还保留了少量当时的报刊文件等材料。

这可是个意外的发现。大陆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曾经几经修订,对国民党军的抵抗,最早的描述就是谢晋元团长大战四行仓库和姚子青营长所部死守宝山。

经过交谈和对资料的了解才发现,原来,当时宝山范围远不止一个宝山城,月浦、杨行、大场,甚至“血肉磨坊”罗店,这些淞沪抗战中颇有名气的地点,都在当时的宝山县境内。我们谈起宝山的抗战,并没有想到后来会谈到一架淞沪战场的中国飞机。

宝山这个县,几乎可以说是淞沪抗战中打得最为惨烈的一个县。

姚子青营死守宝山,的确是值得写进历史书中的。关于姚子青营长的殉国,有种种的描述,但大体是文学性的内容而已。因为,他这一个营五百余人,只有一个士兵最后活着离开了宝山。而他离开的时候,姚营长还在组织最后的抵抗。就是这个回来报告全营牺牲经过的士兵,还因为脱离战场,在报告完后足足挨了二十军棍!

打的人流泪,被打的人毫无怨言。

当时的中国军队,无论是属于哪个党派的,都有和日军拼死一搏的决心和勇气。

即便是老百姓,纷纷组织起来支援抗战也有这种精神。比如杨行镇,当地人组织了类似志愿者的团队,叫做保卫团,以小商人和工人为主,维持公共秩序、抢救伤员等,成员都是当地的青年子弟。

9月7日,宝山城陷落,日军随即进攻杨行。随着前线形势越来越紧张,驻军511旅旅长秦霖少将自知血战难免,向我这位朋友先人所在的部门要求当地民众支前。这时,保卫团主动站出来表示不要拉夫,而由他们来担任支前工作。

在杨行的第五次争夺战中,511旅据垒奋战,与敌军反复争夺阵地。经过四天血战,因日军有舰炮掩护而且已经夺取吴淞要塞,只有轻武器、失去侧翼的国军部队伤亡极为惨重。保卫团与其他支援前线的民众团体冒着弹雨抢救伤员、运送给养,很多人死在战场上。最终国军力竭,被迫放弃杨行向西撤退。

秦霖旅长在阵前指挥的时候中炮(一说被敌机炸中)殉国,后获赠中将军衔。就在同一天,510旅旅长庞汉桢少将也战死在淞沪前线。秦、庞所部是广西军队,千里赴援,义无反顾,大部牺牲在这场战斗中,尸骨不得还乡。他们战死的时间,离他们到达前线,只有区区一个星期。

国民革命军第18军98师583团第3营中校营长姚子青,1937年9月7日战死宝山。

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中将旅长秦霖,1937年10月23日战死杨行。

任云阁,河北文安人,空军中尉,1937年8月14日战死宝山。

以萨看来,他们是中国人在抗战中最值得骄傲的牺牲。

你要想一想,一个旧时代的军人,已经达到少将的职务,他却带着队伍走了比圣马丁远征还要远的路,从遥远的广西长途跋涉到上海,然后在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面前血战到死。

圣马丁的远征是为了一次辉煌的胜利,而秦旅长和他的袍泽们,只是为了把自己的血洒在抵抗外侮的战场上。

中国人就是用这样的精神保卫着自己的国家。

还有哪个民族能够拥有这样的忠诚呢?

我想,这样的人,无论他一生还做过什么,这一瞬间已经是永远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了。

蒋介石在这场战争中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有一句话他说对了,打这一战,中国人需要“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

真的是地不分东西南北。作为一个河北人,在殉国于宝山的、长长的官兵名单中,我在第一时间注意到了前排的一个名字——任云阁,不是将军,却是第一个战死在宝山的空军飞行员。

在《宝山史志》中是这样记录的:

“1937年8月14日上午,我国3架轰炸机飞越百里长空,冲出云雾,突然出现在吴淞口上空,对准停泊在那里的日军旗舰‘出云号’猛烈轰炸。敌舰中弹,顷刻间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博得同仇敌忾的中国军民热烈欢呼。”

“嗣后,吴淞上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空战,敌我双方的飞机上下迂回盘旋,互相射击。稍后,6架敌机围攻我方1架飞机。我国飞机虽英勇搏杀,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被击中。该机瞬间发出震耳啸声,带伤向西北方向滑行,降落在杨行北宗村小庙附近的棉花田里。周围的农民目睹我国飞机降落,纷纷奔去营救。”

“那时,我随家人就住在小庙附近的村上。当我随着乡亲们奔到现场,只见两道很深的轮胎印,飞机螺旋桨刚停,引擎还在隆隆作声。那是一架美制双翼907轰炸机,机翼下还挂着一枚未来得及投掉的炸弹。”

“乡亲们出于高度爱国热情,含泪急忙扶驾驶员出驾驶舱,可惜他已经中弹停止呼吸。于是,乡亲们七手八脚把洁白的丝质降落伞平铺在机旁棉田,将尸体平放在上面。死者身穿飞行服,中等身材,脸色苍白,神态安详,殷红的鲜血不时滴落在洁白的降落伞上。后来知道,他是少尉机长任云阁,当时才27岁。”

“一会儿,杨行镇镇长张渭滨和镇保卫团的一批人员闻讯赶到现场。他们动员姚春熙(今年82岁)、程银千二人把尸体抬到镇东成善堂,死者佩用的一支手枪被保卫团人员拿走。当天下午,由富商、保卫团长颜颂棠出资80块银元,向张大宝购得一口寿材,用白丝(降落伞)裹尸收殓,将烈士埋葬于杨行张家桥南。任云阁是河北省文安县人,抗战胜利后,烈士的亲属曾专程到杨行墓前祭拜,半年后将尸骨运走。据查,烈士忠骨后迁放于南京太平门外紫金山北麓的国民党航空烈士公墓。”

“同机飞行员、机枪手梁鸿云因飞机着陆时剧烈震动,一条腿骨折,脑部严重震伤。他以坚韧的毅力爬过小庙塘。他见到的第一个人是看管寺庙的王其康,便说:‘我是国军飞行员,腿受伤不能走了,求你叫几个老乡把我抬到附近公路旁,我要去上海医院。’王见状,二话不说立即去石家埝喊来奚介吾(今年84岁)等3人,带了门板、绳子、扛棒,迅速把梁鸿云抬往顾村方向。途中,梁鸿云说:‘任云阁还没成家,过早地为国捐躯了。我希望早日康复,再上蓝天,为任云阁报仇。’由于梁鸿云伤势严重,途中一度昏厥。当到达顾村镇南公路旁时,正巧碰上红十字会汽车,随车不仅有医生,还有空军几位官兵。他们很客气地支付小费,并要介绍奚介吾等人去国际电台吃中饭。奚等婉言谢绝,随即协助车上人员将梁鸿云送上救护车。那时梁鸿云还用轻微的手势,向奚等表示谢意。救护车直驶同孚路中德医院。事后得知,梁鸿云终因伤势过重,于凌晨3时去世。”

“1937年8月15日至16日,上海《大公报》连续登载了‘空军少尉任云阁轰炸日寇出云舰后,为国殉职’和‘空军又一殉国者梁鸿云因重伤抢救无效逝世’的消息。”

“捍国搏长空,卫国照青史。值此太平盛世,追忆为国捐躯之烈士,殊为情长意深。”

文章写的情深意切,也记录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实。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要重现任云阁殉国的一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国空军诺思罗普2E轻型轰炸机,任云阁的飞机就是这一种。

比如,任云阁是怎样牺牲的?

《宝山史志》中的说法是:“6架敌机围攻我方1架飞机。”

但是,国府《空军抗日阵亡将士》记载:“奉命轰炸上海日舰,俯冲投弹,遭敌炮火击中殒命。”

而根据日军方面的记载,任云阁的907号诺思罗普2E轰炸机,是被日军出云号上的舰载95式水上飞机在浓雾中偷袭击中的。

甚至,这还不是他们第一次施展这种战术。因为就在几个小时之前,他们刚刚用这一战术,击落了另一架中国空军的霍克Ⅲ战斗机,编号2410。

根据中国空军的记录,2410号战斗机的驾驶员,是梁鸿云上尉。

咦,奇怪,梁鸿云?不是任云阁飞机上的机枪手吗?怎么会在几个小时之前已经被击落呢?

所以说,围绕着任云阁的907号机,还有太多的谜团等着我们来解开吧。那么,上我们开始吧。

让我们先看一下这一战的背景。

8月14日这一天,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日空军的第一次全面碰撞。

应该说,这次碰撞,双方能升空作战的,都是出色的军人。因为8月14日这一天,中日两国的空军在上海同时面临着很大的麻烦,技术稍差的飞行员,连起飞都做不到。

这个麻烦就是台风——一次强烈的台风席卷了上海以东二百公里的洋面。在这一带活动的日军航空母舰也被迫转移到马鞍群岛避风,舰载机无法活动。

日本海军在上海战区当时有四艘航空母舰,其中排水量7500吨的凤翔号是世界第一艘专门设计的航空母舰,吨位较小;13500吨的龙骧号是日本海军为了填补《华盛顿海军条约》设计的,为了多装飞机稳性不佳,在大风巨浪中自身难保,根本无法出动飞机。

还有一艘神威号是水上飞机母舰,当时在韭山列岛秘密进行侦查活动。日本海军决心在上海开战后先发制人,攻击中国空军基地,因此8月10日曾命神威号派出飞机侦察上海、杭州方面中国军队动向,结果在杭州上空正和中国空军学校进行飞行练习的训练飞机遭遇。中国空军教练机当即中止训练,开始尾随神威号的水上飞机。双方纠缠良久,但因此时中日在上海尚未开战,故此不了了之。此后,日军发现花鸟山灯塔的守军也向上级通报了发现神威号的情况。甚至,还有中国海军的炮舰靠近监视神威号(根据日本防卫厅整理的《中国方面海军作战》第一部中第338页记载)!于是,日军命令神威号离开中国海岸,避免暴露战术企图。

这艘监视神威号的,很可能是中国海军留在上海的唯一一艘舰——永健号。

永健号是中国海军仿中山舰建造的航洋炮舰,抗战开始后奉命留守上海。根据民国海军部记录,当时中国海军主力退入长江,试图在江阴沉船锁江,全奸上游日舰。为防日军长江口外舰只有所行动,曾派永健舰驶出长江口进行侦察活动。8月25日,该舰在江南造船厂借口修理停靠在岸壁时(按照《淞沪协定》中国海军除非修理不得进入黄浦江)被日军飞机炸沉。打捞后又先后被日军、战后的国民党军和解放军使用,经历十分坎坷。根据海军史专家陈悦先生的考证,这艘永健号在解放军中名为延安号,最出彩的却是在退役之后——在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致远舰,据考证就是用它改装拍摄的。

日军凤翔号航空母舰

日军龙骧号空母舰

永健号炮舰

实际上,发现神威号,已经引发了中国方面的警觉。因此,在八一三开战之后,中国空军率先发难,让日军试图“先制攻击”的计划付诸东流。

因为远离了海岸,神威号到15日才再次进入阵位,投入战斗。

只有加贺号大型航空母舰受风浪影响不大。但是,它上面的双翼舰载机马力不足,在这种天气里无法起飞,否则可能会像树叶一样被台风吞噬。

这样,8月14日全天,日军在上海地区几乎出现了空中真空。

但也不是完全的真空,日军在台湾的陆基航空兵就在号称“中攻四天王”之一的新田慎一中佐率领下,不顾风险穿越台风海区,大胆地发动了对杭州中国空军基地的“越洋爆击”。

八一四空战,画面中带有IV—1字样的中国战斗机,就是第4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的座机,被他击中的是日军大串机。高共计击中大串机73弹,几乎把它打成了筛子,可惜7.7毫米机枪火力太弱,大串机终于挣扎迫降,而没有被当场击落。

中国空军也面临同样的艰难,几乎所有基地都在大雨之中。但是,空军将士求战心切。这一天,中国空军冒着大风奋勇出击,猛烈攻击日军在上海的阵地和舰艇。从周家口冒雨飞来杭州参战的第4大队,恰好和新田中佐在机场上空迎头相撞。

双方都是敢在台风中奔袭的好手,但日军是对付陆军的轰炸机,中国空军是专打飞机的战斗机,结果可想而知——新田中佐对上了高志航大队长,饮弹身亡。日军最先进的18架96式远程轰炸机被击落4架(新田长机、桃崎三空曹机、三井一空曹机、小川一空曹机),重伤迫降后报废1架(大串机),负伤4架(石大尉机、大杉大尉机、井上三空曹机、福田二空曹机)。

中国空军在战斗中无一损失。

中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在空中则几乎如入无人之境。

中国空军第4大队大队长高志航,满族,1937年11月11日战死于周家口。

14日晨7:00,暂编第35中队许思恩部5架古老的可赛V-92式轰炸机率先轰炸了公大纱厂的日军基地,全体返航,毫无损失。他们半夜3:45分就起飞了。

中国空军钱斯·沃特可赛V-92式轰炸机

9:50,2大队从广德出击,谢郁青队9架诺思罗普2E轰炸机轰炸了汇山码头。

10:00,2大队龚款澄中队攻击了日军在黄浦江上的出云号装甲巡洋舰。可惜,由于上海依然浓云密布,投弹未能命中目标。

11:00,第5大队丁纪徐部第24驱逐中队9架霍克III战斗轰炸机在白龙港追炸了一条日军驱逐舰。

14:00,受炸伤日军驱逐舰的鼓舞,第24中队再次出击,由中队长刘粹刚、副中队长梁鸿云、飞行员袁宝康3机轰炸了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直到此时,中国空军的对手,只有恶劣的天气和日军的高射炮。

但是,返航的24中队3架霍克III战斗机,却突然遭到了袭击。

根据中山雅洋《沉默的航空战史》记载,发动这次袭击的,是日本轻巡洋舰川内号的舰载95式水上侦察机,驾驶员森澄夫三飞曹、机枪手藤岗与一一飞曹。

这架日机出现在这里,与龚款澄中队那次不成功的袭击很有关系。尽管这次轰炸未能命中,但有多发近弹,日军的确吓了一大跳。这种情况下,日军紧急命令出云号(驾驶员出崎三飞曹、机枪手宫田大尉)和川内号(森三飞曹)的两架舰载水上飞机冒着大风起飞,担任空中警戒,并随时给陆军提供支援。

日军飞行员的素质还是过硬的,在狂风中从水面起飞成功,随即隐入了周围的云团——出云舰和川内舰长年驻扎在上海,两舰的飞行员对当地空况非常熟悉。

中岛95式水上侦察机

24中队的3名飞行员,都是本中队的尖子飞行员。但是,几次出击都没有遇到日军飞机,导致他们多少放松了警惕。

出发前吃中午饭的时候,副中队长梁鸿云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说:“这一餐是这么多双筷子,明天不知道会少谁的一双?”

森澄夫驾驶着95式水上侦察机,通过云缝忽然发现,在它的左下方,有一队中国空军飞机正在行动,包括3架霍克III和6架诺思罗普2E(未能考证是哪个部队),其中一架2410号机,就在它的一百米下方。

2410号机,正是梁鸿云的座机。

推测这很可能就是刘粹刚、梁鸿云和袁宝康的三机编队,因为这一天中国再无其它三机一组的出击单位。

那天下午天气很恶劣,虽然雨停了,云层却很低。根据森描述的情况,由于日机占有高度优势而且是奇袭,中国空军的飞机毫无防备。他从后上方靠近到距离梁鸿云2410号机只有50—100米的位置,用7.7毫米机枪猛烈开火,霍克Ⅲ冒出浓烟开始下降,在距离上海大约20公里的地方坠落。

而中方的记载,此事还有后文。

就在此后不久,虹桥机场的机务人员看到空中飞来一架拖着黑烟的霍克III战斗机。这架飞机东倒西斜地冲向跑道,降落后却迟迟不见飞行员出来。

机场的卫兵和地勤人员冲向飞机,才发现这正是遭到袭击的2410号机,机上的飞行员梁鸿云中尉身中五弹,腹部被洞穿,但仍坚持把飞机降了下来。当时《新闻报》报道,落地的梁鸿云“经车送同孚路中德(宝隆)医院救治,到院时双腿已失知觉。其主要伤处有二,一弹从左后背穿过脊骨,由前腹而出,流血过多;肝脏及腰部均受创伤”。

8月14日,外国记者拍摄的一张照片,三架中国霍克III战斗轰炸机正在飞向日军阵地,下方是正在撤离战区的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2410号飞机损伤不重,不久又重新投入战场。但梁鸿云中尉因为伤势过重,经过几个小时抢救仍然不幸瞑目。“临终时并无遗言,唯云我不能死,我尚需飞空杀敌。”

这样重伤之后仍坚持把飞机开回机场的飞行员并非仅仅梁鸿云一人。

中国空军第5大队第24中队副队长梁鸿云中尉,山东栖霞人,战死于1937年8月14日。

九一八之战,空军为纪念东北沦陷六周年对日军发动空前的猛烈攻击(实际也是要在转用苏式装备后消耗掉原有的美式装备),宋美龄亲自到南京大校场机场迎送飞行员出击。混战中一架重伤的中国空军轰炸机挣扎着飞向机场,看得出来飞行员和飞机已经是在苦苦支撑。宋美龄回忆她当时和所有的机场人员都停下了手中的事情,遥望那架摇摇晃晃的飞机,全心祈祷它能够平安落地。

不幸的是,这架飞机再也无法坚持了,在即将进入机场的一瞬间终于力竭,翻滚坠落。

那一瞬间,机场中人无不一声痛苦的长叹。

那是我们自己的兄弟,那是我们中国的好男儿啊!

《中国大空战》中记录了另一个场景——1937年8月,南京大校场机场,一架“雪莱克”攻击机像一头犹斗的困兽,遍体鳞伤,千疮百孔,座舱里、仪表板上处处是鲜血,挡风玻璃上是四个碗口大的血字:“还我河山。”

血字是中国空军第9大队少尉飞行员徐汉灵写的,他出击上海扫射日军阵地时受了伤,伤得很重,但仍把飞机飞了回来。落地后,这名年轻的飞行员蘸着伤口喷涌的鲜血,写下了这四个大字。

当时的中国,飞机太少了,而……自己又造不出来。

任云阁是9大队的飞行员,9大队的装备以轰炸机为主。梁鸿云是5大队的飞行员,该大队是中国仅有的三个驱逐机大队之一。梁和任既不是一个部队,使用的机种也不相同。所以,梁鸿云是不可能和任云阁在同一架907号轰炸机中坠落宝山的。

根据中国空军官方记载,这一战,任云阁机的驾驶员是一名东北籍飞行员,名叫祝鸿信,任云阁实际是射击手。

英勇出击的中国空军飞行员

在日本偶然发现的一张照片——一架中国轰炸机坠落在南京大校场的外壕中。我很怀疑这架飞机,就是宋美龄在回忆录中说的那一架。

空中之虎——抗战开始时中国唯一的攻击机A-26雪莱克。

第9大队雪莱克攻击机的飞行员们,徐汉灵少尉,或许就在其中。

之所以《宝山史志》发生这样的错误,也是可以推测的。

《宝山史志》对于抢救907号轰炸机飞行员的描述,实际来源于一篇回忆文章,即亚平在《杨行抗日风云录》中所书《捍国搏长空 卫国照青史——记小庙坠机逸事》。作者是任云阁被抬出机舱时的目击者,并非专业史学人士。该文写作于1995年,距离907号机的坠落已经过去了48年,所以记错记漏在所难免。实际上,该文的大部分内容是准确的,例如任云阁曾被安葬在当地八年之久,抗战胜利后亲属才将其遗骨迁走。这些都证明了任云阁牺牲在宝山,他的飞机也的确坠落在了北宗村小庙旁。

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并没有亲眼目击对驾驶员,也就是祝鸿信的抢救。所以,应该是抢救飞行员的人员错将其名字传成了“梁鸿云”。这个错误,第一个原因可能是祝鸿信的名字中也带一个“鸿”字,双方口音不同,交流不畅;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受到了第三天《大公报》报道的影响。

注意其中划线部分:“任云阁梁鸿云殉国”,因为两个人的名字是并排的,宝山当地的抢救人员可能想当然地认为救起的驾驶员应该就是梁鸿云。

正因为把梁鸿云和任云阁两机当成了一架,所以我国文献中对这次战斗的描述衍生出颇多错误。例如,多有描述任云阁机也是迫降在虹桥机场的说法,这应该是不确切的。

第二天的《大公报》中是这样报道的,注意划线部分。

任云阁机与梁鸿云机的相同之处,是他们同是遭到了日军95舰载水上侦察机的伏击。

下午,任云阁所在的9大队第9中队再次登机,前往杨树浦攻击日军阵地。

此时,风速已经达到每秒20米,但日军出云号的水上飞机(宫田大尉、出崎三空曹)依然起飞了,在3,000米空中担任警戒。16:00,宫田发现在1,000米髙度飞行的中国诺思罗普轰炸机编队,当即从云中钻出,突然袭击了任云阁、祝鸿信的907号机。

遗憾的是,由于通报不及时,任云阁、祝鸿信和梁鸿云一样,对这样的袭击毫无准备!

出云号所属,宫田大尉乘坐的那架95式水上飞机——在它完好的时候。

与梁鸿云不同,任云阁他们遭到的是迎面袭击,日军95式密集的机枪子弹,击穿了诺思罗普机风挡玻璃,重伤了驾驶员祝鸿信,后座的任云阁胸部中弹,当场阵亡。

907号机立刻冒出了黑烟,并开始掉髙度,很快落到了500米的空中。

问题是,可一而不可再,被空战中视若垃圾的水上侦察机接连偷袭,若是依然毫无反应,中国空军未免太窝囊了。

其实,宫田大尉命中注定的克星,此时也正在不远处飞行。这个克星,就是第34中队中队长周庭芳。

周庭芳其实已经在我们这篇文章里面出现过一回了,在记录任云阁和梁鸿云阵亡的那篇报道中,有一张照片,就是周庭芳。

只不过当时的影印效果太差,把个帅哥上尉印得如同妖魔鬼怪。

顺便说一句,这份报道,最初我认为是空战第二天,也就是8月15日发表的,而按照西西河友安逸云兄的考证,是在8月16日。我找到了《大公报》的原件,证明安兄的看法正确。

为什么两位烈士没有照片,惟独周庭芳登了照片呢?因为根据报道,周在8月14日的战斗中,依靠娴熟的技术,先后击落两架敌机。因为这个战绩,周庭芳成了空军的明星。

报道原文如下:

“蒋委员长嘉奖空军战士周庭芳君在杭首建奇勋  前日一役击落敌机两架 任云阁 梁鸿云殉国

十四日下午五时,日军之双发动机重轰炸机十一架,由台湾方面飞杭,向航空学校投弹,我空军部队事先得报,当即起飞迎头痛击,各战士无不精神焕发,奋勇无前,向敌机扫射,敌机企图脱逃,我空军取大包围形势,予以痛击,尤以周庭芳君技术娴熟,射击准确,继续击落敌机两架,首建奇勋,蒋委员长得此捷报,特奖二万元,以兹激励云。”

不过,如果抛去新闻描写的成分,这份报道里面,正确的地方固然不少,错误的地方更多。至少,周庭芳这两天的作战经历,这里面就写得完全不对头。不熟悉军事又要抢新闻,这也是当时国内报纸的共同特点了。

8月14日,日军的确出动轰炸机袭击杭州,但在那里迎击日军轰炸机的是高志航所部第4大队,周庭芳并没有参加此战。那一天,他倒是和另外一路日军轰炸机发生了交手,可是并没有击落敌机。

中国空军第34中队中队长周庭芳上尉有个奇怪的外号,叫“空手入白刃”。这外号很有名,都传到日本去了。

这不怪周庭芳技术不精,因为他根本没法击落敌机,周庭芳这一仗施展的功夫十分邪门,叫做“空手入白刃”。

事情是这样的,8月14日下午4点,周廷芳驾驶一架修好的霍克III战斗机正准备从杭州笕桥机场起飞,进行试飞,防空哨忽报日机来袭。此时,从周家口飞来的第4大队战机正好到达,一落地就纷纷立即重新起飞迎战,连加油都来不及。

周庭芳的飞机因为是刚修好的,两挺机枪里都没有装子弹。周看到情况不对,当即要求地勤装上弹药,升空杀敌。但是,地面指挥官感到时间太紧来不及,告诉他:“这是紧急警报,敌机马上就要临空,没有时间装弹了。但是留在地面可能遭到轰击,你可迅速飞往南京。”——此事周庭芳自己的回忆略有不同,他讲是航校蒋坚忍校长发现有日机编队飞过,命其前往南京,跟踪截击日军轰炸机。综合日本方面的记载和其他中国空军成员的回忆,周此日似驾机试飞的可能性更大。假如蒋坚忍真的发现日机编队,必然用电话通知各机场备战,而不会只派一架飞机去截击。8月14日高志航迎击日机成功,就是因为青田的航空监视哨提前发现了从台湾来的敌机。从周庭芳飞到广德后的情况看,当时地面对日军来袭毫无准备,似没有接到任何通知。而第二天,周庭芳带队在嘉兴落地时,的确曾接到蒋坚忍的电话,令其率队截击8架飞临嘉兴的敌军轰炸机,周庭芳此战击落一架日军96式轰炸机。估计可能时间过久,周老在回忆时把两次战斗混淆了。

周庭芳起飞后向西飞行,不久即进入雨云——第4大队从周家口飞来时,曾和这片雨云搏斗一番,周庭芳这次也撞了进去,吃了不少苦头。好在最终他冲出云团,发现自己已经在太湖上空。而就在此时,他发现有6架大型双发双尾翼大型飞机正和自己同方向飞行。仔细一看,复杂的迷彩,红色的膏药标志——日军的96式轰炸机啊!

中国空军霍克Ⅲ战斗机和日军96式轰炸机群

根据日方记载,日军这支编队,是3点50分从台湾起飞的日军陆军航空兵轰炸机队,目标广德,指挥官浅野少佐。他们本来和攻击杭州的新田中佐合队飞行,在永康分离后正在飞向中国诺思罗普轰炸机的基地——广德。不过,这队日机一共9架,而不是周庭芳所看到的6架。

周庭芳从罗盘方位角判断出敌机的目的地是广德,而且这批轰炸机明显是很好的目标。但他却无可奈何——霍克Ⅲ的机枪里一发子弹都没有啊。难道让他拿根棒子去把敌机砸下来?!

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赶紧报警吧。

可是,那时候的飞机又没有无线电通话设备,没法立即警告广德机场。仓促中周庭芳开足马力,避开敌机视线,转向飞往广德。他的想法是利用速度优势到达广德后预先报警。

但是,由于距离已经很近,他估计在机场上空只有两三分钟时间报警,根本来不及落地报告。

怎么办呢?正在思考,飞机已到广德上空,而且清楚地看到地面上诺思罗普轰炸机和霍克战斗机整齐的列线。

这要被轰炸损失就太大了!

周庭芳俯冲向机场,又急速拉起,同时拼命摆动机翼,试图提醒地面警惕。

当时在地面上工作的空军人员回忆,看到周庭芳的飞机从低空飞过,他们的想法是:“哦,它要着陆。”

看到地面上的人无动于衷,周庭芳估摸是自己表达得不够明确。他再次冲向机场,先俯冲后拉起,做出轰炸一般的动作。他想,这样明显的表示,地面的人该明白了吧?

看到他这样疯狂的动作,地面人员的反应是:“哦,这架飞机出故障了,轮子放不下来……”

俏眉眼做给瞎子看,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飞逝,周庭芳急得在飞机里猛跺地板。

就在这时,六机编队的96式轰炸机,已经从云中飞出来,直奔广德而来!

眼看就是一场打地靶的惨剧,日军忽然发现自己背后冲来一架中国战斗机,凶神恶煞般全速向日机接近,显然是试图攻击。

这正是周庭芳那架霍克Ⅲ战斗机。

被弟兄们的麻木不仁气坏了,一贯老实稳重的周庭芳也玩出了新鲜的,“赤手空拳”冲向了日本轰炸机。尽管没有子弹,但他决定用自己的假动作吓唬日军飞机,来帮助地面的战友。

突然发现后面来了敌机,日机一瞬间队形散乱,纷纷钻入云团,但飞出云团时很快整理好了队形——日军的训练还是非常严格的。

日军96式陆上攻击机,其腹部自卫枪塔是伸缩式的,而且到中国作战时都装备有美国最先进的自动驾驶仪,这是当时美国轰炸机都没有正式装备的设备——一直到珍珠港,美国人都在为赚钱卖给日本人各种各样的东西。

而周庭芳再次冲了进来,娴熟地直奔日军长机,贴得很近却不射击——他想打也没有子弹啊!

不明白这一点的日军却以为这个中国飞行员不是那种一见敌人就把子弹打光的菜鸟,而是空中老手,他是要靠近到极近距离以便一击即中!

此时周庭芳已经钻进了日军轰炸机之间。每架96式有3座自卫机枪枪塔,6架就是18座,18座机枪塔的射手此时都在拼命地朝周庭芳开火,而周庭芳的飞机上偏偏连砖头都没有一块,只能上窜下跳地躲避。

这真是个发疯的主意。

不过面对这个疯狂的对手,日军队形真的乱了起来。这时候他们已经进入轰炸航线,有人要躲,有人要打,周庭芳闹事的结果是日本人统统把炸弹都扔到了跑道外面。根据日军的报告,他们在飞出云层后,看到机场,U形转弯掉头开始轰炸。此时,一架寇蒂斯霍克战斗机突然来袭(日军地图上画出了周庭芳的航迹)。尽管遭到攻击,他们依然炸中了机场,并能看到机场人员纷纷倒地。中方的记载则是炸弹全部落入了稻田。双方记载相同的地方是中方地面飞机没有被击中。

几分钟以后,落后的3架日军轰炸机赶到,遭到了周庭芳同样的“攻击”,轰炸也没有击中目标。

根据推测,日军炸弹不能命中目标,和96式的设计缺陷有关。日军96式轰炸机使用的是显隐式自卫机枪枪塔,平时为了减少阻力枪身藏在机体内,需要射击时把枪塔伸出来打。但是,枪塔伸出来时由于阻力骤增,飞机的速度会掉几十公里。面对横冲直撞的周庭芳,日军轰炸机纷纷伸出枪塔自卫。这种速度的突然变化,造成轰炸瞄准上的错误,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过,这也让周庭芳足足地享受了一番子弹雨的洗礼。

周庭芳本人沉稳谨慎,即便是“文革”的时候,也能安然度过,干这种光着膀子拿子弹洗澡的疯狂事情纯属迫不得已。日本军史作家中山雅洋在《中国的天空》一书中描述了周庭芳“空手入白刃”之战,而且认为他干得非常成功,演技出色,所有日本飞行员都上了他的当。不过,周庭芳用子弹洗澡的结果是他的飞机被打了5个窟窿,算是施展这门武功的纪念。

八一四空战中被击伤日机的伸缩枪塔

这队日机在返航途中,路过杭州,把剩下的炸弹丢了下去,炸掉一辆加油车,这可以算是浅野少佐及其部下从台湾跑大陆一趟唯一的战果。但是这个战果捅了马蜂窝——4大队刚刚在这里打垮了新田中佐的机队,士气正旺,信心大增,现在忽然又有一队日本轰炸机送上门来,真是正中下怀。浅野的机队在钱塘江上空被中国空军战斗机追上,一番激战,郑少愚分队长击中其中一架,负伤的敌机向海上奔逃而去。

这架被击中的日机,应该是浅野手下的2小队2号机(小川一空曹驾驶),因为重伤无法飞回基地,在基隆港外的社寮岛附近落水,机毁人存。

那么,周庭芳有没有真的打下两架敌机呢?

根据中方记载,周庭芳这两天的确认战绩是8月15日于嘉兴击落日机一架。击落两架云云,多少有点儿夸大。不过,偏偏从日方记载中,可以发现周庭芳确实击落了两架敌机。一架,是国民党空军记载的那架96式轰炸机,还有一架,就是宫田大尉的那架95式水上飞机。周庭芳干掉了它,为907号机和任云阁报了仇。算起时间来,周庭芳击落宫田机的时间,比览桥空战还要早好几个小时,是中国空军在淞沪战役中击落的第一架日军飞机。

而周庭芳一直认为,自己只是“或许”击伤了这架敌机……

继续写周庭芳与日军水上飞机的战斗之前,需要讲明与前文有关的另外两件事。

第一件,一位朋友于台湾资料中帮忙找到了907号轰炸机驾驶员祝鸿信在8月14日战斗负伤后于医院的照片。这些,从侧面说明祝鸿信的情况与宝山县抢救的飞行员“梁鸿云”十分接近。

这张照片却让人颇为感慨。在当时空军的飞行员中,颇有一些人有妻女而不承认。例如,任云阁和下面提到的全正熹都是如此。这是因为当时国家对战死军人的抚恤很不到位,对日作战明显牺牲的可能性很大,比较重视袍泽感情的空军官兵中没有家庭牵挂的飞行员常常获得更多出击机会。例如,因喊出“中国无被俘空军”而著名的阎海文,请战时就表示:“我是东北人,一无牵挂……”

于是,为了表示自己“一无牵挂”,以争取能够上天与敌一战,任云阁等人纷纷表示自己没有成家,没有家室之累。

任云阁的女儿回忆:“父亲为了求得上级的批准,在写家中有何人时,只写有父母,而一字没提有我们母女三人。此时此刻,他一心想到的就是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杀敌立功,为国效劳。经过战前一开会动员选拔排定,我父亲被批准参加出击。此时,一个平常沉默寡言的人,也高兴地跳起来,欢呼起来。”

这一天,就是任云阁战死的那一天。

第二件,这位朋友还找到资料,证明重伤后在雪莱克机风挡上以血写下“还我河山”四个大字的徐汉灵少尉并没有死,在那架雪莱克攻击机中牺牲的是他的战友李文韶。战斗中他们的飞机被日军高射炮击中,李的双腿都被打断,徐的臂、背、腿也多处负伤,但两人相互鼓励依然将飞机飞了回来。落地后,李因伤势过重牺牲,徐则用断指在风挡上写下“还我河山”后昏迷。他虽然负伤,但最终伤愈回到空中,一直战斗到抗战胜利。

祝鸿信在医院中,可以看到其腿部骨折。

祝鸿信小愈后和女儿在一起。

负伤的祝鸿信给《良友画报》题词。

应该说,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周庭芳并不是第一个对出云舰舰载水上飞机发动攻击的。祝鸿信、任云阁机遭到攻击后。第一个反应过来的是同一个编队的902号机,这架诺思罗普轰炸机随即转向,照着宫田大尉这架飞机就是一梭子。

902号机的驾驶员名叫全正熹,初听此名可能会让人误以为他是朝鲜族人。其实,全正熹的来历很古怪,他是贵州人,苗族(有记录为汉族,不确),少年时是一名好猎手,战友评价他身上带有“原始人的气质”。也许因为这个原因,让他在其他飞行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投入截击。

全正熹上尉,空军第14中队中队长。1937年10月24日与战友游云章少尉自山东驾902号轰炸机返回南京途中为日机截击,苦战良久,壮烈殉国。

带着炸弹的诺思罗普轰炸机和宫田的水上飞机都不太灵活,这一梭子子弹没有打中,但却迫使日军水上飞机向低空躲避,并把日军飞行员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

全的战友杨炯先生曾撰文描述全正熹的死另有版本,讲他当时是和游云章奉命尝试一种新的战法,利用伪装涂饰单机偷袭日军长门号战列舰,失败牺牲。但这在双方的正式记载中均不见记录,大约是一家之言而已。不过,日军也曾尝试过单机偷袭武汉中国大本营,结果同样失败。证明对军事上的“硬”目标,这种战法事倍功半。所谓“中攻四天王”之一的得猪治郎中佐在这一战中被击落,机毁人亡。

和902号机交了一下手,宫田也注意到高度问题,立即开始爬高。就在这时,一架霍克Ⅲ战机忽然如同鹞鹰一样自上而下猛扑过来,一道火舌直取宫田机,将其右翼的支柱打断。

这架霍克Ⅲ战斗机就是当时在3,000米高度飞行的周庭芳机,他正率领34中队飞行在诺思罗普机群的上方,看到宫田机和全正熹机交手,当即来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霍克Ⅲ就是为了空战而造的,马力大,航速快,这下子宫田吃定了苦头。不过,宫田机的驾驶员出崎良平也堪称出色的飞行员。日方记载,双方缠斗了足足20分钟。宫田机利用当时台风带来的浓云左躲右闪,但是周庭芳死死咬住,接连击中这架95式水上飞机。

有趣的是,这方面的记录双方有些不一致。

日方是根据机号判断截击宫田的为周庭芳机。战斗到最后,重伤的95式终于摆脱了周庭芳的追击,但因为伤势太重,在出云舰附近试图降落时撞毁,后机身折断。宫田和出崎由于被甩出飞机而由被江面上的日军小艇救回。

而中国空军方面,却是这样说的:“15:50暂编34队6架霍克机也出发了,领队的周庭芳队长驾一架霍克Ⅲ,带着50公斤炸弹2枚、18公斤炸弹5枚,其它5架霍克Ⅱ则各挂6枚18公斤炸弹。由于担心速度差异无法维持编队,周庭芳刻意不将霍克Ⅲ座机起落架收起,藉以降低速度,让固定起落架的霍克Ⅱ能跟上编队。一到达上海上空,突然一架日本水上飞机突破云层,朝34队机群对头冲来。由于来不及反应,同时仍有任务在身,周庭芳决定放弃追逐,带领僚机继续前进。抵达目的地后,发现要攻击的目标太多,于是6架霍克机便分散各自攻击目标;在完成任务脱离上海返航之际,周庭芳与队员王志恺,发现日侦察机一架对头飞来,周庭芳向它开火,最后被它逃入敌防空炮火圈内而作罢。”

周庭芳遭遇的第一架日军水上飞机,估计就是击伤梁鸿云机的日军川内号巡洋舰舰载机,但是这次它没得到机会对第34中队进行偷袭。而他遭遇的第二架日军“侦察机”,似应就是宫田机,但并没有记录战果。

看来,中国空军这回谦虚了一点,周庭芳是高志航最得意的学生之一,追着一架水上飞机打了半天却没看到对方坠落,对他来说,应该算件丢人的事情。

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从1952年开始,主动留在大陆的周庭芳一直在建筑队担任司机工作。否则,以这位抗战王牌飞行员(确认击落日机5架)的本领,不知道能为中国空军做多少事情呢。

对907号轰炸机的坠落,考证到此,或许已经可算是到了一个段落。

然而,据宝山收殓任云阁的地方人员回忆,当时任云阁的遗体双目圆睁,堪称死不瞑目。

这架日军95式水上侦察机后被打捞上来,但已经不能使用从这张照片看,是和高志航击毁的一架96式中型攻击机(大村机)一起被送到东京成了展品。

大约,是因为被一架水上飞机偷袭打下来,觉得实在不甘心吧。

也许因为这一仗打得窝囊,即便是周庭芳立即就报了仇,依然难让任云阁安然而逝。

那么,第二天的空战,应该能让任云阁瞑目了。

八一五空战,被日军战史学家中山雅洋称为中国抗战史上空前绝后的“打火鸡”之战,不但打出了一个空中赵子龙乐以琴,而且连只有对地攻击能力、机炮固定向下的雪莱克攻击机都开了荤。这可是比95式偷袭还不可思议的空战了。

好了,那应该是以后讲给大家的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