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三国志》
想到下午那美味的红烧肉,那弹牙的猪蹄、卤猪头肉,酥烂的排骨和那浓稠的酥肉汤后,李崇义不由感叹道,自己怎么又饿了?刚才吃的挺饱呀。
“那明天我能过去吗?”
一听李崇义这话,长孙冲是一脸为难,李崇义和自己关系要好,但和程家、尉迟家就有些疏远了。而且这次聚会,是程处默敲了尉迟宝琪一顿,自己要是随便带人去,不好。最后只能迟疑道:“这……要不明天问问程家兄弟?”
看着长孙冲迟疑的模样,李崇义也微微发怒了,下意识便脱口而出,“问什么?作为尉迟宝琪的大舅兄,我还不信,我进不去尉迟府?”
“等等,你说什么?你是尉迟宝琪的大舅兄?这是什么时候的事?”长孙冲听到这一大瓜,震惊的夺命三连问道。
李崇义这时反应过来,亲事还没定下呢。他做贼心虚的左右看了看,发现周围都是两家的护卫,不是多嘴的人,才小声说道:“我家雪玲,许给尉迟宝琪了。圣人和阿耶都同意了。等过了休沐,就会和尉迟大将军商量。”
长孙冲一听李二陛下都同意了,知道这事是板上钉钉了,马上笑呵呵的说道:“圣人都同意了,也就明天下午的事。明天咱们一起去尉迟府就行。”
“往后咱们再聚,就拜托崇义,让宝琪下厨了。”
“我这张破嘴呀,你也别往外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可不想让这事出什么意外。”
“放心,我嘴严着呢。”
两人定好明天去尉迟府的时间,便匆匆告别,各自往自家打马走去。
长孙冲回到长孙府,便看着自己阿耶正在吃着红烧肉和卤猪头肉,旁边还热着黄酒。便走了过去,跟长孙无忌将李崇义的话复述了一遍。
听完长孙冲的话后,长孙无忌喝了一口酒,才缓缓说道:“这事是昨天夜里定下的。河间郡王还是那么有魄力,而眼光,还是那么毒辣啊。尉迟宝琪,刚刚显露才能,便毫不犹豫的下注,河间郡王果然还是那个南平萧氏的河间郡王呀。”
……
第二天,尉迟宝琪依然早起,沿着宅院的道路跑步,跑完步后,便吩咐厨娘开始处理食材。而他自己则去到书房内,将王家和李二陛下赐下的《三国志》,全部拿了过来。对照着看看自家的《三国志》,有没有遗漏和错漏的地方,然后便是将王家《三国志》内的注和释,一并抄写下来。
《三国志》(注1)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因为作者陈寿,是晋朝大臣,而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故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和吴二志只有列传。
《三国志》取材精审,陈寿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三国志》和《新唐书》、《资治通鉴》的审核,可谓是截然相反。《新唐书》内,大量充斥着野史和民间不可考的说法。就拿大唐绿帽王房遗爱来举例,对于这绿帽王说法,尉迟宝琪却不认可。翻遍史书,唐初的公主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李世民的女儿,历史上记载李世民有21女,《新唐书》记载兰陵公主为李世民第十二女,但兰陵公主墓前碑文却记载:兰陵公主为李世民第十九女。可见李世民应该不止21女。
李世民这么多的女儿,大部分记载才德品行不错。唯有高阳公主,历史上记载她恶贯满盈,又和辩机私通。这里有很多存疑的地方,高阳公主深受李世民宠爱,那么长孙皇后呢?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是什么态度,史书有明确记载(我就不在这抄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长孙皇后也很宠爱高阳公主这个结论?而且和那么多才德品行不错的姐姐妹妹相处,高阳公主的德行会差?史书可是明确记载:襄城公主雅礼有度,太宗贤之。就是李世民让众公主以襄城公主为榜样。如果高阳真是刁蛮的德行,她还会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吗?还有,那辩机后面跟着唐玄奘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大慈恩寺建造的目的,是为了纪念长孙皇后。高阳公主的脑子是有多大病?才会和纪念长孙皇后寺院内的高僧私通?这可是对人孝道要求极高的封建王朝。
那辩机可是名气很大的高僧,而且大唐寺庙管理极为严格。这就又出现了问题,那辩机有时间和高阳公主私通吗?辩机每天要翻译佛经,史书记载辩机一生出佛经八十余卷,加上寺庙管理极严,他从哪里找的时间跟高阳公主私通?
《旧唐书》明确记载着,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仍通过高阳公主对李世民上奏。且房遗爱母亲是一品国公夫人,他自己的姐姐或妹妹还是韩王妃。如果高阳公主和辩机真的私通,她们会不管吗?
而败坏高阳公主名声的记载,则出自《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所以小伙伴们在读史书的时候,最好参照着这一历史时期的其它史书。
等到日中的时候,尉迟宝琪出来吃过午饭后。便领着自家厨娘又开始在灶边忙碌起来。
今天尉迟宝琪还是准备做四道新蔡,分别是红烧鹿肉、葱爆羊肉、一品豆腐、姜爆鸭子。
这鹿还是庄子上午给送来的,今天早上刚打的。
……
夜幕降临,天空中又开始飘起了雪花。尉迟宝琪正跟在尉迟宝琳身后,送着这群大唐“官二代”出门。
这些人出门后,纷纷对着尉迟兄弟抱拳行礼后,便领着自家拿着食盒的护卫,朝夜幕中走去。
到了最后,一位皮肤白皙,和尉迟宝琳差不多高,比尉迟宝琪高半头的男子走了过来。尉迟宝琳立即拉着尉迟宝琪对他行礼,“崇义,咱以后就是亲戚了。有空就过来,宝琪绝不会让你失望的。”尉迟宝琳说着,还狠狠拍了拍尉迟宝琪。
李崇义又仔细看了眼尉迟宝琪,然后便领着护卫上马,朝河间王府方向而去。
尉迟宝琪看着河间王府的护卫居然拿了四个食盒,不由诧异的朝尉迟宝琳问道:“这人到底是谁?昨天他也没来呀,还有我和他应该没仇吧?他在宴席上,可是盯着我看了好久。”
尉迟宝琳和尉迟宝琪一起走进尉迟府后,看着尉迟敬德房内的灯已经熄灭,便转身朝着尉迟宝琪的小院走去。
到了小院正厅内,尉迟两兄弟坐定后,春桃放上茶饮,便准备出去。
这时,尉迟宝琳说话了,“春桃,不用忙了。刚才那人是河间郡王的嫡长子,李崇义,也是二郎未来的大舅兄。二郎啊,你的亲事,定下了。”
“什么?我的亲事定下了?我怎么不知道?”两辈子光棍的尉迟宝琪,听到这个消息后,直接惊的站了起来。
“你给我坐下。已经是定了亲的人了,一点稳重样子都没有。”这一刻,尉迟宝琳将嫡长子的威严,体现的淋漓尽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你怎么不知道,用跟你说吗?”
看着如此气势的尉迟宝琳,尉迟宝琪战战兢兢将手放到膝盖上,上半身挺得笔直,小声的抱怨道:“给我定的亲,我是最后知道的。”
尉迟宝琳看着尉迟宝琪的模样,停了一会儿,才说道:“我也是下午,给阿耶送茶的时候,才听阿耶说的。定的是河间郡王李孝恭的嫡女,李雪玲。而且此女恭、孝、简、让,风评很好。是我们家高攀了。”
“今天上午早朝结束,阿耶便被叫入了两仪殿。殿内圣人亲自开口,河间郡王也是诚意满满,阿耶便一口答应了。然后旁边的江夏郡王,便做了回媒人,你和李雪玲的婚书,便在圣人面前,正式生成。”
“那什么时间送聘礼?”
听到尉迟宝琪这话,尉迟宝琳直勾勾的便望了过来,尉迟宝琪还看见尉迟宝琳紧握住拳头,过了好一会儿,尉迟宝琳才松开拳头,然后头也不回的便出了小院。
尉迟宝琪懵了,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也没说什么呀?
“郎君,要等大郎结完婚后,才轮到你。大郎还没定亲呢。”春桃悠悠的声音,从尉迟宝琪身后传来。
听到春桃的话,尉迟宝琪连忙拍着自己的额头,“怨我,怨我。这段时间真的是忙怀了,居然将这普通的礼都忘了。春桃,明天问三叔要本《周礼》过来,我要看。”
“原来那人就是李崇义,未来的谯国公。我说这么今天一直盯着我看着,原来是在看妹夫。”尉迟宝琪在心里嘀咕着,然后猛然想起一事,连拍大腿,“哎呦,我都不知道,自己那未过门的媳妇是什么样子。”
“主母很漂亮的,这在各家勋贵的后宅,是有口皆知的事情。”
“你怎么知道?”
“郎君,虽然我们刚刚回到长安。但春桃再以前就听闻过主母的名字,而且主母的两个贴身丫鬟,翠屏姐姐和画屏姐姐,颜色也是一等一的好。”
“你见过?”
“我只远远见过翠屏姐姐和画屏姐姐,但主母吗……”
“还主母?她还没嫁进来呢,何况我也没分出去,以后别这么说了。等分出去后,再说。”
“诺,郎君。”
此时,河间郡王府内,李孝恭、王妃和李雪玲,正坐在饭桌前,一边品尝着尉迟府的佳肴,一边听着李崇义的汇报。
“我从进入尉迟府后,便开始仔细观察尉迟宝琪。尉迟宝琪不管是在做饭,还是在宴饮中,都显得有些慢条斯理。我正大光明盯了他半个时辰,尉迟宝琪也没做什么失礼的举动。”
李孝恭听完李崇义这些话后,便总结道:“尉迟宝琪也是上过战场的,是坚忍不拔之辈。你这些小把戏,扰乱不了他的心境。继续。”
“儿子也其对答了几句。他咬字清新,说话很有条理。还有我还听见,往往他几句话,就能将程处默他们要表达的复杂意思,说的清楚。”
听到这话,李孝恭笑着点点头,“看来确实读书了。说话有条理,逻辑也不错。看来我这个未来女婿,前途不可限量呀。”
“阿耶……”
“好,好,好,别说了。雪玲都害羞了。”看着李雪玲羞红的脸,河间王妃出口打断了丈夫的话。
李孝恭看了眼挽着自己胳膊的李雪玲,马上差开刚才的话题,“我们赶紧趁热吃。你别说,尉迟宝琪,这个臭小子,手艺是真不错。以后雪玲嫁过去,我也不用担心,会吃不好喽。”李孝恭小小的开了个玩笑。
李雪玲一听李孝恭这话,刚刚恢复的脸色,肉眼可见的又羞红了,马上开始撒娇,:“阿耶……”
太极宫,甘露殿。听着李君羡的汇报,李二陛下得知尉迟宝琪是因为不去平康坊,才组织了今天的这次宴席,且今天去的人当中,还有李崇义。也是欣慰的点点头,“观音婢呀,你看,这群小家伙,还是有分寸的。”
“确实。今天崇义能过去,那么明天其他人,便也能去了。尉迟家的宴席,名声越来越大,可不能让他们搞出什么‘山头’出来。”
李君羡听完皇后这话,马上答道:“诺。臣会看着的。”
“尉迟宝琪这个臭小子,立身还挺正。便宜河间郡王了。”
“是呀,观音婢。孝恭堂兄,这次可是捡了个大便宜。”李二陛下认同道,“还有,这两次宴席,各家都拿回去了食盒,尉迟府还给江夏王府送了两次。那个臭小子,就不知道往宫里送点,我可还是他婚书的见证人呢。”
看着李二陛下犹如小孩子一样的发脾气,长孙皇后马上将温好的羹汤送了过去,然后便瞟了张阿难一眼。
注1:《三国志》最早以《魏志》、《吴志》、《蜀志》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