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费尔普斯:我的经济学之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
推窗,但见群星闪耀

在这本书的翻译中,大量的人名是让我头疼的问题。统校完这本书的译稿后,我突发奇想,统计了一下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在此书中到底论及多少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统计的结果是31位,连他本人共计32位。也就是说,读了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费尔普斯教授的一生,也可以通过这扇窗户看见群星闪耀的其他3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间的惺惺相惜和恩恩怨怨(如果有的话)。

在这32位获奖者中,最早的是1970年获奖的保罗·萨缪尔森,最晚的是2024年获奖的达龙·阿西莫格鲁,时间跨度为54年。费尔普斯教授于2006年获奖,时年73岁。比他早获奖的有27位,其中有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罗伯特·蒙代尔、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获奖者中,有24位美国人,3位英国人,1位奥地利人,1位印度人,1位瑞典人,1位加拿大人,1位荷兰人。其实,印度人阿马蒂亚·森、荷兰人佳林·库普曼斯、加拿大人威廉·维克里都是在美国教书的,只是保留着本国国籍,也应该算成美国人。因此,获奖者中实为美国人的有27位,非美国人仅5位。我们查得这么仔细,是为了求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圈子其实是美国经济学家的小圈子。

费尔普斯教授的夫人薇薇安娜经常不无幽默地说:“跟我结婚前他就说会获得诺贝尔奖,但他73岁才获奖。”2001年,众多经济学家为费尔普斯教授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至少有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了会议。费尔普斯教授在书中写道:“在所有论文和评论发表完毕之后,我走到主席台宣布晚宴安排。然而,我还没来得及开口,坐在前排中间的罗伯特·蒙代尔就开始热烈鼓掌,随即100多位与会者也纷纷起立鼓掌,那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那一次会议的论文集的副标题为:向埃德蒙·费尔普斯致敬。

费尔普斯教授在书中还提道:“人们普遍认为,在庆祝活动上展示出来的激情将传达给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当此方法未能起效时,有人告知我,一群支持者安排了一辆装满提名文件的手推车,并将其提交给委员会;然而,组织者被告知这样做不但无益,还可能适得其反。尽管如此,我必须专注于我的工作,并不再指望获得诺贝尔奖。”后来,2006年10月9日,诺贝尔奖获奖通知的电话铃声还是响了起来。读了费尔普斯教授的故事,对于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学者,我祝愿他们像费尔普斯教授那样放下这个包袱,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研究,也许那个获奖通知的电话铃声会在某天响起,无论是在73岁还是在84岁的时候。

对费尔普斯教授而言,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就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认可和尊重,这是一种很大的荣幸,这种荣幸甚至不亚于获得诺贝尔奖。于我而言,能够有机会与费尔普斯教授共事8年并成为朋友,还通过费尔普斯教授认识或者见到了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一种荣幸。我曾经与罗伯特·蒙代尔教授有过合作,也在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接待过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保罗·克鲁格曼教授,后来还通过费尔普斯教授邀请了埃里克·马斯金、罗伯特·席勒、埃尔文·罗斯教授来中国参加我们举办的学术峰会。2023年,我去纽约为费尔普斯教授祝寿,又见到了詹姆斯·赫克曼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掐指算来,我也多多少少交往过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不仅让我见识了这个圈子,也鼓励我像他们那样思考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从而致力于经世济民。

这本书仅仅是一扇窗户,费尔普斯教授的一生精彩纷呈,还有多扇窗户有待于读者自己去开启。

何志毅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