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朕成了暴君](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73/53107373/b_53107373.jpg)
第43章 关厢经济
风一吹,刮点垃圾到你家的分担区,这罚款还名正言顺。
总不能派专人守着看着,就为了省那点卫生费,不至于。
除了沿街住户的卫生费,其他居民也要交垃圾清运费。
家中的垃圾要倒在指定的垃圾箱或固定的地点,剩下的就不用你管了。
这倒是也方便了居民,毕竟谁也不希望环境脏乱差。
钱也不多,正常的帝都居民都能承担得起。
关键是官府出了告示,讲明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能防疫病,能让空气清新,让人心情舒畅,还能那啥啥的。
其实,最得益的是那些被招募的环卫工。
按照抠门皇帝的指示,多招些妇女,年岁大点也没关系,给的工钱能少些。
这也是朱翊钧在后世见惯的景象,扫大街的都是大爷大妈,哪有年轻人?
少量的壮男还是需要一些,清运垃圾算是重活儿,就让他们干。
朱翊钧不知道,这项指示给很多穷人带来了生活的改善。
赵彩凤的母亲,便被招募,戴上袖箍,成为一名光劳的城市美容师。
一天二十文,不多却够维持家用。关键是工作稳定,没有朝不保夕的愁虑。
辛苦是肯定的,夏天热、冬天冷,风吹雨打日晒。
但对穷人来说,吃苦算不得什么。看不到希望,才令人绝望。
李成梁等人先去了兵部报备,才去馆驿休息。
一路上的见闻,连李成梁都觉得挺新鲜,很有意思。
“估计,这也是要推而广之的改革新政。先从京师开始,再推而广之。”李成梁换上了便装,带着儿子出外闲逛。
李如松点头赞同,笑着说道:“听说整治之后,京师有可能放松宵禁,也不知是真是假。”
“有此可能。”李成梁沉吟着说道:“万岁亲政已成定局,这亦是彰显国泰民安之新气象。”
放松不是取消或废除,也可能以另外的形式存在。
比如大唐,将城市划分成一个个坊市。
整个城市宵禁,但不禁止人们在坊内活动。
在坊内,人们可以随意出行,不受任何限制。
每个坊内又都有一些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如商铺、酒馆、娱乐设施等等。
所以,各种阶层和身份的人在夜间宵禁时,也都能找到自己的娱乐方式。
比如喝酒、K歌、跳舞、欣赏才艺、逛街购物,也包括去青楼找美女谈心交流。
其实呢,朱翊钧也理解古代宵禁,实在是最为安全的考虑。
所谓“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这就是宵禁的意义。
古代可没有监控摄像头,连路灯也没有,黑灯瞎火的,正是犯罪分子活动的最好时间。
如果没有宵禁,坏蛋犯事以后就能直接出城跑路,很容易就逍遥法外。
有了宵禁,城门也是关着的,城内出事,罪犯也跑不出去。
衙门就可以从容办案,不断的缩小范围,最终锁定嫌疑人。
而且,谁家的正经老实人,会半夜三更出门?
除了作奸犯科的,有不良嗜好的,有钱有闲的夜猫子群体,好像真没别人啦!
古代嘛,普通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缺乏夜间娱乐是一方面,能享受夜间娱乐的群体,也是少数的富贵闲人。
所以嘛,朱翊钧倒是想发展城市经济,可也比较慎重。
先放出风声,看看大家的反应,也听听合理化建议,再作决定。
…………….
此时,朱翊钧正在宫中,看着铺在案上的北京城地图。
这是工部呈送的,是古代的绘图法,朱翊钧看起来有些不太习惯。
好在,这并不影响他设计蓝图,或者说是继续搞房地产开发,改善京师的城市面貌。
什刹海的大致规划,已经交与工部,估计很快就能呈上图纸。
但这并不能让朱翊钧满足,赚钱的动力,是无穷的。
“朝阳门啊,这可不是应该有的样子,太浪费了。”
朱翊钧的目光投注在了地图上的朝阳门外,摸着下巴,沉吟起来。
老北京城门外,以瓮城为基点,向外扩张两三里地,叫做“关厢”。
十六座城门都有关厢,比较熟悉的有广安门外关厢、德胜门外关厢等等。
而后世的朝阳门外大街,古代就叫朝外关厢。
为什么先关注朝外关厢,很简单,朝阳门是交通干道,搞活经济最方便。
朝阳门是漕粮之门,元明清三朝,给城里运送粮食的人和车都打这儿进城。
而且,朝阳门又叫国东门。
凡是去南方的人都得先出此门,直到通州转乘船只走水路。
说白了,在朱翊钧眼中,这是条黄金大道,也是住在城关厢的老百姓的幸福大路。
历史上,直到雍正年间,原本暴土扬场的土路改成石板路后,才吸引了大批商家聚集。
于是,朝外关厢逐渐发展成了经济繁华之地。
什么清真油盐店、永兴斋饽饽铺、聚祥益布铺、葡萄园茶馆等等,吃喝玩乐都有。
这些可都是知名的老字号,生意不火谁来呀?
经济发展起来,地皮火了,生意旺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自然就好起来了。
当然,手握大量商铺住宅的朱翊钧,也能大大的发笔财。
如果商铺只租不卖,还能细水长流,成为皇家的长久进项。
“先期投资用不了太多,就是道路硬化,环境整治。依然还是预售或预租的模式,拿别人的钱搞建设。”
朱翊钧思虑再三,觉得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而且,没人敢跟他抢。
别说这点地皮,就是大明万里疆域,也是他一人儿的。
朝外关厢只是一个试点,还有其它的城门呢,都有发展潜力,不过是大小的区别罢了。
发展工商,也能利用闲置劳动力,缓解人地矛盾。
商业好说,工业就比较难。
纺织是朱翊钧最为关注的,也准备着由此打开突破口。
而且,若论人口数量,繁华程度,朱翊钧认为现在的大明肯定要超过满清。
至少比那个什么“糠稀”盛世,含金量要高不少。
到了“钱聋”年间,人口好像要超过大明,却已是帝国夕阳,每况愈下。
亏了“钱聋”还自夸什么“十全武功”,金川就打了好多年,缅甸也没打赢,真是不要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