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了凡四训》的心理学解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好的静坐,心似不粘锅

每当有人来拜谒云谷禅师时,不管来访者是谁,身份、地位如何,只要进屋,禅师都会扔来一个蒲团,让他静坐。

褪去神秘的外衣,禅宗的静坐,是洞察生命本质的艺术,可以最大程度提升人的觉知力,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世界,结束人生的迷糊状态。

人这一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犯迷糊的时候,但最可怕的犯迷糊,是找不到自我,活成了别人的模样。就像袁学海,他听信算命先生的话,活了几十年,却与真实的自己失联,与所有丰富的可能性断线,越活越绝望。他多么像一个走夜路的人遇到鬼打墙—— 意识恍惚、感知混乱、分不清方向,只能在原地转圈。

云谷禅师让袁学海一起静坐,是要让他明心见性,冲出鬼打墙的怪圈。因为静坐可以点亮心灯,获得觉知,治愈心理上的混沌。

但一个大大的问号飘在空中:既然静坐如此管用,为什么袁学海静坐了一年多,却越坐越孤独,越坐越抑郁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让我们通过朱熹的小诗《观书有感》来看一看,有治愈作用的静坐究竟是什么样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治愈性的静坐,内心是开放的,像一池清水,能照见一切、接纳一切,却不执念。当一个念头、一种情绪飘来时,无论是反感的,还是喜欢的,静坐中的人都不排斥,或试图抓住,而是任其在心中停留、徘徊、离开。那些念头和情绪犹如天光云影倒映在池塘一样,自由地来,自由地去。这就像你坐在码头上看渔船,一艘艘渔船进进出出,来来往往,进入眼帘,又离开视线。那些船有的叫“悲伤号”“绝望号”, 有的叫“恐惧号”“焦虑号”,有的叫“欢乐号”“幸福号”……你不带好恶地静静注视着、观察着,不评论哪艘好哪艘不好,也不跳上其中任何一艘船离开。你什么也不做,哪里也不去,只是默默凝视。

朱熹将上述心理状态比喻为镜子般明亮的一塘清水,而心理学家、禅修大师玛莎·莱恩汉用的比喻更生动,也更接地气。她说,治愈性的静坐就像不粘锅,你用不粘锅炒了很多菜,却不会把菜粘在锅上,让菜变煳,让锅变脏;同样,在治愈性的静坐中,尽管有无数念头和情绪,却不会在心中粘连、滞留。

用“不粘锅之心”观察流动的想法、感觉和意念,这个过程,能带来觉知。长期觉知每一个当下的流动性,不评判、不纠缠、不执着,让当下来去自由,我们就能感受到,人之心和宇宙之心其实是相通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皆流。此种心理状态就是朱熹看见的“源头”“活水”,心理学家所说的“心流”,禅宗所说的“开悟”。当内心洞开,生命之流与宇宙洪流相交汇时,心理障碍冰消雪融。

尼采说:“人是一条污秽的河流,为了不弄脏自己,你必须成为大海。”

治愈性的静坐恰似静水流深,悄无声息,通向大海。

与之相比,袁学海的静坐有什么不同?它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危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