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早朝
朱高炽叹息一声。
“他最近有些得意忘形,以为改编《永乐大典》是得到了恩宠,整日妄想,是该给他点教训,提醒提醒他了。”
朱高炽微微皱眉道。
“别想了,快去休息吧。”太子妃劝道。
“无妨,父亲让我留守东宫,明日不必上朝,我可以稍晚些睡。”
朱高炽露出笑容。
他复又望向太子妃。
“你,为何这样看着我……”
太子妃好奇地问道。
“我的身子已痊愈,我们不妨……”
他话语至此,嘴角便轻轻上扬,暗示已不言而喻。
太子妃面庞顿时泛起红晕。
“真讨厌!”
一夜好春光。
第二日早朝。
文武百官纷纷齐集奉天殿。
朱棣正端坐在中央龙椅之上,朱高煦与朱高燧则分别领位站在最前。
由于昨日朱棣将太子的政务、军情都调走,特许他在东宫休养,故今日未召其上朝。
众官员均察觉出异样,心中都各有思量。
朱棣心中却有些焦虑。
他分明告知燕王朱高华参与朝会,然而人却未至。
难道他敢戏弄于我?
想到此,朱棣面色不觉有些阴沉起来。
但让人闹心的事情却并未结束,太子府的官员们步出队列,开始为太子辩解出声:
“圣上,何故不见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仁爱百姓,连续十月余,为大明江山日夜操劳,岂能受罚?”
“恳请圣上,莫要非议太子。”
太子府的官员们一个个抢着发言。
朱棣听后,双眼微微一眯。
若是朱高炽亲见此景,只怕也会怒火中烧!
这些文官,为了一己之名,竟敢冒犯龙颜。
这不是自寻死路,还能是什么?
这些太子府的官员们纷纷求情,岂不是让朱棣疑心更深?
难道太子暗中结党?
这可是非同小可之事!
别忘了,朱棣本就是疑心深重之人。
这些官员却在此刻挺身而出,为太子辩解。
难道他们以为,永乐大帝我还不及一位太子有威望?
当然,这些官员中,不少是新近任职,敢于上奏为太子求情的实为寥寥。
杨士奇、杨荣、杨浦等人,皆未轻率行事。
即便是谢缙,也选择了沉默。
因为他们明白,此刻求情,绝非明智之举。
谢缙素来擅长揣摩圣意,若连这都看不透,那就太无能了。
他们对朱棣的了解太深,若在此关头挺身而出,那才是真正的愚蠢。
“呵呵……”
朱棣起身,双手叉腰,目光扫过这些官员。
“真是有趣,你们真是太过有趣了!”
“你们是不是觉得,朕做错了?”
“你们认为,朕不如太子殿下吗?!”
朱棣的说的每个字几乎都是从紧咬的牙关中迸发而出。
“真是好极了!”
永乐帝的愤怒如同燃烧的火焰!
他那怒气冲冲的模样,令人胆战心惊!
这些文武百官,竟然无意间触怒了这位至尊!
帝王一怒,天下震动!
在永乐大帝面前,又有谁能幸免?
“微臣岂敢!”
那几名太子府的官员,一时之间,全都惊慌失措。
他们未曾料到,只一句善意地求情,竟会让朱棣大发雷霆!
“你们说不敢,可朕竟不信还有什么能让你们不敢!”
朱棣语气冰冷:“你们也清楚,太子日夜操劳,连续十多个月未曾休息。”
“朕好不容易才让他得以暂时退下,安心休养。”
“难道这么做,是朕的错吗?!”
朱棣质问道。
这些文武百官突然间明白了真相!
原来,竟然是这样!
他们立刻跪倒在地,满脸的懊悔与自责。
“微臣有罪!”
“恳请皇上降罪责罚!”
他们齐声说道。
朱棣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收买人心。
而这些跪拜的官员,已经对他感激涕零!
显然,现在他们内心充满了懊悔!
他们怎么就没悟透皇上的意图呢!
朱棣目睹这一切,嘴角不易察觉地动了动,似乎这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就此一次,下不为例。若再让朕发现你们如此轻率,无论何故,朕绝不容忍!”
朱棣语气平静地宣布。
“多谢皇上宽恕!”
众大臣纷纷感激不已。
作为大明皇帝,若连帝王心术都未能掌握,那他又怎能胜任皇位。
旁边的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位王爷,此刻脸色显得颇为不自然。
他们怎能听不出,皇帝其实仍然看重太子。
否则,此刻也不会为太子辩护。
他们原本在得知太子的奏折被收回时欣喜若狂,几乎要放鞭炮庆祝。
哪知如今,却是父皇心疼太子的十个月辛劳。
两位王爷心中极为不畅,但即便如此,
他们也清楚,此时绝对不能流露出来。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启禀皇上,燕王殿下已抵达!”
就在这时,小太监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所有人都心头一震!
“燕王殿下?!”
众有人无不感到震惊,
心头狠狠地一震!
那个令人敬畏的燕王殿下竟然回归了?
众人心头一阵嗡鸣,震惊无比!
眼前这位九五至尊便是曾经的燕王。
自他登基后,燕王之称已随之尘封,
唯有太子与诸侯王爷之号尚存。
然而,他们的心跳却在瞬间加速,
因为一个人的名字浮上心头,那是让他们心生畏惧的存在。
他离去了整整十年,
如今,他真的回归了吗?
杨士奇身处人群,却未感惊讶,
因皇帝早已私下向他透露了消息。
但他未料到,皇帝竟然将那显赫的燕王封号赐予了他,
那是皇帝曾经的尊号,
如今却授予了这个被称为活阎王的人,
朱棣的第四子——朱高华。
朱棣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久违的四子并未辜负他的期待。
朱棣的笑容无比欢愉,
他兴奋地下令:“快,让他进来!”
这份激动,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禁拭去额上的冷汗,
他们从未见过皇帝如此激动。
但一念及此,众人便对这大明的活阎王敬畏不已,无人敢置一词。
瞬间,文武百官的视线齐刷刷投向大殿之外。
只见一位青年不知何时已步出,他身着黑衣,腰间悬挂着一柄漆黑的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