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隋唐新篇
隋开皇元年,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大兴,是为隋文帝。杨坚得国之后,深知久经战乱之华夏,亟需休养生息,遂厉行节俭,率先垂范,宫中服御务求朴素,摒弃奢靡之风,为百官万民树节俭之范。
政治上,革新官制,废除北周旧制,参酌汉魏,设三省六部,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审复核,尚书省辖六部执行政令,分工明确,相互制衡,提高行政效率,后世多沿用;又精简机构,裁汰冗官,澄清吏治,选贤任能,朝堂气象一新。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使耕者有其田,激发农民生产热情;同时兴修水利,广通渠连接大兴与潼关,既利漕运,又灌农田,粮食产量稳步攀升;减轻赋税,“薄赋敛,轻刑罚”,百姓安居乐业,仓廪渐实,呈现“开皇之治”盛景。
军事上,改革兵制,推行府兵制,兵农合一,闲时为农,战时出征,既减轻财政负担,又保障兵源,军队战力不减;对外,北击突厥,以离间分化之策,令突厥内乱,再遣军出击,大破之,突厥称臣,北疆安宁。
隋开皇九年,杨坚遣晋王杨广等率大军南下伐陈。陈后主叔宝,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自恃长江天险,未作防备。隋军势如破竹,渡江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百姓不惊。陈军望风披靡,建康城破,陈后主被俘,陈国覆灭,华夏重归一统,结束近四百年分裂。
然隋朝盛景不长,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初期亦有壮志雄心。大业元年,营建东都洛阳,工程浩大,虽有贯通南北、控驭四方之意,但征调民夫百万,昼夜劳作,百姓苦不堪言;又开凿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意图便利交通、促进经济,却因急功近利,劳工死伤无数,民怨沸腾。
大业三年,杨广率大军西巡张掖,欲彰国威于西域,行至途中,穿越祁连山,风雪交加,士卒冻馁而死者大半,幸最终抵达,西域诸国来朝,然国力亦损耗颇多。
军事上,杨广好大喜功,频繁对外用兵。三征高句丽,欲恢复汉晋旧疆,首次出征,大军百万,却因指挥失当、后勤不济,铩羽而归;二次再征,国内已现反隋星火,仍执意进军,无果而终;三次强征,民力耗尽,天下大乱,高句丽亦疲于应付,表面请降,隋朝实则元气大伤。
此时,国内矛盾激化,徭役繁重,百姓生路断绝,纷纷揭竿而起。翟让、李密领导瓦岗军,据河南,攻洛阳,聚众数十万,威震中原;窦建德起于河北,义旗高举,怜恤百姓,所部发展迅猛;杜如晦、房玄龄等谋士,及秦琼、程咬金等猛将,皆投身反隋义军,隋朝统治摇摇欲坠。
隋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于江都发动兵变,缢杀杨广,隋朝覆灭。李渊趁机于晋阳起兵,李世民、李建成各展其能,麾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一路势如破鼓,直取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任大丞相,封唐王。
唐武德元年,李渊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李渊父子一面平定各方割据势力,李世民挂帅出征,先后剿灭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基本统一中原;一面恢复生产,沿用均田、租庸调等制,轻徭薄赋,鼓励垦荒,民生渐苏。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为夺皇位,伏兵玄武门,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高祖立己为太子,待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贞观年间,李世民任用贤良,虚心纳谏,魏徵等直臣敢谏,太宗从善如流,有“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之佳话。朝堂之上,房谋杜断,共辅朝政,政令畅达;地方官亦多贤能,如戴胄、马周等,吏治清明。
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关中水利复兴,农业大进;商业亦繁荣,长安东市、西市汇聚天下商旅,异域珍宝、中原货物琳琅满目,货币统一,金融稳定。
文化上,尊崇儒术,大兴科举,进士科备受青睐,寒门子弟凭才学入仕,打破门阀垄断,文化昌盛,诗歌、书法、绘画各领风骚,欧阳询、虞世南书法传世,阎立本画作精妙。
军事上,东突厥犯边,太宗遣军出击,李靖率三千精骑夜袭定襄,大破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北疆再固;又派军西征,征服高昌等西域诸国,设安西都护府,控扼丝路,华夏声威远播。
外交上,四夷来朝,日本遣唐使频繁求学,朝鲜半岛新罗与唐交好,互通有无,长安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彰显大唐开放包容胸怀。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承继贞观遗风,初期,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辅佐,政治稳定。永徽年间,编成《唐律疏议》,为中华法系代表,影响深远;又出兵灭高句丽、百济,联合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大唐疆域东至大海,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南包百越。
然后期,李治体弱,武后武则天逐渐掌权。弘道元年,李治崩,中宗李显即位,不久被武后废,睿宗李旦继立,亦为傀儡,武后大权独揽。
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周,定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唯一女皇帝。她在位期间,打击门阀,重用寒门,如姚崇、宋璟等脱颖而出;开创殿试、武举,选拔人才不拘一格;经济上,重视农业,鼓励农桑,户口增长;但重用酷吏,如周兴、来俊臣等,大兴告密之风,朝堂人人自危,政治生态失衡。
神龙元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武后退位,迎中宗李显复位,复国号唐。此后,韦后乱政,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欲效仿武后称帝,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韦后党羽,拥立睿宗李旦复位。
开元元年,睿宗禅位李隆基,是为唐玄宗。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姚崇、宋璟、张九龄等相继为相,整顿吏治,改革弊政,推行“开元之治”,大唐国力臻于极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长安成为全球第一大都市,人口百万,胡商番客云集,异域风情浓郁。
然开元后期,玄宗渐骄奢淫逸,纳杨玉环为贵妃,“从此君王不晨早”,荒废朝政;又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李林甫口蜜腹剑,排斥异己,杨国忠与安禄山争权,矛盾激化。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率十五万叛军,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范阳,南下中原,所过州县,望风披靡。玄宗仓皇出逃,至马嵬坡,士兵哗变,诛杀杨国忠,逼玄宗缢杀杨贵妃。
此后,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组织平叛。历经八年苦战,借回纥之力,终平定叛乱,然大唐元气大伤,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河朔三镇拥兵自重,不听朝令,中央权威衰落;经济破坏严重,人口锐减,“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宦官专权,李辅国、程元振等把持禁军,干预朝政,甚至废立皇帝,大唐盛世不再,陷入内忧外患困境,艰难维持,于风雨飘摇中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