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3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3章 水库分鱼(求追读求月票)

上梁的工序一结束,木匠师傅们便手持大木槌,在梁上这儿敲敲、那儿打打。

仔细检查一番后,才顺着梯子下来,着手准备墙面与木地板的铺设事宜。

到了中午,宋向阳把家中几位相熟的亲友留了下来,一同用餐。

四爸和三爸两家人也在其列。

唯有大爸家忙着赶篾活,实在抽不开身。

人多灶房挤,没办法,只好在堂屋支起一张大桌。

家里还特意去宰年猪的人家,称了块两斤多重的新鲜猪肉,和着萝卜丝炒了好几大碗。

这次切的肉,块头格外大。

桌上还有酸辣椒炒大肠、炝炒白菜、野葱炒黄蛤蟆、笋干炒猪血丸子,以及两大碗葱花蛋汤。

母亲又搬来几斤米酒,拿酒壶温着,还往里加了块红片糖。

一时间,屋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大家吃得那叫一个尽兴。

尤其是两位木匠师傅,被三爸和四爸轮番劝酒。

最后,喝得酩酊大醉,下午的活儿也干不成了。

只能早早被人背回去歇息。

吃完饭,宋向阳径直去了王美丽家,买下 40斤米酒,又赶到刘思林那儿,购置了几条毒蛇。

这回,清一色全是五步蛇。

这刘思林捕蛇确实有一手,冬眠刚醒的五步蛇,个头比之前见的都要大。

五条蛇,一共花了五十四块,虽说价格不菲,但宋向阳觉得值。

东西备齐,他赶忙加入天麻和山参,泡上满满几大罐酒,就等着赶集的时候拿去卖。

眼瞅着年关将近,蛇酒的行情肯定看涨。

这赚钱的好时机,他可不想错过。

再说了,眼下到处都要用钱,不多囤点怎么行。

而且,他心里还藏着个小心思,盼着在集市上能再偶遇自己“媳妇”——林香。

宋向阳正满心欢喜地端详着那些药酒,村里的高音喇叭突然响了起来:

“喂......喂......喂!”

“各家各户,下午三点,来礼堂前分水库鱼啦!”

“大家带好桶盆,不来的,可别埋怨村里不分鱼哦!”

这一喊,村里顿时像炸开了锅。

看热闹的、提桶抱盆的,一股脑儿全往礼堂赶。

宋向阳一家赶到时,礼堂前人山人海。

几张大薄膜纸一围,简易的“池塘”里挤满了活蹦乱跳的鱼。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得热火朝天。

“听说,这次捞了八十多斤的大草鱼呢!”

“那草鱼算啥,还有好多只水猴子呢!”

这“水猴子”的事儿,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

谁家小孩被水猴子拖下水溺亡啦,谁家放水库的鸭子被水猴子偷吃啦。

说得有鼻子有眼,邪乎得很。

“喂,喂,大家排好队,各组组长维持下秩序,清点下人数。”

老支书扯着嗓子大声吆喝,喧闹声这才小了些。

各组组长赶忙指挥自家组上的人,排起了长龙。

等老支书和组长们仔细核对完人数,老支书再次提高音量:

“这次分鱼啊,按人头算,一人给 8两。”

“鱼有大有小,都是按条称的,难免有多一两少一两的,大伙别太较真哈。”

“少了的,补一条合适的鲤鱼;多了的,按平价添点钱。”

“想买鱼的,村里给平价,街上卖五毛钱一斤,咱们村只要三毛。”

老支书话音刚落,人群里就有人高声嚷道:

“那几十斤的大草鱼,谁能分得到啊?”

“这么大的鱼咋分?难不成几家分一头,那谁要鱼头,谁要鱼尾啊?”

文书刘开盛接了话茬:

“那大鱼啊,就算村里最大的没分家的,也分不了一整条,只能卖。要是想买,掏钱就行!”

大家听了,都小声嘀咕起来。

那几十斤的草鱼,就算三毛一斤,也得几十块。

这年头,谁舍得掏这么多钱买。

其实大伙心里都明白,那些大鱼,估计多半要被村里拿去“打平伙”。

真正拿出来卖的,肯定没几条。

宋向阳对那些大鱼兴趣不大,反倒盯上了一斤以下的小草鱼。

他心里清楚,在农村,大家都好大鱼大肉这口,这些小草鱼,刺多又没多少肉,不好卖,价钱肯定也低。

于是,他开口问道:

“那一斤以下的草鱼也是卖吗?”

老支书转过头,目光落在宋向阳身上,顿了顿,说道:

“斤把左右的,还有以下的,价钱会再便宜点。不过,村里打算放回水库的。”

宋向阳没再吭声,心里却默默打起了算盘。

分鱼现场乱哄哄的,大伙对分到的鱼都不太满意,大多都搭了几条鲤鱼。

在农村,鲤鱼向来不受待见,总觉得土腥味重,比不上草鱼、鲫鱼鲜美。

好在宋向阳家运气不错,分到了一条四斤一两多的大草鱼。

这可不容易,毕竟七八年才碰上这么一回。

他让母亲先把鱼带回家,自己则留下来,想瞧瞧热闹。

顺便,问问水库承包和那些小草鱼的事儿。

这水库,早些年枯水期的时候,常被人偷偷扒出缺口,搞得大家都不太愿意承包。

分田好些年后,种田的矛盾缓和了,才陆续有人接手养鱼。

宋向阳越琢磨,越觉得这是个机会。

要是还能低价买下那些小鱼,鱼苗的问题不就解决了。

“桂嗲嗲,咱这水库接下来咋安排啊?”

宋向阳瞅准时机,凑到老支书跟前,轻声问道。

老支书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分鱼的情况,冷不丁听到有人问话,转头一看是宋向阳,眼里闪过一丝惊讶:

“这鱼也不是白分的,等今天分完鱼,各家各户得派个劳力去清淤,这样来年蓄水才多。”

老支书不紧不慢地抽着烟斗。

“那蓄水之后呢?村里不养鱼了?”

宋向阳接着问。

“以前没分田的时候,村里有专人养鱼。现在不一样了,地都分给大伙了,谁还来养鱼啊。村里也就打算放些鱼进去,让它们自己长个几年。”

老支书微微叹气。

“那多浪费啊,这么大的水库!”

宋向阳感慨道。

“那能怎么办,总不能我这一把年纪了,天天去养鱼吧。”

老支书又深吸了一口烟斗。

“桂嗲嗲,村里没有人愿意承包吗?”

宋向阳试探着问。

“村里都发公示了,三年一小包,五年一大包。不过没几个问的。”

老支书说完,顿了顿,继续道,

“这养鱼,可不是有钱就行,得有技术和时间。再说,平时这水库不是发洪水、闹鱼病,就是被扒决口,大家都怕血本无归。还有,外村经常也有几个剁脑壳的来偷鱼。”

宋向阳认认真真听完老支书的话,心里盘算了一会儿,说道:

“桂嗲嗲,您看,咱们五年才分这几斤鱼,算下来,一年一个人头才二两鱼,也就一毛多钱。整个村里人数加起来,每年也才一两百块,还不算一个看鱼的工分。”

老支书用鞋底敲了敲烟斗,像是也在心里计算。

“如果谁承包了鱼塘,不仅给村里钱,还给村里分鱼,您觉得是不是好事一桩?”

宋向阳继续说。

“有这样的好事,村里肯定支持,就算钱少一点都行,还帮水库做着维护。”

老支书说,说完突然像是洞察了宋向阳的心思,紧紧盯着他,仿佛要把他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