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祯,实在是太想让大明进步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大水无情人有情

崇祯元年五月,一场暴雨突然袭击京城。

朱由检站在御书房窗前,望着瓢泼大雨,眉头紧锁。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很清楚几个月后将发生什么,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海啸即将袭击浙江沿海。

历史上,这场海啸造成了杭州、嘉兴、绍兴三府万余人死亡。钱塘江口的海塘决堤,大片农田被淹,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这场灾难成为崇祯朝衰落的开端之一。

【叮咚!系统任务发布:防止海啸】

【任务奖励民心+50、国运+50】

“不能让历史重演,看看系统商城中是否有应对之法。“他喃喃自语。

打开系统商城,朱由检快速浏览商品列表:

【防洪工程图:100万两】

-效果:获得完整的防洪体系方案

-包含:

*海塘加固技术

*水闸建造图纸

*河道疏浚方案

*排水系统设计

-特别说明:适用于沿海地区防洪防涝

-附加效果:可提升工程效率30%

“这正是朕需要的。“朱由检立即选择购买。有了水利工程图打基础,再配合这套防洪体系,应该能有效应对这次海啸。

“宣李标入宫。“

很快,李标到了。朱由检将两套图纸递给他:“爱卿,朕得到消息,七月将有特大海啸袭击浙江沿海。这是防洪方案,你看看。“

李标仔细研究图纸,眉头渐渐皱起。良久,他抬头道:“陛下,这些图纸确实精妙。但臣对水利之事并无太多见解。不过臣知道一个人,他在治水方面颇有建树。“

“哦?是谁?“

“总河侍郎周鼎。他曾在江南主持过多次水利工程,对海塘、水闸都很有研究。若由他主持此事,当能事半功倍。“

朱由检眼前一亮,水利专家,定可以把防洪工程图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宣周鼎即刻入宫。“

少顷,周鼎到了。这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臣,但精神矍铄。看过图纸后,他神色凝重地说:“陛下,这确实是一套极为高明的方案。臣建议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固钱塘江口海塘。海啸最先冲击的就是这里,必须重点防护。我们要用石块加固堤基,用木桩固定堤身,再用粘土填充加固。

第二,疏通杭州、嘉兴、绍兴三府的河道。海啸来临时,内河水位也会暴涨。必须确保河道畅通,避免积水倒灌。

第三,转移沿海百姓。尤其是渔村居民,必须提前撤到安全地带。同时储备粮食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朱由检点头:“周爱卿,这次工程就由你全权负责。朕会下旨调拨银两,你看需要多少?“

周鼎略作计算:“回陛下,单是钱塘江口的海塘工程就需要二十万两。加上三府河道疏浚、水闸建造,以及百姓转移安置,至少需要五十万两。“

“准了。“朱由检立即命王承恩拟旨,“着户部即刻拨付六十万两,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的朱由检别的没有,库银那是非常充足,这点钱他花着不心疼。

“臣遵旨。不过...“周鼎欲言又止。

“有什么困难尽管说。“

“回陛下,工程浩大,时间紧迫。臣需要更多人手,尤其是熟悉水利的工匠。“

李标插话道:“臣记得江南漕运总督潘汝桢手下有不少好手,都是修建运河时积累的经验。“

“好!“朱由检立即拟旨,“着潘汝桢即刻调集水利工匠赶赴浙江。另外,着三府官员全力配合周鼎办事。若有阻挠,以抗旨论处!“

周鼎领命而去,立即启程赶往浙江。一路上他仔细研究图纸,越看越是惊叹。这些防洪方案远超当世水平,尤其是水闸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

抵达钱塘江口后,周鼎立即组织施工。数千名工匠分成三班倒,日夜不停地施工。

在钱塘江口,他们按图纸要求打下一排排粗大的木桩,每根都深入江底十余尺。然后用巨石填充堤基,层层夯实。最后用特制的粘土包裹堤身,这种粘土掺入了某种材料后异常坚固。

同时,在嘉兴、绍兴等地,大量民夫在官员指挥下疏通河道。他们用图纸上的新式测量仪器勘察水文,找出易涝点,然后重点疏浚。在关键位置,工匠们按图纸建造水闸,可以灵活调节水位。

当地官员也在积极转移沿海百姓。他们在内陆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搭建临时住所。同时从各地调运粮食、布匹等物资,确保灾民基本生活。

“大人,您看这些奇怪的仪器和工艺,真是前所未见啊。“一位老工匠感叹道。

周鼎点点头。他知道这些都是祖先留下的智慧,一定要好好利用。其实他不知道,这些都是后世的技术。

朱由检每天都要看工程进度报告。看到进展顺利,他稍稍松了口气。但想到即将到来的海啸,他又不免担心。

“但愿一切都来得及...“他望着南方,喃喃自语。

然而就在工程紧锣密鼓进行时,一场意外的阻力出现了。

“陛下,大理寺左寺丞吴铭、翰林院编修夏曰湖求见。“王承恩禀报道。

朱由检眉头一皱。这两人他都有印象,都是东林党的骨干。“宣。“

二人进殿后立即跪下:“陛下,臣等有本奏上。“

朱由检接过奏折,越看脸色越难看。原来这二人弹劾周鼎在嘉兴府的河道改造工程破坏了明朝开国功臣的祖陵风水,要求立即停工。

“你们可知道这工程事关重大?“朱由检强压怒火。

“陛下,“吴铭叩首道,“祖陵风水乃是国运根本。若是动了祖陵,恐怕...“

“够了!“朱由检猛地拍案而起,“你们可知道若不疏浚河道,将有多少百姓遭殃?朕问你们,祖宗立国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百姓吗?“

“这...“二人语塞。

“再者,“朱由检冷笑,“你们可曾亲眼看过工程?可知道周鼎如何施工?又怎知就破坏了风水?“

“这是孙先生说的...“夏曰湖话未说完就意识到失言。

“哦?原来是孙先生说的。“朱由检眼中寒光一闪,“孙先生是何人?胆敢以怪力乱神之说阻碍国计民生?!“

二人顿时冷汗直流,夏曰湖惶恐的说道:“这位孙先生是嘉兴府著名的风水先生,很多人都信他。“

“来人!“朱由检厉声道,“传朕旨意:着锦衣卫即刻查办嘉兴府孙姓风水师,若有借机敲诈、煽动百姓等行为,从重治罪!“

“至于二位爱卿,“他目光如电扫向跪着的二人,“既然关心工程,那就去实地看看。着二人即刻启程赶赴嘉兴,协助周鼎施工。若再有人借其他缘由生事,你们担责!“

“臣...遵旨。“二人战战兢兢地退下。

朱由检重重叹了口气。他没想到在这种紧要关头,居然还有人跳出来借风水之说作梗。

“王承恩。“

“奴婢在。“

“拟旨:着三府所有工程加紧施工。若有人借故阻挠,不论官职大小,一律从重治罪!“

“遵旨。“

崇祯元年农历七月十八日。

周鼎站在海塘上,神色凝重。根据预测,这几日海啸即将来临。他每天都在海堤上巡视,现在看着远处海面异常的平静,他知道风暴即将来临。

“大人,“一个巡检跑来报告,“沿海百姓都已经撤离了,各处水闸也都准备就绪。“

“很好。“周鼎点点头,“让所有人撤到安全地带,只留下必要的值守人员。“

远处天际,一条黑线渐渐浮现。起初还很细,但很快就变得越来越粗,越来越高。

“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

只见远处海面突然隆起一道巨大的水墙,足有三四丈高,咆哮着向岸边扑来。浪头卷着白沫,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关闭水闸!“周鼎大喊。

早已准备好的工匠们立即行动,按照图纸上的操作步骤,依次关闭各处水闸。这些新式水闸设计精妙,可以有效阻挡海水倒灌。

轰!第一波海啸撞击在海塘上。巨大的水柱冲天而起,但经过加固的海塘纹丝不动。后世的防洪技术发挥了作用,特制的粘土层完美地吸收了冲击力。

但这只是开始。第二波、第三波更大的浪潮接踵而至。海水一次次冲击海塘,白浪滔天,场面骇人。

周鼎紧张地盯着每一处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水闸还好,但有几处海塘出现了细微的裂缝。

“加固!“他立即下令。早已准备好的工匠们立即行动,用特制的材料堵住裂缝。

整整一个时辰,海啸才渐渐平息。等最后一波大浪过去,周鼎终于松了口气。

检查结果很快传来:海塘完好,只有少数地方需要修补。水闸系统运转正常,没有出现海水倒灌。最重要的是,提前撤离的百姓都很安全。

“大人,“一个老工匠激动地说,“要不是您领着我们提前加固,后果真是不敢想啊!“

周鼎摇摇头:“这都是皇上圣明。若不是他未雨绸缪...“

七月二十日,京城。

朱由检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王承恩急匆匆地进来:“陛下,浙江急报!“

朱由检连忙接过,展开一看,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捷报上说:海啸已过,三府平安。钱塘江口海塘完好,水闸系统运转正常。提前转移的百姓无一伤亡,农田损失也在可控范围内。

“传旨,“朱由检长出一口气,“着周鼎即刻统计各地受灾情况,尽快安排百姓返回家园。另外,嘉奖参与工程的官员和工匠。“

“遵旨。“

这时李标也来了:“恭喜陛下,此次成功防范海啸,实乃千古之功!“

朱由检摇摇头:“这都是周鼎和众位工匠的功劳。对了,那两位大人在嘉兴可还好?“

李标笑道:“吴大人和夏大人亲眼目睹了海啸的威力,现在正在协助周大人安置百姓。他们说要给陛下写一道请罪折子。“

“免了。“朱由检淡淡道,“只要他们记住为官之道,以后多为百姓着想就是了。“

“陛下圣明。“

朱由检走到窗前,望着南方:“这次海啸,让朕明白了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天灾虽可怕,但只要提前准备,总能化险为夷。可若是遇到天灾,朝廷却无所作为,任由百姓自生自灭,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李标若有所思:“陛下说得对。这次若不是提前准备...“

“所以啊,“朱由检转过身,“接下来朕要在全国推行水利改革。要修建更多的水利设施,培养更多的水利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保护百姓。“

“臣附议!“

朱由检看着案头的奏折,心中已有了计较。这次成功防范海啸,不仅挽救了十余万百姓的性命,更重要的是为大明的水利改革开了个好头。

历史,终于改变了。

【系统完成:成功防范海啸】

【奖励:国运+50,民心+50】

【叮!大明帝国实时数据更新】

-国库存银:6340万两(6200+200-60)

-私库存银:392.5万两(492.5-100)

-军队战力:6000

-民心指数:540(490+50)

-国运值:475(425+50)

就在朱由检为成功防范海啸感到欣慰时,王承恩又送来一份急报:“陛下,陕西告急!“

打开一看,朱由检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奏折上说,府谷、宜川等地连年干旱,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有的甚至开始易子而食。

作为穿越者,朱由检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历史上,正是从这些地方开始,饥民们逐渐聚集成股,最终演变成了明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李爱卿,“他转向还在殿中的李标,“朕刚收到陕西告急文书,你且看看。“

李标仔细看完,神色凝重:“陛下,这确实麻烦。若不及时处理,恐怕会生变。“

“朕也是这么想的。“朱由检沉吟片刻,“这样,你先拟个章程上来。朕准备调拨百万两赈灾,同时免除灾区今明两年赋税。“

“臣遵旨。“李标正要退下,又想起什么,“陛下,臣记得您之前提到要在北方推行新政...“

朱由检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

“不如就从这些灾区开始。与其简单发粮赈灾,不如趁机推行改革。“

朱由检点点头。是啊,有了这次成功防范海啸的经验,大明崛起的序曲已经奏响。接下来,就该在北方继续这推行新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