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为父母,你真的懂孩子吗(1~14岁)
一、究竟有多少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
作为父母,你是否觉得孩子只要成绩好就是优秀的孩子?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就不会出现“北大学子弑母案”了。
可见,成绩好并不是判断孩子优秀的唯一标准。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父母应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父母对孩子的反抗心理了解得少,就容易跟孩子起冲突,自己很生气,孩子也想离家出走,最后闹得“两败俱伤”。于是,矛盾愈演愈烈,亲子关系愈加疏离。父母从自己的角度想尽办法,也只是换来孩子一如既往的对抗。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自从男孩有记忆以来,父母就经常吵架,每次父亲喝醉都会无缘无故地打骂母亲。有一次,当看到父亲将母亲打倒在地,男孩不知所措地大哭起来。
上了幼儿园后,虽然男孩到了新的环境,但父母对他早已形成了很大影响,他无心学习,上课不是捣乱,就是沉默不语。母亲了解到情况后,跟老师沟通,问:“孩子究竟怎么了?”
老师深思了片刻,说:“孩子一直情绪不稳定,有时还跟小朋友吵架。”结果,母亲赌气说:“我回家好好管管。”然后,她就把男孩关在家里好几天,没让他去幼儿园。
上面的例子中,家长这么做,对孩子有好处吗?显然,不但没有任何好处,相反还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叛逆心。而家长之所以会这么做,缘于对孩子心理的不了解。家长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管教孩子,那么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
所以,身为家长,你们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你们的言行举止是否会刺痛他们幼小的心灵?孩子是否也让你们觉得心力交瘁?特别是对于住校的孩子,你们又了解多少?他在学校里有没有遇到校园暴力?遇到校园暴力他会坦诚地告诉你们吗?
其实,很多父母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例如,孩子为什么不如以前听话了?为什么不如以前活泼了?为什么开始说谎话了?为什么学习成绩变差了?……
对于孩子成长中的这些“为什么”,父母经常搞不懂,因此具体的做法也就南辕北辙。
二、了解孩子,才能解读孩子的成长密码
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只有遇到合适的外在条件,才会努力生根并发芽成长,尽显自己的勃勃生机。而一颗种子不能成长,如果不是外在的环境不允许,那就是这颗种子本身内在生命能量匮乏。
孩子出生后,就是一颗能量具足的、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父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孩子的生命力就会喷薄而出,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生命之美。再加上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这棵树苗就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但是,孩子的生命力,又有多少家长看见过?
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你会不会责怪孩子,而没有反思你是不是破坏了孩子本身的注意力。
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你会不会指责孩子,而没有看到孩子为了这次考试所付出的坚持与努力。
当孩子做事毛手毛脚的时候,你会不会说孩子无能,而没有看到孩子做这件事的初始善意。
孩子许多行为的背后,其实都蕴藏着孩子最质朴、最本真的生命力发展的能量,而你是否看到了孩子内在的生命力?
耶鲁大学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曾做过一个实验:
工作人员花费40多年时间,调研1~14岁儿童的生理、心理需要及其行为的变化与发展,最终得出了一系列科学结论。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科学结论能够帮助年轻的父母真正了解自家的孩子: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幸福的孩子。
1.1岁半到2岁半——“和顺期”与“执拗期”
在1岁半到2岁半,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孩子成长迅速,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要多给予陪伴与关注,让他们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为其未来的性格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岁的孩子“不”字当头——打滚耍赖,一意孤行
其实孩子做出这些行为(打滚耍赖)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不懂得表达,甚至也不是很明白自己的意图。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的管教主要以疏导为主。
(1)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要把该锁起来的都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都扣好盖子,然后放手让孩子玩,家长只需跟在后面确保他的安全就可以了。
(2)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坏情绪的陷阱之前,家长宜采取恰当措施,例如,让孩子吃饱、睡好、带他到其他地方玩等,让孩子快乐,远离坏情绪。
(3)应该把孩子这一时期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例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却偏要推倒你的成品,不肯跟你学。这时,你就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更感兴趣,他正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
3.3岁的孩子——从友善平静,到学会反抗
3岁前期的孩子友善平静,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这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接受分享或者依赖成人,但他也能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他对肢体动作的控制已经相当熟练和舒畅。他步伐稳定,急转弯也不费劲,语言能力也发展得很好。但从3岁半开始到4岁,属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反抗开始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他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意志力极强。
3岁半的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在生理发展上也表现出缺乏安全感,如口吃,常常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世界,结果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都在挣扎中度过,生活过得很不愉快。3岁半的孩子此时正处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与自我的关系中。
4.4岁的孩子——心是活泼的,喜欢冒险
4岁的孩子喜欢任何新鲜的事物,喜欢接触不认识的人,喜欢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等。对于大人提出的娱乐点子,他们会积极响应。
他们发现大人虽然还是握有大权,但是并非全能,同时,他们也发现自己很有力量。从他们的观点看来,坏事未尝不可以做。从这个时期开始,孩子渐渐有了好与坏的是非观念。让他们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
5.5岁的孩子——开朗愉悦,懂事了,讲理了
在这个年龄,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孩子开始变得热爱生活,懂得自得其乐了,而且总是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
5岁的孩子的生活总是跟现在、这里息息相关。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家所在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他们变得安静,有节制,有了“家”的概念,也更热爱自己的家了;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规矩,对于别人已经尝试过的或既成的事实,就觉得安心舒坦;他们最感兴趣的时间是现在,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里。
5岁的孩子开始很少惹麻烦,最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了一种神奇的能力,即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也就是说,他们学会自我控制了,会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断得很准确,而且他们只尝试那些他们认为一定办得到的事情。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们便会建立自信。
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会胡思乱想,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担心一些事情,他们会认为妈妈一定在家,不只现在在家,以后永远也会在家,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灭的。
5岁半的孩子有一个重大改变,即会变得迟疑不决,懒散闲荡。
6.6岁的孩子——进入了暴风骤雨般的第二个叛逆期
6岁的孩子会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他们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自己,他们希望事事处处都按自己的意愿。他们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间游走,把笔画或数字反写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他们喜欢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而且敏感,很容易受伤。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们既深深地依赖父母,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在心理上希望不依赖任何人。
7.7岁的孩子——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父母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他们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学习起来磨磨蹭蹭,对帮父母做家务不感兴趣。他们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充满了感伤的基调。他们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们,有意找他们麻烦。7岁的孩子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
7岁的孩子很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并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们。准确地说,他们开始很在意老师怎么看待他们,开始想做一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
8.8岁的孩子——突然变成话匣子
孩子可能会突然变成话匣子,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严格起来,甚至可以说是苛刻。
他们开始建立道德是非观念,开始明白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愿意做好孩子,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遵守规矩;对于“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思维开始丰富起来,很在意自己对别人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感觉。
他们对“好”与“坏”的观念,不再局限于父母是否允许他们怎么做,而是根据他们萌发的因果逻辑关系,建立了是非观念。在此之前,孩子对“好”与“坏”的判断来自父母“准许”或者“不准许”。
8岁是孩子情感上最需要父母的年龄。他们非常需要父母分享他们的思考、幻想、对话、游戏,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包括一起劳作、玩耍、聊天、读书,这让他们觉得他们“全部占有”着父母。
8岁的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开始关注家里发生的事,包括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试图找到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他们很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并且是和同性别的孩子玩。
9.9岁的孩子——学习能力呈跨越式提高
在此之前的数年间,孩子每升高一个年级,功课要求的难度比上一年级似乎只是增加一点点。现在,孩子要胜任四年级的功课,不但需要具备新的思维方式,还需要用全新的方法来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
尽管不少9岁的孩子的确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课业要求,但是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喜欢上学。孩子回家聊学校的话题可能比以前更多,尤其喜欢聊他们自己的某些成功、突出的表现,也喜欢聊学校里发生的某些特别的事情。
“成就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相当重要。因此,孩子往往变得十分好强,无论是做功课还是玩耍,都不愿意失败,都要竭尽所能。
10.10岁的孩子——生活非常美好,喜欢行动,懒于思考
10岁的孩子是一个“行动派”,而不是一个“思考者”。随便一个简单的事情就能带给他们很大的快乐,例如,晚饭后可以出去玩,没有家庭作业。他们最常见的情绪表达是生气,生起气来又快又猛。
尽管10岁的孩子也会气得哭,不过他们大都会觉得“自己都多大了,哪能哭呢”,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眼泪很少。
11.11岁的孩子——处于动态的年龄,状态不稳定
11岁的孩子在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方面,不会刻意做有规律的事情。在情绪方面,叛逆的苗头已经出现。11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在成长,独立意识增强,反复无常是常态,父母要予以理解。他们在活动与兴趣爱好方面,对抗性增强,不愿独自玩耍。
12.12岁的孩子——性格和行动都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青春期初期各项特征凸显
12岁的孩子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已让家长省心不少,负面情绪减少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主要特点。他们自信独立、善解人意,并有了自我主张。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与家人关系缓和,不再排斥异性;兴趣广泛,偏爱集体活动;对学生生活充满了热情,甚至热情过度。
13.13岁的孩子——自我性格纠结的一年,动手能力频频闪现灵光
13岁的少年一改12岁时的阳光、沉稳,再度陷入纠结的状态。他们不愿与人交往,性格内向、阴郁、悲观、隐秘,遇事有点退缩,不愿被别人窥探。虽然如此,但是在动手方面他们频频闪现灵光,喜欢敲敲打打,动手修理和制作东西。总体来说,13岁的少年已经明显显露出青春期少年的特点。
14.14岁的孩子——充满朝气的一年,但不能忽视发生的意外事件
在这个充满生气的一年,你会看到一个个形象多变的少年。他们热爱学校,热爱与人交往,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他们包容性更强,不再像一年前那样,对看不惯的事情也较少大肆批判。尽管14岁的孩子具备这么多优点,但不能忽视这一时期有些孩子会接触一些不良嗜好。14岁的少年绝大部分会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
三、读懂孩子,教养才能事半功倍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来都不缺天才和神童,尤其是近现代全民开智、全民学习以后,随着知识的不断汲取,人们想得更多,做得更多,懂得也更多,同时,越来越多的小天才崭露头角,令人啧啧称奇。
现在很多家长属于高文化、高学历人群,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但往往把握不好度,以至于有时帮助孩子完成了本不该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完成的事情,例如,小学完成了中学的课题,甚至小学便完成了大学该研究的课题,或许家长会为此自豪,殊不知这却是毁掉孩子的祸根。
案例1:张某,不断跳级,10岁便参加高考,以505分的成绩考入了天津某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3岁,通过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16岁,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专业录取,成为年龄最小的博士生。不断跳级的他,博士毕业用了整整8年。
很显然,张某的研究能力远低于其他博士生,泯然众人,有种后劲不足的味道。足见,超越年龄的求学经历只会让天才泯灭。无独有偶,因为智力被过早开发而泯灭的天才不在少数。
案例2:谢某,上到小学五年级,然后跳过了整个中学阶段,进入了少年班,11岁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5岁读硕士,18岁读博士。足够傲人的成绩,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却因与导师关系不睦而被召回国,只能在大学当一名普通老师,而他,本可以发展得更好。
案例3:干某,12岁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6岁时在全国物理赴美研究生考试中获得第二名,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但同样是因为与导师关系不和,最终回国。之后,他的精神疾病不断复发,甚至有传言说他已经疯了。
案例4:宁某,曾被誉为“第一神童”,13岁时成为中国第一位破格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学讲师,但最终遁入空门,出家修行。
或许孩子智商超群,能做到快进式学习,但其心性必然跟不上,最终只落得令人惋惜的结局。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循序渐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孩子也才能拥有健康的身心。
什么样的年龄,就做什么样的事。超越年龄的任何表现都可能在未来以另一种方式伤害到自己。孩子可能很聪明,甚至比别人聪明十倍、百倍,但本该上几年级,就上几年级,不要激进,要循序渐进。同样,孩子属于哪个年龄段,就该研究哪个年龄段的课题,盲目冒进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而且,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习为人处世,要让心理年龄尽可能与身体年龄保持一致。
超越年龄阶段的学习只会导致孩子心智不成熟,最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要求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教养方式。
如果孩子是一棵喜阴的植物,我们却将孩子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孩子会茁壮成长吗?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我们就有可能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成长,更谈不上能帮助孩子成长了,所以说,了解孩子才能解读孩子成长的密码。
读懂孩子现在的行为和由此反映出的强盛生命力,我们就会明白,这是孩子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茁壮成长。因此,读懂孩子才能让我们教养孩子的过程变得更轻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将家庭教育做到位才是首要的。因此,父母要重视以下5个关键点,让教养孩子事半功倍。
1.孩子需要陪伴
教育从来不是肯为孩子花钱就可以了,更多的是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从父母的为人处世中、从父母给予的爱和陪伴中得到教育。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会重来,不要因为自己的缺席而让孩子的成长过程变成他一生的缺憾,不要给自己留下永远弥补不了的遗憾。
2.孩子需要包容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孩子。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教育时总是尽可能地阻止孩子犯错,但真正好的教育恰恰是允许孩子犯错,因为教育的前提是爱,而不是一味地苛责。对孩子多一点包容和耐心,反而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尽管孩子平时总是闯祸,发生各种小意外;尽管他有时候不那么体面,会让你在外人面前有点难堪;尽管他总是会打乱你的平静生活,给你增添各种麻烦,但只有经历过跌跌撞撞,经历过各种闯祸,孩子才能成长。所以,当孩子犯了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时,家长应该对他说“没关系”,然后引导孩子去弥补,去反思,这才是好的教育。
3.孩子需要鼓励
很多父母不敢轻易肯定和夸奖孩子,仅仅是因为怕孩子骄傲,但是他们从未想过,一味地给孩子差评,只会让孩子陷入自卑的漩涡。一味地批评,会让孩子丧失斗志,而真诚的鼓励与赞扬才能帮助孩子找回自尊和自信。因此,做父母者,请不要吝啬你的夸奖。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当父母选择对孩子积极的一面进行关注,并不断鼓励时,孩子就能不断发挥其优势,激发出内在的动力,从而树立信心。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肯定与称赞会让他充满无穷的力量和变好的决心。
4.孩子需要独立
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明白,独立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技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懂得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这样即便将来孩子离开自己,也能很好地生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孩子来自我们,但不属于我们,他属于他自己未来广阔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然后放手任他高飞。
5.孩子需要尊重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歌德法勃曾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无限的关爱。”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是以尊重为前提的,父母能够与孩子平等相处。因此在交流的时候,父母最好能蹲下来与孩子的目光平视,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相处,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孩子除了是父母的孩子,更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小秘密。父母不要总是摆出家长的高姿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告诉孩子这样做才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更不要凭借多年的经验,直接代替孩子做出选择,而应该耐心地引导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