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从善上书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八十三个王朝,共有五百五十九个皇帝。一般人觉得,皇帝是九五至尊,富有四海:皇家挑水都得用金扁担;顿顿都有一百零八道菜,千年人参灵芝啥的稀罕宝贝当饭吃。总之,人家肯定是每日面朝富贵,春暖花开,就算不能真的万寿无疆,至少也是洪福齐天。但实际上,这五百五十九个皇帝的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相比之下,清朝皇帝平均寿命五十二岁,算长寿的。
在乾隆之前,大清最长寿的皇帝是康熙,活了六十九岁。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到乾隆三十八年时,已经六十三岁了。谁也想不到老皇帝居然能一口气活到八十九岁,都以为他过不了多久就要龙驭宾天了,大臣们心里都在嘀咕。
嘀咕归嘀咕,皇帝喜怒无常,国本之事又是一个极度敏感的问题,一般人不敢触碰。但就有这样的愣头青,非得把大家心照不宣的话摆到明面上来。
乾隆四十三年(1781年)九月,乾隆东巡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祭祖,回銮途中经过辽宁锦县时,一个叫金从善的秀才,不知是真的忧国忧民,还是赌命拼皇帝赏识赢前程,跪在御道边拦住车要上书。按说皇帝出巡,亲兵早就净了街,并安排地方衙役一对一地看住这种不安分分子,也不知这家伙是怎么靠近的。既然人已经跪在御道边了,皇帝还是要维护一下自己从谏如流的形象,金从善的上书还真递到了乾隆面前。
此人的上书,归纳起来就四件事:建储、立后、纳谏、施德,其中立储是第一位的。国不可一日无君,您老年近古稀了,到现在都没指定接班人,万一挂了,国家可怎么办?
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天真之处了。建储、立后、纳谏、施德这四项中的任何一项,哪有你小子说话的份儿!你说我该施德,什么意思?你是在说朕缺德吗?说我该纳谏,又是什么意思?难道朕是不听人言的昏君?说我该立后,朕宠哪个妃子,又关你鸟事?!说朕该立储,朕还活得好好的,你还想谋逆不成?!
让乾隆最生气的,是金从善上书中的这么一句话:“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这话直戳乾隆的肺管子,把乾隆的老脸给扒光了。
傲慢自负的乾隆皇帝面对这样的上书,龙颜震怒,下令要剐了他,最后慈悲为怀,格外开恩,把金从善从凌迟改为斩立决。金从善,你就叩头谢恩吧。
砍了金从善的头之后,乾隆明白这事儿不说不行了。为此,乾隆专门发了上谕,逐一批驳金从善的上书。立后、纳谏、施德这三件事也就略微一提,立储这件事才是重点,得好好解释一下。于是,乾隆当众宣布了两件事。
一是自己登基时就暗暗祷告,自己当皇帝的年份绝不敢超过祖父康熙帝。祖父当了六十一年皇帝,那我决定只当六十年皇帝。干够六十年,我一定退位。二是自己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就秘密立储,储君的名字就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后。
康熙在位时间虽长,但不过活了六十九岁,乾隆此时已经六十八岁,说自己在位时间绝不敢超过圣祖,那是客套话,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这么能活。后来乾隆就后悔把这个事当众说出来。君无戏言,既然说出来了,到时候不退位都不行。
虽然乾隆声明已经立储,但并未表明储君是谁。这是自然的,“秘密立储”的核心就在于“秘密”,这既避免了萧墙之祸带给王朝的内耗,也避免了百官提前烧冷灶,形成太子党。在君主专制社会,这算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权力交接办法。要不然以和珅的聪明,岂会不提前巴结一下永琰呢?从这个角度来说,乾隆真是狠狠地坑了和珅一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皇上老爷子十分矛盾地迎来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一方面,老年人当然希望自己活得越久越好;另一方面,自己许诺的退位之期到了。
皇位的诱惑力这么大,谁又真心想放弃权力呢?乾隆在心中苦苦挣扎。挣扎归挣扎,乾隆自己不说,就没人敢提这事儿。
乾隆朝末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乾隆六十年二月,贵州苗匪石柳邓、湖南苗匪石三保等人作乱,其中石三保攻陷乾州,杀掉了当地同知宋如椿等人。乾隆忙不迭地命令福康安前往围剿。但是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没多久,石三保又攻陷了永绥、鸦酉寨等地,杀掉了镇筸镇(今湖南省凤凰县)总兵明安图等人。
石三保的事还没搞定,另一个匪头张廷仲也揭竿而起,连续攻打保靖、泸溪等地,后又转战思南、印江一带,最后跑进了四川秀山。这一通走位,把福康安累得够呛,直到三月下旬才初步搞定湖南的匪患。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四月,台湾彰化的陈周全等人作乱,攻陷了县城,又是一通乱打。整个上半年,福康安就没几天安生日子。
忙归忙,大家心里都有本账。乾隆六十年可就快过去了,当年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干够六十年就退休,此话当真否?要说乾隆心甘情愿地交出皇位去当太上皇,那是扯淡!历史上丢了实权的皇帝,就没几个有好下场的。权力这东西就像毒品,一旦沾上,是不可能戒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