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的时空
在我们进行关于艺术史的种种讨论时,经常会碰到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比如关于拿破仑形象的问题。
之前在看到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1]的“拿破仑跨过阿尔卑斯山”时,就有朋友说,拿破仑在跨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这么威风,而是非常狼狈的;拿破仑也并没有骑这么帅气的马,而是骑着一头骡子,还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瑟瑟发抖。
在描述这个场景的时候,这位朋友表现得像是他亲眼见到了拿破仑当时的样子一样。
我当然知道他为什么能描述得如此准确,我知道他看到过关于拿破仑跨过阿尔卑斯山的另一幅画,那幅画和他描述的是一样的,只不过那是来自保罗·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2]的“拿破仑跨过阿尔卑斯山”。
于是真正的问题就来了,这两幅画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可保罗·德拉罗什笔下的拿破仑就是真实的那一个吗?好,让我们来分别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拿破仑的形象。
〇 拿破仑“使劲儿”跨过阿尔卑斯山
◎ 雅克·路易·大卫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3]:一件充满英勇气概的艺术品
雅克·路易·大卫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他的作品《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的创作开始于1800年后,一共画了5幅[4]。这系列画作以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为主题,展现了这位法国皇帝跨越阿尔卑斯山的英勇气概。在画作中,拿破仑骑着一匹雄壮的马,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夸张的动作都传达出了一种英雄主义精神。
画作的背景是阿尔卑斯山脉。这座山脉横贯欧洲,连接了法国和意大利。在1800年,拿破仑带领法国军队跨越阿尔卑斯山,意图对意大利进行闪电战。这次行动最终取得了成功,法国军队在马伦戈战役[5]中击败了奥地利军队。在画作中,大卫描绘了拿破仑在阿尔卑斯山崎岖的道路中勇敢前行的场景,体现出他的英勇和果断。
凡尔赛宫版本一
凡尔赛宫版本二
美景宫版
夏洛滕堡宫版
在画作的构图中,拿破仑骑马处于画面的中心,他的马高昂起头,显得雄壮威猛;拿破仑身着军服,戴着一顶金边的帽子,右手高举,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时的英勇场景,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
在凡尔赛宫版本一中,拿破仑身披红色斗篷,与画面中的白雪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在画面中更加突出。此外,画作中还包括了其他细节,如拿破仑的佩刀,上面饰有金色的雕花,马鞍上也有精美的装饰。这些细节都突显了拿破仑的贵族身份和权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大卫在描绘拿破仑的形象时采用了夸张的动作展现和戏剧性的表现手法。例如,拿破仑的马鞍比实际的更加高大,马腿部位的姿势也显得非常夸张。这些表现手法都是为了强调拿破仑的英勇气概,让所有看到这系列画作的人,都能对这位法国皇帝产生敬仰之情。
而画作的创作背景也稍显特殊,因为大卫是拿破仑的宠臣,受到过拿破仑的赞誉和支持。因此,该系列画作如此强调拿破仑的英勇形象,也是希望能提升这位传奇皇帝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大卫不仅在马胸前的马鞍绳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同时还在画作的底端边缘处,加入了“BONAPARTE”(波拿巴)这个字样,强调了画作的主题。他以这种署名方式表明了自己对拿破仑的尊敬和拥护。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是一幅具有强烈英雄主义色彩的画作,通过夸张的动作、戏剧性的表现手法、鲜明的色彩对比,强调了拿破仑的英勇形象。这幅画作不仅展现了大卫对拿破仑的敬仰,也反映了当时法国民众对拿破仑的崇拜。作为一幅新古典主义画作,《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然也成为展现拿破仑形象的经典之作。
◎ 保罗·德拉罗什的《波拿巴穿越阿尔卑斯山》[6]:一件让你觉得真实而引人入胜的艺术品
《波拿巴穿越阿尔卑斯山》这幅画作描绘了拿破仑骑着骡子(一说为驴)带领他的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场景。这是1800年春天的一个重要时刻,当时拿破仑和他的军队长途跋涉,目的是奇袭意大利的奥地利军队。
在画中,拿破仑身着军装,头戴黑色的金边帽子,右手揣在自己的衣服里。画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拿破仑的随从和一名向导:随从紧随拿破仑,而向导则在他的身旁领路。这些细节为画面增添了丰富性,同时展示了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时的真实情况。
德拉罗什的拿破仑,展现了英雄的另一面——这幅画现存3个版本:英国利物浦的沃克美术馆(Walker Art Gallery)版本,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朗斯分馆(Musée du Louvre-Lens)版本,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拥有的一个小版本。本幅画为沃克美术馆版本
与雅克·路易·大卫的一系列5幅画中展示的英勇形象相比,这幅画并未强调拿破仑的丰功伟业和英雄气概。相反,画家保罗·德拉罗什选择让拿破仑骑在一匹骡子上,使得大卫画作里的英雄威武,在此处荡然无存,尽显狼狈。
画面同样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拿破仑和他的随行者们沿着险峻的山路前进。苍茫的山峰和阴郁的云层形成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暗示着拿破仑和他的军队所要面临的艰苦挑战。此外,山路上的雪和岩石,表现出阿尔卑斯山的恶劣环境,进一步强调了拿破仑穿越行军的艰难。
画中的拿破仑骑着一匹骡子,与大卫的画作中骑着一匹骏马的拿破仑形成鲜明对比。德拉罗什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拿破仑在阿尔卑斯山行军时的真实情况,使观者能够更加了解这段历史的场景。
画面的右侧,那位为拿破仑引路的向导,他头戴宽边帽,穿着当地风格的服装,手握长杖。这些细节也都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展示了当时行军队伍穿越阿尔卑斯山时的具体情形。
画作中的色彩运用恰到好处。在画面背景中,阴郁的云层和苍茫的山峰相互映衬,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前景中,鞍具边缘的红色流苏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置于其中的拿破仑自然也被衬托为画面中的焦点。画面整体色彩的搭配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在保罗·德拉罗什的这幅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拿破仑和他的军队正在面临的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未知挑战。从画面中可以感受到拿破仑的坚定与决心,这种品质在现实中也帮助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
在画面的远处,山峰的轮廓层叠远去,飘荡的云雾也使得画面更加具有神秘感,突显了这次征程的艰难与危险。在氛围感拉满的情况之下,阿尔卑斯山脉的壮丽景色也呼之而出。这些细节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令观者对画中的场景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这幅画作中,拿破仑的形象并未被过分美化,而是展现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定的决心。这种真实的表现让观者能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拿破仑——这位风云人物在这次征程中所承受的艰辛,就像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同时,画面中的随从和向导,也表现出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团结与勇敢。
整体而言,《波拿巴穿越阿尔卑斯山》这幅画作通过对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过程的真实描绘,成功地展示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画面中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色彩,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传达了拿破仑和他的军队在面对艰难环境时的坚韧与果敢。这幅画作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难以忘怀的重大历史场景。
〇 到底谁是真的?
雅克·路易·大卫和保罗·德拉罗什分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他们对拿破仑的不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艺术流派的特点有关。
在探讨大卫和德拉罗什对拿破仑持不同态度的原因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拿破仑在法国历史中的地位。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大革命后期和拿破仑帝国时代的主要领导人。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的统治同时也带来了战争与征服,法国社会对其褒贬不一。
大卫生活在拿破仑时期(1799—1815年),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通过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为法国的实际统治者。大卫作为拿破仑时期的官方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倾向于歌颂拿破仑的英雄事迹,强调他的英勇与智慧。因此,其作品往往受到拿破仑的赏识和支持。这符合新古典主义绘画对英雄主义的追求,以及大卫作为官方画家的职责。在《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这幅画中,大卫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拿破仑骑马翻山的英勇形象,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敬意和崇拜。
相对于大卫,德拉罗什则生活在拿破仑帝国覆灭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年)。在这一时期,法国社会对拿破仑的评价发生了转变,人们开始关注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损失,对拿破仑的英雄形象产生了质疑。作为浪漫主义画家,德拉罗什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他在创作过程中倾向于展示拿破仑在艰苦环境中的真实状态,而非简单地歌颂他的英雄形象,这一点在德拉罗什的《波拿巴穿越阿尔卑斯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画中的拿破仑骑在骡子上,形象朴素,再现了一位正在历经困境的统帅。这种表现手法符合浪漫主义绘画对真实和情感的关注,也反映了德拉罗什所处时代对拿破仑的复杂评价。
此外,大卫和德拉罗什对拿破仑态度的差异还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有关。大卫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因此成为拿破仑时期的官方画家。他的政治立场、个人信仰和职业地位,都影响了他看待拿破仑的态度和他本人的作品风格。而德拉罗什则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成名,他没有亲身经历过拿破仑时期的辉煌,因此在创作时,也就更容易保持客观和独立的立场,并能深入关注到拿破仑的复杂人性和悲剧命运。
时代背景、艺术流派和个人经历,共同影响了雅克·路易·大卫和保罗·德拉罗什对拿破仑的态度:大卫生活在拿破仑时期,受到新古典主义绘画和政治背景的影响,他的作品歌颂拿破仑的英雄形象,强调其辉煌和伟大;德拉罗什生活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受到浪漫主义绘画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关注拿破仑的真实状态和悲剧属性,展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传达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拿破仑的多元评价,既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迁,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他们对拿破仑形象的描绘上,还表现在作品的风格、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大卫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拿破仑时期的荣光与辉煌,德拉罗什的作品则让人们感受到战争背后的沉痛和悲怆。两者共同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拿破仑形象,为我们理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但我们还是必须强调一点,我们其实是无法单从一幅画就能推断出一段完整的史实的。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波拿巴穿越阿尔卑斯山》没有美化拿破仑,从而便更愿意去相信保罗·德拉罗什,那只会出现更大的问题。要知道大卫是见证了拿破仑和他的时代的,而德拉罗什的画作,只是一个后来人的推断与想象。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德拉罗什的绘画完全不可信,因而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智的判断。
我们不能仅凭图像就去判断历史的真伪,这也不是绘画本身的功能。
注释:
[1]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在18世纪80年代绘成的一系列历史画标志着当时艺术由洛可可风格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转变。——编者注(本书未特别注明的,均为编者注。)
[2]法国著名的学院派画家之一。
[3]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 Grand-Saint-Bernard/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
[4]作品陆续完成于1801—1805年,其中两幅藏于凡尔赛宫(Versailles),剩下的三幅分别藏于维也纳美景宫(Schloss Belvedere)、柏林夏洛滕堡宫(Schloss Charlottenburg)、马尔迈松城堡。
[5]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的一场战役。此役的胜利,使拿破仑将奥地利军队逐出意大利,并巩固了其第一执政的地位。
[6]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s Alp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