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体层面的迁移决策研究
个体层面的迁移决策主要是基于对个体行为的分析,代表性研究主要有托达罗模型、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斯亚斯塔德迁移成本—收益理论、转移评估模型、生命周期理论、迁移年龄—迁移率模型、Abowd-Farber决策模型、搜寻理论模型等(黄敏,2009;杨肖丽,2009)。[70]
托达罗模型基于预期城乡收入差距,得出迁移农业劳动力城乡预期收入现值比较的结果。转移决策目标是城市期望收入的最大化。城市期望收入取决于城市期望工资所得和在城市能找到工作的概率(杜为公,2016)。[71]个人转移的决策条件是城乡收入差异超出了转移的成本,即如下公式结果为正值:
其中:Pu(t)表示t时刻城市就业率;
yu表示城市期望工资收入;
yt(t)表示t时刻农村的期望收入;
c表示转移成本。
上式可以解释在城市高失业率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仍然持续、加速地进行,且并不需要设定充分就业状态的存在。可见,尽管城市存在持久的失业现象,且对最低工资进行限制,但城乡转移现象仍然长期存在。使用“影子价格”和系列工资补贴、指令性缓解城市失业的政策,如直接政府雇佣等,不仅不会改善福利,甚至还会加重城市失业问题。
托达罗给出的劳动力迁移数量方程为:
其中:M(t)表示劳动力可能的迁移数量;
t表示时间;
d(t)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
设f()是增函数,即f()≥0。
t时刻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是农民工在城市预期收入与劳动力务农预期收入的差d(t),即:
其中:w(t)表示城市工资收入;
r(t)表示务农收入;
p(t)表示城市t时刻的就业率。
此时,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就业率。分析可知,城市就业率取决于现代城市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以及城市失业人口数量,即:
其中:γ表示t时刻现代部门工作机会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减去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数量,即γ=λ-ρ,其中λ表示工业产出增长率,ρ表示劳动生产率增长数量;
s(t)表示t时刻城市地区劳动力总规模;
n(t)表示t时刻现代部门的劳动力规模。
托达罗家庭迁移方程式为:
其中:MA表示家庭净移民率;
log(Wm/WA)表示对城乡工资比率求导数;
log(1-ρ)表示对城市就业率求导数。
结论:非农工资相对于农业工资的上升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城市就业率的上升也促进了这种转移。农村劳动力需求方程为:
其中:表示农村劳动力需求总量;
WA/PA表示农业实际工资;
r表示经济发展和技术变化的影响。
写成比率的形式,即:
上式变形可得农业劳动力供给方程,即:
其中:nA和MA分别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移民率,可以看成农业劳动力的比率形式。
结论:农业工资在短期内对农业价格有较大的弹性,对城市就业条件有较弱的反应。[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