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9,从北大当校工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全民日报》引发热潮

“燕大不拘一格,五四文学社为校工专设读书研讨周活动,现场参与人数过千,场面热烈激昂,充分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风貌……”

次日的《全民日报》头版社会新闻栏目。

以大篇幅重点报道了燕大校园内发生的新闻,对燕大五四文学社这场读书研讨活动,给予了相当积极正面肯定。

七九年的当下,受限于国内电视机的稀缺,尚未走入寻常百姓家。

所以即便是央字头的电视新闻,影响力其实也还非常弱。

真正让钟、罗两家,完全势无可挡的糟糕情况,还要属《全民日报》上面刊载出来的相关新闻报道。

实际上,在毫不知情的人眼里来看。

这是一篇,再正常不过的,且完全积极导向的新闻稿。

在记者的笔下,所记录的内容,完全说的就是燕大身为第一学府,在文艺创新领域的敢为天下先,不拘一格降人才。

即便是燕大校园的一名普通后勤校工,在浓郁文化氛围熏陶之下,同样也能写出反映新时代风潮的精品文章,成为国内文化战线又一名新兵。

尽管报纸上写的内容都很是正向、积极。

但是新闻当中,毕竟也提及到了《高考1977》这篇小说名字,提及故事里面,有那么一对,为了理想,为追求上进,为顺利参加高考,只结婚不圆房的知青小夫妻。

以及特别写明,《人民文学》、《燕京文艺》这两家相关杂志。

分别刊载有小说全文,以及编辑的热辣辛评文章。

再加之,新闻中突出了作者的燕大后勤普通校工身份。

须知,世人都有极强烈猎奇心理。

一篇能够上了《全民日报》的小说作品,到底都写了些啥,谁人能不好奇心作祟,想要找来文章亲自拜读一番。

几大要素综合之下,进而所引发的一个结果。

那就是,当天但凡能够购买到这两本杂志的地方,统统人满为患,到处都是文学爱好者,疯狂求购两本杂志的身影。

于是乎,昨天在京城便上演过一次的两极化评论场面,接连又开始在全国各地上演。

《高考1977》的知名度,开始以坐火箭般速度疯涨。

同样地,在看了李轻泉的揭秘式评论文章后,有关于这篇小说作者,采用了所谓‘丧事喜办’反讽手法的高明笔触,也开始被越来越多读者所认可。

明明就是一篇后世司空见惯小爽文作品。

如今,经由一波又一波的‘口碑’发酵之后,开始以作者刘文斌自己压根都难以正确‘阅读理解’,并且成功概括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高度,一举跳出了文学爱好者们的固有小圈子,开始向社会各个群体层面自发扩散、传播。

【丧事喜办】

【顶级反讽】

【散发着阳光气息的黑色幽默】

【现实魔幻主义】

一时之间,诸如此类扎人眼球的新鲜词汇,开始频频见诸人们视野当中。

刘文斌出名了。

出大名了。

钟家、罗家,面对如此滔天大势,压根无法阻挡,如今唯有老鼠般躲藏起来,躲在不会被外人再关注到的角落瑟瑟发抖。

罗胜利的燕大后勤副主任职务被罢免了。

工作到是没丢掉。

不过现在被调去后勤一线。

成了一名,负责旱厕清理打扫的一线校工。

他要感谢如今社会,所有工作岗位,都属于国家提供,没有黑心资本家,可以轻易开除一名职工,一脚将他彻底踢出燕大校园。

秦省。

《延河》杂志社的一群老编,在办公室里激烈争论着。

他们争论的话题,赫然正是《高考1977》这篇小说。

只是,和外界读者们动辄分成针锋相对、观点相冲的两极分化式大讨论所不同。

他们在争论的焦点,是小说中所描绘的故事发生地,究竟是不是就在秦省境内的某家林场里。

以及,写出这篇小说的作者,到底是已经返城的知青群体,或者还是西北本地人。

至于为什么要争论这些。

原因再简单不过。

像这样的一篇好文章,尤其还是描绘发生在西北大地的故事,作者居然没有选择优先投稿给《延河》杂志社,没有优先想到自家这雄居大西北的‘地头蛇’。

这可不是什么好苗头啊!

“叫我说,大家其实也没必要太过于敏感了,要是作者是名回到京城的知青,人家以下乡插队期间身边发生过的事情为基调,写出这样一篇好故事,就近投稿给京城的同行,何况还能被《人民文学》给看上,这很正常呀!”

“没错,要让我,我也这么选!”

“愚蠢,你们俩脑子得是进了水,还没看明白其中蹊跷吗?”

主编王皮祥喝骂了一声,跟着又分析道:

“这篇小说,原本多半是投稿给了《燕京文艺》,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故,明显又是《燕京文艺》的同行,将小说推荐给了《人民文学》去发表,这里面明显有别的事儿。”

“否则,没可能会发生两家杂志同期内容里面,一家刊印了小说正文,一家刊印了小说分析评论,这摆明提前商量好要这么干的事儿。”

“另外还有一情况,你们不觉着《全民日报》上面这篇相关新闻报道,来得更加蹊跷吗?

“《高考1977》这篇小说写的的确很精彩,但还远没达到能让《全民日报》记者闻风而动的地步。”

“要我说,京城文学圈子里,指不定是发生了什么惊天变故,《高考1977》这篇小说的风格,可是和近些年大为流行的伤痕风完全相勃,十一月份在京城将要召开的文代会,还不知道又会有什么重大政策动向。”

“你们也别跟我扯什么高级反讽,丧事喜办这些牵强附会说辞,小说故事本事结构已经非常完整,李轻泉的评论文章,内容太过刻意化,没多少信服力。”

“身为文化战线上的一员,大家看事情,还是需要神经线再敏感一些呀!”

老编们表情都严肃了起来。

这些年,伤痕风的文学作品简直泛滥成灾。

像《高考1977》这样风格轻快,内容积极向上,令人阅后精神格外愉悦放松的小说作品。

说真的,简直就是伤痕风大行其道形势下的一个异类。

这样的一篇‘异类’文章,如今又是被燕大这等第一学府的学生们大加推崇,甚至小说刚发表,就组织起了千人级别的读书研讨会活动,期间像《全民日报》都派出了记者做相关新闻报道。

如此仔细揣摩一番。

貌似还真是王主编分析的那样。

上面即将要有重大政策动向调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