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9,从北大当校工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章 编辑部拟让改稿成悲剧结尾

这几年,返城待业知青群体日渐膨胀。

而随着1977年,国家正式恢复文艺作品稿费酬劳制度,所谓的爱好文学,以写稿为生,认定当作家也会是一条很好出路的文学青年群体,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越发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进而也就导致了,市面上的一切文艺类作品,尤其文学期刊杂志,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

新一期的《人民文学》,又一次卖爆了。

随之而来,刘文斌的首篇公开发表小说作品《高考1977》,因其独树一帜的后世爽文笔锋书写模式,以及所描绘题材取自国家正式恢复高考制度,反映的可说是全国人民人人关注的头等大事。

故而这篇小说迅速得到了市场端的激烈反响回馈。

正如前门大街,大栅栏大碗茶摊点上,一度发生的争执议论场面。

多数人在读到这篇小说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作者粉饰太平,将原本横亘于知青群体心头的一道伤痕,硬生生写成了花好月圆式的吹捧文章。

对此,心生不忿,想要当面真实了作者之人数不胜数。

但是很快,当听闻这篇小说浅表故事结尾之下,另外隐藏着最真实的现实内核,大家需要去看一看,《燕京文艺》上面的编辑评论文章,再结合着来看作品,才能知其真意。

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无脑从众的心思。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来只愿意相信,想要去相信的所谓真相。

欢天喜地的爽文故事结尾,即便很喜欢,但大家都表露厌恶之际,那无论如何自己也得装作同样厌烦。

在文学创作圈内,早便有所定论。

便是所谓的,唯有悲剧式的文学作品,才能突显教育人心的价值意义,突显作者的思想性之深隧。

李轻泉的揭秘式评论文章,成为了《高考1977》的最佳解读注脚。

于是乎,几乎所有读者,都深刻相信了,故事当中的那对只结婚不圆房小夫妻,是作者用了‘丧事喜办’的反讽手法。

目的只为让读者们,在短暂的阅读愉悦过后,真正冷静下来,便会认真思考,自己身边,究竟有无可能曾经存在过,故事当中的种种美好现实。

“高级甘部家庭的子女,和贫下中农最底层子弟,怎么可能会有所谓的美好婚姻关系存续。”

“故事里的漂亮女知青,很明显就是在欺骗她的丈夫。”

“只结婚不圆房,就只是女知青,为了拿到报名表的权宜之计。”

“除非两人最终都成功考入大学,一起成功返城,否则他们之间的所谓爱情,从头到尾就只能是一场考验人性地交易与无耻欺骗……”

周三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

人民文学杂志社内部,编辑们在开讨论会。

会议所涉及话题,赫然也正是,刚刚发表的那篇小说《高考1977》。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场讨论会。

那是因为,当期杂志闻世后没过多久,编辑部的几部座机便疯了一样,一直有神通广大的热情读者,直接给编辑部打来电话,找他们这些编辑聊这篇小说。

甚至有部分过激的读者,威胁说应该请来作者,将小说的真实结尾写出来。

特别是高考恢复三年之后的当下。

绝大多数高考失利返城知青群体们的悲惨现状,更应该请作者给补写出来。

还有那对,表面幸福美满的,只结婚不圆房小夫妻。

他们三年之后什么现状,更要对广大读者负责任、讲真话,而非遮遮掩掩,粉饰太平,隐瞒现实不公……。

也因此,便有了杂志社编辑内部这场紧急磋商会议。

大家都在相商着,是否真有必要,找作者来改出一个全新故事结尾。

毕竟在当下大环境的创作文风。

大家都在以揭露各种现实伤痕为主潮流。

众编辑当中,刘新武身为在77年时,便首个发表了知青题材、并且开创了伤痕文学风潮的新人编辑。

起初在社里决定要选用《高考1977》时。

因为作品的格调,几乎就是在跟他的那篇作品打擂台唱反调,甚至是在挑战当下最风行的伤痕作品大势。

身为伤痕文学的首开先河者。

他一度表示反对刊印这篇作品。

奈何,自己是个编辑部新人,加之作品又有兄弟单位领导专程登门递投。

他想反对也是螳臂挡车,于是默默选择了保留意见。

但在内心之中,已经有打算要找个最合适机会,将其中内情公之与众。

无他,纯粹就是看不惯,文学圈里的人情关系往来文章。

可现在,听着一众老编们的议论,以及一整个下午,编辑部被神通广大读者直接用电话狂轰乱炸现实面前。

他有些回味过来,这篇小说作者的真正厉害之处了。

尤其在打听到,作者的现实身份,以及作者真的现实当中有过一段,和高甘知青子女,婚后三年不圆房的特殊婚姻。

而且前不久作者刚刚离了婚。

由此换来了,作者进燕大后勤,当烧锅炉临时工的卑微结局。

兴许是物伤其类心理使然吧!

对这位文学圈的新进同行,内心深处充满同情地同时,隐隐却还有那么一丝嫉妒心在作祟。

说白了,就是不想被刘文斌这个后来者,一举抢占了他的伤痕文学缔造第一人的偌大名头。

刘新武于是深思熟虑之后发言道:

“我认为,作者出于现实因素所困,将悲剧故事,用喜剧化的反讽手法写了出来,如果再让作者去改出一版悲剧式结尾,非但完全没有现实讽刺意义了,反而突显得有些狗尾续貂。”

“而且更现实一点的考量,作者是以自身现实经历为原型写的这篇小说作品。”

“真要再补写出一个,与高甘知青妻子婚后三年从未圆房,最终换来一个燕大后勤烧锅炉临时工为代价,就此离了婚……”

“这真相要是真的发表出去,作者怕是再难在燕大立足,或许立刻就要被人扫地出门,再灰溜溜回到西北农村默默舔舐伤口。”

“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对吧!”

“所以我的建议是,咱们非但不能隧了读者们心意,请作者改稿续写新结尾,便是这篇作品本身的热度,咱们都不能再任其膨胀下去,免得给作者惹来无妄之灾。”

“咱们甚至,还要写新的评论文章,针对性地反驳李轻泉在《燕京文艺》上面的胡乱解读。”

“小说作品,谁说必须悲剧结尾,必须要有深隧思想性、教育意义……”

面对刘新武的侃侃而谈,众老编皆投以赞许目光。

主编张广年沉思许久,“大刘,那你尝试着在报纸上写几篇评论引导一下,和李轻泉辩上一辩。但要注意火候,适可而止。文学圈能出一位,笔锋锐利青年作家新人着实不容易,咱们不能好心办了坏事儿……”

刘新武急忙答应下来,内心实则开始涌动起别样心思,绞尽脑汁在想对策,该怎么扣帽子,才能让这所谓的‘高级反讽’小说的风头彻底偃旗息鼓。

一山不容二虎。

伤痕文学的大旗,轮不到一介透明小新人作者来抢夺旗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