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不只是在小说、散文方面,而且在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颇有建树。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学习写作。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而其散文也因其独特的质朴文风、干净的语言、恬淡的人生况味而深受读者喜爱。
汪曾祺散文或追忆往事、怀念故人,或写人间至景、草木虫鱼,或感悟文化、趣谈人生,自成一格,皆有意趣,在当代文学史上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品格,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本书力求精选足以展示其思想、观点和生活感悟的经典文章,细分为心寄故人、人间味浓、人间风物等主题,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原貌,提升阅读趣味。
阅读汪老的散文,像品一杯清茶,一品淡然却韵味无穷。汪曾祺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展现艺术内容,而平淡中却渗透着最深的喜悦和人生况味,他深得生活的真谛,也多次强调自己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所以在八九十年代一片喧嚣、充满改革斗志的文坛上,他另辟蹊径,将视角放入更具体而微的世俗人间,写凡人小事,记乡俗民情,谈花鸟鱼虫,述山水名胜,娓娓而谈,让读者感受文中那宁静、闲适、恬淡的气韵,追求心灵的愉悦,正如他说:“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正是这般清淡、和谐,给当时的文坛吹来了一股清风,至今仍未消散。平和淡然不只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其笔下,一草一木总关情,他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关照,寄托在人间草木、花鸟鱼虫上,在充满声音、色彩、味道的生命描述中,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葡萄月令》中以月令的方式记载葡萄生长的过程,给葡萄浇水,施肥,搭架,喷农药,剪枝,下果,窖藏,每一个环节都用平实的语言写得诗意盎然,也写出了葡萄旺盛的生命力。《四方食事》《花园》《夏天的昆虫》等文章,则多感悟民俗风情、食物瓜果的悠远意味,展示着一种有温度的生活状态。还有《一辈古人》等怀念故人的文章,在平淡的生活中也充满了让人赏心悦目的东西。他以最朴实的人情为底色,感怀思人,表现出无尽的和谐之美。
汪老的散文之美,除却风格内容,更在语言。汪老对于语言,也有着高度的自觉性,“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对于语言,汪老一直秉承平实质朴的追求,“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其语言随性质朴、通俗平易而富有亲和力,似拉家常般娓娓道来。怀念故人的文章如《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老舍先生》等文章均用通俗化的语言,写出最深的真情,这种无技巧的技巧,最能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让这些故人看起来都显得那么可亲可近。而文字的趣味性和幽默感,也在清新亮丽的语言中显露出来,让人读来莞尔一笑,如《金岳霖先生》写到金岳霖聚会时捉虱子的自嘲,80岁坐三轮逛王府井的偶发童心,都用幽默的笔触使人物跃然纸上。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并不苦心造诣一种结构的精致,只是如话家常般展露日常生活的美学,这种平实质朴的口语化语言,讲述着最平凡的生活,落入人心的却是韵味无穷的人生感悟。
汪曾祺先生用其清新、淡雅之笔将敦厚的温情献给尘世间,平淡天然的创作中,无不带有鲜明的日常生活色彩和闲适和谐的审美旨趣。相信通过此书,广大读者一定能从文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格情思,感受到他随和可亲的个性、至真至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