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兰山寄张五①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本名浩,字浩然,以字行。少年时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曾游京师,举进士不第。孟浩然以诗名,诗作多以山水景物、旅途风光为题材,抒发个人怀抱。孟浩然尤其受李白、张九龄、王维等人赞赏。张九龄出镇荆州时,曾经辟他为从事。开元末,病背疽卒。有诗集四卷行世。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②。相望试登高③,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④。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⑤。天边树若荠⑥,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⑦。
注释
①兰山:即石门山。据《名山记》载:“石门山在四川庆符县治南,林薄间多兰,故一名兰山。”张五:名子容,行五,是诗人的好友,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②“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孟浩然化用了南朝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③登高:古时重阳节的一种习俗。据《续齐谐》记载,费长房让桓景九月九日囊茱萸登高以避祸,这就是重阳登高的由来。④“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这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薄暮而忧生愁至,因见清秋而兴致盎然。⑤沙行:行走在沙滩上。⑥荠:野菜的一种,这里是形容天边的树细小如荠菜。⑦重阳:即九月九,因为在《周易》中九是阳数,九月九日,在日月上都应了阳数,故称“重阳”。
赏析
孟浩然年少时便隐居于鹿门山,对于隐居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对山水的描写,孟浩然总能表现得挥洒自如。这首诗在题目中关键是一个“寄”字,由于“寄”的缘故,只能是相望而不相见了,在望的过程中,只有归村的人在眼中,而友人张五却望不见,因望不见而寄诗邀请,约他重阳载酒,同来登高。
这首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说明了登山这一事实,在描述景物的同时,也将诗人的心情表述了出来。五、六两句则点明了季节,正是秋天的薄暮时分。七、八两句则以望中只见归村人而反衬出不见张五,九、十两句在承接上文的同时,笔锋一转,由人写到了景上,“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诗人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没有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结句时,诗人以“何当”再转笔锋,说出自己的期望,同时也是回应诗题中的“寄”字,并以“重阳节”照应“秋登兰山”。这首诗章法严谨,韵格工整,尤其是“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被认为是孟浩然的名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