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赈济灾民
养心殿内,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光影于墙壁上诡谲地斑驳跳跃,仿若不安的幽灵。
永安帝端坐在御案之后,仿若雕塑般全神贯注地批阅奏章,那专注的神情似是将整个世界都隔绝在外,外界的一切纷扰都无法穿透他那沉浸于朝政的壁垒。
此时,内务总管大太监刘羽,迈着细碎而急促的步子,自殿外匆匆赶来。他的身影在烛光下显得格外突兀,踏入殿内时,刻意压低的声音中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谨慎:“皇上,工部尚书李大人求见。”
永安帝仿若未闻,头也未曾抬一下,依旧不慌不忙地审阅奏章,只是那平稳的语调中隐隐透出一丝疑惑:“怎么?这个李东阳这么晚了还不回家,来找朕何事?你去问问。”
刘羽刚要转身,却被永安帝的声音止住了脚步:“算了,让他进来吧。”
李东阳迈着沉重而迟缓的步伐,缓缓步入养心殿。每一步似都承载着千斤重担,踏入殿门的瞬间,便立刻恭敬地行礼,高呼:“臣李东阳,见过皇上。”
永安帝听着李东阳的声音,眉头微微一蹙,却并未急着抬头,只是淡淡地问:“李爱卿,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
“皇上,大事不好了!”李东阳的声音颤抖,仿若被恐惧攥住了咽喉,那语调中满是焦急,仿佛天崩地裂就在眼前。
听到“大事不好”这四个字,永安帝手中的笔猛地一顿,眉头紧紧皱起,眼中闪过一丝不解与警觉,问道:“爱卿此言,从何而来?”
“皇上,可还记得臣的长子如风?”李东阳急切地说道,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眼神中满是惶恐。
永安帝心中的疑惑更盛,他实在想不出这与所谓的“大事”有何关联,眼中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悦与不耐烦,对李东阳说道:“记得,怎么这和你说的大事不好又有什么联系吗?”
“皇上,这联系可大了!”李东阳一边说着,一边从袖中哆哆嗦嗦地拿出一封家信,双手高高捧起,那双手因过度紧张而微微战栗。
永安帝看了一眼李东阳手中的信,又侧目瞥了眼刘字。
刘字羽刻心领神会,快步趋前,接过信,小心翼翼地呈到永安帝手中,仿佛那信笺是世间最易碎之物。
永安帝打开信,目光刚触及信中的内容,瞬间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结,目光如炬般射向李东阳:“这封信上说的当真?湖州那边发生重大的旱灾,出现大量的灾民,并且这些灾民正在往京城的方向而来?”
“臣当时看这封信的时候也是满心狐疑,皇上您也知道,湖州自古以来都是我大寒的粮食重要产地,可臣今天却看到有大量灾民开始出现在京城附近了。”李东阳急忙解释,声音中带着一丝哭腔,身体也微微颤抖。
永安帝心中涌起一股不安的暗流,暗自思忖:“为何自己的情报系统没有传来如此重要的消息?难道是有人蓄意隐瞒?他心中甚至怀疑李东阳是不是在朝中结党营私,意图不轨。可转念一想,李东阳是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老臣了,一直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二心。这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正在永安帝陷入沉思、左思右想之际,刘字又急冲冲地奔了进来,那脚步慌乱得好似身后有恶狼追赶:“皇上,户部尚书徐明大人与吏部尚书万可之大人有紧急的事情求见。”
永安帝心中猛地一紧,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信中的内容,暗暗思忖:“不会是那些灾民已经开始大量涌入京城了吧!”他立刻说道:“让他们进来。”
徐明与万可之二人几乎是小跑着进入养心殿,看到李东阳也在,先是一愣,随后互相交换了一个凝重的眼神,微微点头示意。
徐明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得仿若乌云密布,声音低沉而沙哑地说道:“皇上,臣有急奏,湖州发生旱灾,大量灾民已经开始涌入京城,臣请求皇上对湖州进行赈灾,并对逃难到京城的灾民进行安抚。”
永安帝听完,并未立刻回应,而是将目光投向万可之,眼神中带着询问与期待,想听一听他的见解。
万可之立刻说道:“臣也是这么想的。”
永安帝当机立断,仿若战场上的将军下达军令:“刘字,立马给朕传旨意,召集各臣工立马上朝讨论赈灾事宜。”
不多时,各文武大臣纷纷神色匆匆地赶到朝堂。他们在路上已从传旨太监那隐隐约约猜到了召开朝会的缘由,每个人的脸上都像是被阴霾笼罩,凝重万分。
永安帝站在朝堂之上,神色威严得如同俯瞰众生的神祇,目光如刀般扫过每一位大臣,语气严肃得仿若洪钟敲响:“各位爱卿,如今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湖州地区遭受旱灾,灾民们无奈之下纷纷涌向京城寻求帮助。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拯救这些无辜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现在,请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赈灾和安抚工作。”
“回皇上,臣有一策。”徐明出列,昂首挺胸,大声奏道,声音中透着一丝自信。
“哦?徐爱卿,有何良策?”永安帝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的亮光,身体微微前倾,急切地追问道。
“臣以为应该先加强京城的治安问题,而后在京城多处设置粥铺,对逃难到京城的灾民进行救助。”
万可之也揖手芴出列奏道:“臣想在徐大人奏对上再补充一点,并且可以从他们在灾民中选出代表帮助朝廷维护灾民的秩序问题,而且可以为朝廷解决人员赈济不足的问题。”
永安帝微微点头,目光从万可之身上缓缓移开,重新看向其他大臣,眼神中带着询问:“众爱卿意下如何?”但见众多大臣纷纷点头,附和徐明的奏章。
“既然没有异议,那就依徐爱卿的奏章。”
退朝。
就在这时,养心殿外又传来消息。刘字进来奏道:“皇上,李大人求见。”
永安帝心中一惊,仿若被一道惊雷击中:“这么晚了他怎么来了?朕不是让他好好看着朕的乖孙吗?难道朕的乖孙出了什么事?”一种强烈的不安如汹涌的潮水般在他心中澎湃。
“宣。”永安帝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可那微微颤抖的语调却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慌乱。
李达匆匆走进来,见到永安帝后,立刻回道:“皇上,出大事了!长孙殿下开始大量抛售田地。”
“什么?!”永安帝瞪大了眼睛,满脸怒容,仿若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朕的乖孙怎么如此糊涂?你们是干什么的!你们怎么不阻止?”
李达急忙跪下,身体蜷缩成一团,惶恐地说道:“皇上恕罪,臣已经劝过长孙殿下,可长孙殿下并没有听臣的劝诫。”
永安帝气得双眼一闭,双手紧紧握拳,随后长叹一声:“这孙儿也太胡闹了,这可是朕万一哪天不在了,要留给他的最后的家产啊。”
叶府外,永安帝心急如焚,仿若一阵旋风般急匆匆地赶来。一进府中,就看到叶辰正指挥着下人搬运一袋袋的粮袋,那粮袋堆积如山,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
“辰儿,你在干什么?为什么突然要变卖咱给你留下的家本呢!”永安帝气得火冒三丈,大步上前,每一步都似带着怒火,怒声斥责叶辰。
“老爷子?您先别生气。孙儿来给你解释解释。”叶辰不慌不忙地说道,脸上挂着一丝从容的微笑。“爷爷,现在朝廷是不是因为赈灾非常缺乏粮食?”
“对,孙儿,现在朝廷正为此事发愁呢。孙儿你现在可以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要变卖家产了吧?”永安帝怒容稍减,但那紧紧盯着叶辰的眼神中仍带着一丝质问。
“老爷子,这里面的关系可大了。孙儿决定把这批粮草捐一半给朝廷,让朝廷派人前往湖州府进行赈灾。”叶辰认真地解释道,眼神清澈而坚定。
永安帝一听,心中的怒火顿时消散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欣慰,那眼神中也多了几分慈爱:“朕的乖孙还知道为朕分忧了。”
可没过多久,永安帝像是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眉头又皱了起来:“等等,不对。咱的这乖孙好像只说了捐一半给朝廷而已,那剩下的一半呢?”他看向叶辰,眼神中带着疑惑与好奇。
“爷爷,剩下的这一半粮食,孙儿决定要在京城开设赈灾粥铺,为逃难而来的湖州府的灾民进行救助。”叶辰一脸无辜地看着爷爷,不明白为什么爷爷会对另一半粮食的问题这么紧张。
“对了,孙儿,你针对此次灾情如何赈灾可有什么办法?告诉告诉咱,如果这个计策良好的话,咱还可以通过咱自己的一些渠道献给陛下。”永安帝好奇地看着叶辰,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爷爷,孙儿虽然有办法,但这和我们家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家只是一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商户而已,干嘛要去管朝廷的事。”叶辰满脸疑惑地说道,眉头微微皱起。
“爷爷这不是为了考教考教你吗?好了,孙儿说说看。”永安帝笑着说道,脸上的笑容如春风拂面。
“孙儿认为应该实行以工代赈。”叶辰思考了一会儿后回答道,眼神中透着一丝睿智。
“哦!”永安帝顿时眼前一亮,身体猛地向前一倾,急忙追问:“乖孙,什么叫以工代赈?”
“爷爷,顾名思义,以工代赈就是让灾民参与国家工程建设,用劳动换取报酬,既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又能推动工程进展。”叶辰详细地解释道,声音清脆而响亮。
永安帝频频点头,眼中满是赞赏:“此法甚妙!不过,实施起来还需详细规划。”
叶辰接着说:“还可以组织灾民开展农业生产自救,提供种子、农具等物资,帮助他们恢复农田。”
“嗯,不错。若能顺利推行,灾民的生活定能得到改善。”永安帝露出欣慰的笑容,心中对这个孙子越发满意了,那眼神中满是慈爱与骄傲。
此时,叶辰看着爷爷,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些措施能够真正帮助到灾民,让他们早日渡过难关。
“乖孙,爷爷这就去找人把这个计划献给皇上。”永安帝说完,便急匆匆地离开了,脚步轻快得仿若年轻了几十岁。
“爷爷你不教训孙儿了?”叶辰试探地喊道。
“不急不急,等咱把这个计策献给陛下后,咱再来好好地教训教训你。”永安帝的声音远远传来,只见他身影如电,眨眼间就不见了踪影。
“咦,爷爷怎么走得这么快!难道爷爷真的在外经商时认识什么在朝中的大官?如果有的话,那可真是一个很大的助力啊。”叶辰心中暗自猜测,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与憧憬。
朝堂上,永安帝重新召集大臣。他站在龙椅前,神色威严地说道:“众位爱卿,朕有一个好的办法可以更好地救助灾民,不知众位爱卿可想知道?”
李东阳上前一步,恭敬地问道:“皇上,是什么办法?”
永安帝眼神坚定,大声说道:“具体办法便是实行‘以工代赈’。朕打算召集灾民参与国家工程建设,让他们用劳动换取报酬。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灾民的温饱问题,还能推动工程进展。同时,组织灾民开展农业生产自救也刻不容缓,朝廷应提供种子、农具等物资,助他们恢复农田。”
诸位大臣闻言,先是一愣,随后纷纷交头接耳,议论起来,整个朝堂仿若炸开了锅。
“陛下此计甚妙!”万可之高声赞道,脸上洋溢着钦佩之色,“这样既能帮助灾民,又有利于国家建设。”
户部尚书安墨儒也点头附和道:“臣附议,只是这实施起来恐怕还需从长计议。”
永安帝微笑着环视众人,语气坚定地说道:“所言极是,此事还需诸君共同努力。户部负责筹备物资,工部则安排工程项目,吏部选拔官员监督执行。速速前往湖州府进行救济。”
退朝后,永安帝回到养心殿,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仿若一个得到了稀世珍宝的孩童。他心中暗自感叹:“真没有想到啊,乖孙的这个政策如此之好,不愧是朕的孙儿。”他越想越高兴,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那笑声在空荡荡的养心殿内回荡,似是奏响了一曲欢快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