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人口流动理论
人口流动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人口流动理论是人口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它系统地分析了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现象、动因、影响及后果。人口流动的动因复杂多样,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制度等多个层面。其中,“推拉理论”是解释人口流动现象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流入地的有利因素(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更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等)构成拉力,吸引人口流入;而流出地的不利因素(如经济落后、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等)则形成推力,促使人口迁出。此外,中间障碍因素(如远距离、语言文化差异等)也在人口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人口流动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同时,流动人口的增加使城市更具多样性和活力,加速了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然而,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市管理压力增大、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等。
刘易斯提出了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特征的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型(Lewis,195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中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当城市的收入高于农村的收入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流入城市,直到全部流入城市为止,这个过程会促进经济发展。
近年来,学术界从两个关键维度对经典人口流动理论进行了深化与拓展。首先,研究视野得到极大的拓宽。学者不再局限于关注城乡收入回报率的差异这一单一驱动力,而是更加全面地考量了家庭福利水平、社会保障条件、个人职业发展预期等多重因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从而构建了更为复杂、更多维度的理论框架。其次,针对经典人口流动理论中的某些假设,学者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以增强其解释力,使其更加贴近现实世界。本书的研究认为,一方面,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逐步降低;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衰落,非农就业机会的缩减,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使得农村地区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小,这进一步突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此背景下,鼓励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促进本地非农就业的重要途径。实施返乡创业政策,不仅有助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扎根农村,还为农村地区引入了更多的市场主体。这些新生力量将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进而带动农村居民实现本地非农就业,显著提升农村家庭的工资性收入。这一策略为农村的多元化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指出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