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贾敬
宝玉微微皱眉,“父亲,甄家之事已无法挽回,当下我们要先稳住贾府局面。一来,府中上下需更加严守丧期规制,不可有丝毫差池,以免授人以柄;二来,我们要尽快盘点府中的财物、人脉,看看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以备不时之需;再者,对外要低调行事,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往来。”
王夫人点头称是,“宝玉说得在理,只是这府中的开支如今本就紧张,再这么一折腾,怕是更难维持了。”
宝玉看向王熙凤,“凤姐姐,还得辛苦你,再从开支上想想办法,能省则省,但也别失了大体,如若真的撑不下去了,你便来寻我。”王熙凤忙应道:“宝兄弟放心,我已经在着手削减不必要的用项了,只是这过程中怕是会有些怨言。”
宝钗在一旁说道:“老祖宗,二哥哥说得对。我们还得安抚府中下人,让他们知道如今的形势,不要生出乱子。我和林妹妹可以帮忙。”贾母点头,“你们有心了,如今这时候,贾府上下得一条心。”
黛玉也轻声说:“老祖宗,我们也可以在府中倡导节俭之风,让大家都有个准备。”贾母欣慰地看着她们,“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而皇宫中,皇帝在得知甄家被抄斩后,并未放松警惕,反而对一些疑似与甄家有关联的家族暗中调查,贾府的名字也多次出现在密探的报告中。贾府周围似乎也有一些陌生的面孔在徘徊,府中的气氛愈发压抑。
王熙凤在削减开支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二奶奶,这月例不能再减了,我们都快没活路了。”一个丫鬟哭诉着。王熙凤烦躁地说:“这是没办法的事,府里现在艰难,大家都得忍忍。”
宝玉则暗中打探着朝廷的动向,他深知,贾府如今就像在暴风雨中的孤舟,稍有不慎,就会被覆灭。而黛玉和宝钗也在努力维持着府中的稳定,与下人们沟通,安慰那些惶恐不安的心灵。但贾府的未来,依旧笼罩在一片浓重的阴霾之中,每个人都在为可能到来的危机而忧心忡忡。
在这波谲云诡的局势下,贾府和那些与甄家相关的家族命运都被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们能否在皇帝的高压整顿下保全自身,还是会如甄家一般,在这场残酷的政治风暴中被无情地碾碎,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数月已过。贾府上下在艰难中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可每个人都清楚,这平静之下暗潮汹涌。
神京,郊外清虚观内,贾敬正跪坐堂中诵读经文,突然!一队训练有素的黑衣人进入其中,其中一个胖子阴恻恻说道“贾敬!我主让我等送你上路,你是自己寻个体面的死法呢,还是我们乱刀砍死你呢”贾敬微微一颤,手中的经卷差点掉落,他强装镇定,缓缓说道:“哼,我就知道这一天总会来,你们是皇帝的人吧?”
那胖子冷笑一声:“贾敬,你倒是聪明,可惜明白得太晚了。我主早已容不下你贾家。”
贾敬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我贾家对朝廷忠心耿耿,为何要赶尽杀绝?”
胖子嗤笑道:“忠心?你们与甄家那些腌臜事,以为能瞒天过海?别废话了,受死吧!”
贾敬怒目圆睁:“罢了罢了,我自行了断,莫要脏了这道观。”说着,他从袖中掏出一个瓷瓶,里面是他一直炼制的丹药。“这丹药本是我追求长生之物,没想到今日却成了我的催命符,皇帝如此多疑,我贾家终究是败了。”
黑衣人面无表情地看着他。贾敬惨然一笑,将丹药倒入嘴中,不一会儿,便面色青紫,倒地而亡。黑衣人确认贾敬死后,迅速撤离,只留下贾敬的尸体在堂中,仿佛诉说着贾家命运的转折,而隐藏在旁的暗卫却将一切看的清楚,随即向贾家而去,负责贾敬起居的小厮听到动静,赶忙来查看小厮一进屋,见老爷横尸在地,吓得瘫倒在地,半晌才回过神来,连滚带爬地跑出去喊人把贾敬抬回宁国府。
在贾宝玉知道了一切之后,他知道贾家也快要步甑家的后尘了,计划也要尽快落实了,这件事情的原委他不能告诉家人,免得家人担心受怕。
原本已经歇息的贾母被一阵急促的吵闹声惊醒,“鸳鸯,这又是发生了何事?”不待鸳鸯回答,就见东府的小丫鬟跑了进来,躬身道“老太太,敬老爷去了,”贾母一听,如遭雷击,半晌没回过神来。她那拿着念珠的手微微颤抖,眼中满是惊愕与痛惜。“怎么会……”她的声音有些沙哑,老泪在眼眶里打转。
鸳鸯赶忙上前扶住贾母,轻声安慰,可此时的贾母哪能听得进去。“那炼丹之事本就是虚妄,他为何如此糊涂啊!”贾母痛心疾首,想起往昔与敬老爷的种种,更是悲从中来。
“快,扶我去瞧瞧。”贾母强撑着起身,在鸳鸯和几个丫鬟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往宁国府走去。一路上,她满心都是对贾敬的担忧与不舍,往昔宁国府的热闹和如今的变故交织在心头,让这位历经沧桑的老祖宗也有些承受不住。到了东府,府里已是一片混乱,哭声喊声交织。贾母在众人簇拥下进了屋,看到贾蓉等人披麻戴孝地跪着,贾敬的身体静静地躺在床上,宛如沉睡。
贾母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她踉跄着走到床边,握住敬老爷冰冷的手,声音哽咽:“兄弟啊,你怎么就这么走了呢?咱们贾家的根基,你怎能抛下不管啊。”周围的人见状,哭声愈发响亮。
贾母稳了稳心神,看向贾珍,目光中既有痛心又有威严:“蓉哥儿,你爷爷走了,你要稳住这府里,不可乱了分寸,后事定要办得周全。”贾蓉哭着应了。此时的贾母,满心都是对贾家未来的担忧,这东府的支柱一倒,不知又要生出多少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