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有幸读到游海华教授撰写的《从红船到共和国:红色文化的历史与理论》书稿,很有收获和感受。虽然书稿收录的大多为近年来作者在国内刊物上公开发表过的论文,但笔者孤陋寡闻,有不少文章是第一次读到。论文发表在不同的刊物上,要想比较完整地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有些困难。作者将其汇集成册出版,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对过去并不知晓、生于1972年的游海华教授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在历史研究方面视野开阔,涉猎广泛,成果丰硕,不仅对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农民问题、区域社会经济史等领域有过研究,还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苏区社会变革”“近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现代化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丰富的科研成果极大地深化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的高度,开拓了教学的深度;同时,教学也推动和促进科研的进行。作者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人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等院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称号,也入选了浙江省第一期“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这些对一位年富力强的学者来说,都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智慧,来之不易的殊荣,可喜可贺!同时也让现在已经年长的研究者感到欣慰,历史研究事业后浪推前浪,后继有人!而且一代更比一代强!
从作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作者对问题很敏感、有见地,勇于并善于就学界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如第一章“红船精神与中共浙江地方组织的建立”中所提出的观点和表达的内容就很有特点。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红船精神诞生于浙江,但对红船精神的阐释应超越浙江;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但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但非全部“源头活水”。接着,作者对中共浙江早期建党特点进行了翔实的考察,认为浙江地方组织创建时间居于全国第二行列,浙江中共党员的数量居于全国第二行列,并基于省内比较分析了中共浙江地方组织创建中的其他特点。这是很有分量和影响的观点,对澄清人们在此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很有帮助。
作者在研究中十分注意考证一些基本而重要的史实,并将历史和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第二章“井冈山的历史与现状”中,作者首先考察的是井冈山首次被党的文献提及的时间。这是过去研究者不太关注也没有提出的问题。作者通过资料的查证、史实的厘清,认为“井冈山”在党的文献中首次亮相是在1927年11月30日发布的《中共江西省委通告(第十号)——目前的形势与江西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形》中,此后才在党的文献中频繁出现。作者认为,井冈山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下列原因有密切关系:北伐战争后中共党员、团员纷纷回乡发展组织以支援战争,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开始与共产党有了交集;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井冈山已有的斗争基础和远离敌人统治中心、易守难攻、回旋余地大等优势,使它的地位渐渐突显出来。
作者颇有创新意识,体现于在深入考察井冈山斗争的历史基础上,试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事业创建于何时,判定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做出自己的解读。作者认为,井冈山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科技思想和政策、科研机构、科技应用、科研成果、科技队伍、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等方面采取了诸多举措,取得了相关成绩,可以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事业的初创。这或许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此时能否称得上“系统初创”?因为“系统”的内涵应当相当丰富,需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目前还没有更多的学者去探求这方面的问题。但作者的创新意识、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的研究立足史论结合、服务现实,而不仅限于对史实的爬梳和考证,这是将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表现。从“井冈山的历史转身”一节中可以看出这个特点。作者依据文献资料并实地考察后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井冈山从中国革命的摇篮发展为举世瞩目的旅游休闲胜地,茨坪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长为现代化的区域旅游城市。作者从井冈山的交通与通信网络、产业结构变迁与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崛起、当地民生的改善与提高等3个方面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井冈山60年的变迁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井冈山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中的问题、经验与教训。这是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利于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
如果要说对该书有什么建议,我认为原书名中的“共和国”改成“人民共和国”可能更好。同时,既然原书名中有“红色文化的历史与理论”,那么可以将概述性的、反映作者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的内容,放在全书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这样似乎更顺畅。
相信和期待作者会继续努力,有更多的建树!让智慧和才华充分释放,放射出更灿烂的光华!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李蓉
2019年9月于北京知不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