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宗商品物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物流概述

物流活动,古已有之,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物流活动(如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而将物流作为一门学科,却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物流还是一门新学科。物流学科的诞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一、物流的概念

(一)物流活动的起源

美国的物流学者伯纳德·拉·隆德认为:物流活动源于由地区产品剩余导致的地区间的产品交换,而生产力在工业革命后的迅速发展,则推动着物流活动不断发展。但早期的物流活动只能说具有物流“意识”,还未拥有明确的物流概念。学者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物流企业所进行的是纯粹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后勤工作,对所存在的综合物流根本没什么概念或理论。

(二)物流概念的产生

物流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西方国家。物流作为物质资料流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商品经济开始以来普遍存在,但物流概念的产生则较晚。国际上,对物流概念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观点。

1.经济动因说

这种观点认为,物流概念是因为经济原因而产生的,即起源于人们对协调经济活动中物流及其相关活动的追求。就物流本身而言,它是由许多相关活动组成的,主要有运输、储存、包装等,在物流概念产生以前,企业是将这些活动单独进行管理的;就物流与相关活动的关系而言,物流与生产、销售环节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这些联系以前并没有得到实现。

2.军事动因说

这种观点认为,“物流”一词最早来源于军事领域,因为其英文“logistics”最初的意思是军队的转移、住宿和供给,即军事后勤。第一次在军事中明确地解释物流这个概念是在1905年。詹姆士·约翰逊和唐纳德·伍德认为:物流一词首先用于军事。1905年,美国少校琼西·贝克提出,那个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相关的战争的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积累的大量军事后勤保障理论、经验,形成和丰富了“物流”的理论与方法,并且这些理论与方法在战后被很多国家运用到了民用领域,促进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现代物流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比较以上两种观点,结论应该是:物流源于军事领域,在1905年就有人明确地提出并解释物流这个概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物流理论和方法得到完善。阿奇·萧在1915年较早地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到了物流,但是形成系统的物流理论不是在1905年,也不是在1915年,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时系统论的思想与方法已经普遍应用,同时,运筹学也已经产生,这些都促进了物流理论的产生和完善。

知识介绍

(三)我国对物流概念的表述

我国开始使用“物流”一词是在1979年(有人认为,孙中山主张“货畅其流”,可以说是我国“物流思想的起源”)。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和使用了“物流”这一术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21)对物流的定义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使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过程。

当然,在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实际上一直存在着物流活动,即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活动,其中主要是储存和运输,即储运活动。但要认识到,国外的物流业与我国的储运业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差别在于以下三方面。

一是物流比储运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一般认为,物流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相关的信息活动,而储运仅指储存和运输两个环节。虽然储运也涉及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相关的信息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包含在储运的概念之内。

二是物流强调诸活动的系统化,从而达到整个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化,储运概念则不涉及储存与运输及其他活动整体的系统化和最优化问题。

三是物流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各国兴起,而储运则是一个十分古老、传统的概念。

二、物流与流通、商流、资金流、信息流

(一)物流与流通

课程讲解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基本活动:生产和消费。而将制造产品、创造价值的生产和使用产品的消费连接起来的就是“流通”。流通是社会再生产中生产一方与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环节。在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各种间隔,需要通过“流通”将生产和消费加以衔接。如图1-1所示。

图1-1 商品的流通

过去,消费与生产之间的间隔很小。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间隔也逐渐增大。正是流通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社会间隔、场所间隔和时间间隔打通了。

打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社会间隔的是商业或贸易的流通(亦称商流)。这种打通是指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为所有权的转让架设桥梁,产生所有权的价值,例如买卖活动。此外,打通场所间隔、时间间隔的则是物流(物的流通),是物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创造场所性价值和时间性价值,如运输和保管。

因此,物流与流通之间存在以下关系:物流是流通的基本要素之一,物流是流通的重要物质基础,物流对流通有最后实现的决定作用。

(二)物流与商流

物流与商流是商品流通活动的两个方面。商流是指物的所有权转移的活动。商流活动一般称为贸易或交易,商品通过交易活动由供给方转让给需求方。而物流活动创造了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1.物流与商流的联系

(1)物流和商流都是流通的组成部分,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商品由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

(2)它们都是从供给方流动到需求方,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和归宿。

2.物流和商流的区别

(1)流动的实体不同。物流是物资的物质实体的流动,商流是物资的社会实体的流动。

(2)功能不同。物流创造物资的空间价值、时间价值,而商流创造物资的所有权价值。

(3)发生的先后和路径互不相同。在特殊情况下,没有物流的商流和没有商流的物流都是可能存在的。

总之,先有商流,然后才有物流。商流是物流的上游,没有上游就没有下游,所以要靠商流带动物流。但是如果没有物流,商流也无从实现,商流越兴旺,则物流越发达,反之,物流服务滞后也会影响商流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三)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流通活动的内容包含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如图1-2所示。

图1-2 流通活动的内容

资金流是指买卖双方之间伴随着交易发生而产生的资金从买方向卖方流动的过程,包括付款、转账等过程。资金流是在所有权更迭的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可以认为资金流从属于商流。

信息流广泛存在于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此处的信息流主要是指流通信息流,即流通过程中一切流通信息的产生、加工、贮存和传递,包括物流信息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信息流。它对物流、商流和资金流起指导和控制作用,并为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提供经济决策的依据。

从总体上看,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者都是商品流通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商品流通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合则形成一个完整的流通过程,分则拥有彼此独立的运动形式和客观规律。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对待,会产生更大的能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信息流既制约物流又制约商流和资金流,并且将物流、商流和资金流联系起来,共同完成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推动流通过程不断前进。

商流和资金流是传统的经济活动,规则性强,已经比较成熟,它们的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信息流主要依赖互联网,由计算机支持,受软件开发程度的限制。这几年,电子商务大热,同时也出现了“物流瓶颈”,这不是信息技术的问题,而是因为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都可以由计算机和网络通信部分替代,只有物流难以做到这一点。而且物流发展相对落后,其发展空间比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要大,合理化、科学化管理的余地大,节约费用的潜力也大。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里,要加强对物流问题的研究。

三、物流的分类

物流的分类

构建合理、高效的物流系统,强化物流管理,必须从不同角度研究物流的分类,探讨各种类型物流的特点和差异。目前,物流在分类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综合已有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按物流活动的业务范围划分

1.单一物流

单一物流是指仅包括储存、运输、包装、装卸等一项或几项服务的物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仓储服务型物流;②运输服务型物流;③装卸服务型物流;④包装服务型物流;⑤信息服务型物流。

2.综合物流

综合物流是指对原材料、半成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所进行的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全部服务的物流。

(二)按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划分

1.地区物流

地区物流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或地理位置发生的物流过程。如按行政区域可划分为东北地区物流、华北地区物流等;按所处地理位置可划分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物流、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等。此类物流活动,以单一的物流服务方式或几种服务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为主。地区物流所形成的物流系统,如大型物流中心,对提高该地区企业活动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障当地居民生活福利、稳定物价等具有很大作用。但由于供应点集中,货车往来频繁,也会产生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问题。

2.国内物流

国内物流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境内发生的物流活动,以单一的物流服务方式或几种服务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为主。国内物流研究重点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如铁路、公路、航空线路以及大型物资集散基地等的规划;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物流技术装备、器具的标准化;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开展物流教育;等等。

3.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指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开展的物流活动,包括多国之间或多洲之间开展的物流活动,既有单一的物流服务又有综合的物流服务。它是国际贸易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货物从一国到另一国的空间转移。国际物流是伴随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分工合作而产生的。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企业经济活动遍布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进程随之加快,国际物流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三)按物流活动在企业中的作用划分

1.供应物流

供应物流是指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即物资生产者、持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物流活动。

2.生产物流

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它是制造产品的工厂、企业所特有的,与生产流程同步,从企业仓库或企业入口开始,进入生产线的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环节流动,在物流的过程中,原材料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余料、废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如果生产物流中断,生产过程也将随之停顿。

3.销售物流

销售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在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对生产企业而言,销售物流是售出产品时的物流;对流通企业而言,销售物流是从卖方角度出发的交易活动中的物流。销售物流活动带有很强的服务性,它是通过包装、配送等一系列物流活动来实现销售的。

4.回收物流

回收物流是指不合格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包装容器的周转使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的过程。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经常会产生因为质量、时间等原因而形成的不合格产品,这部分商品往往会造成返修和退货,在实际中还有一些要回收并加以利用的材料(如作为包装容器的纸箱、塑料筐、酒瓶,建筑行业的脚手架、钢模板等),这些都是形成回收物流的原因。

5.废弃物物流

废弃物物流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收集、分类、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过程中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四)按物流活动的组织者不同划分

1.自主物流

自主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或货主企业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自己提供人工、机械设备和场所,安排全部物流计划,亲自参与整个物流活动的全程。

2.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的价格标准向物流需求者提供的,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系列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3.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是指建立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对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技术等物流资源做进一步整合,为用户提供全面意义上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一种更高级的物流模式。它通过让特定物流集成商负责制订全面的供应链策划方案,来统一组织和选择满足用户需求的合作团队(包括分包商),利用整个团队来控制和管理用户公司的点式供应链物流。

(五)按物流的系统性质划分

1.微观物流

微观物流又称小物流或企业物流。它是从企业或消费者角度出发的物流,主要解决具体的物流问题,即主要解决制造商、流通业者、运输企业等在企业经营中的物流操作问题,也包括解决将不同的商品送到不同的消费者手中的问题。如一个制造企业要购进原材料,经过若干道工序的加工、装配,形成产品销售出去,物流企业要按照顾客要求将货物输送到指定地点。

2.半宏观物流

半宏观物流介于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之间,主要解决行业物流的问题。行业物流是指在一个行业内发生的物流活动。行业物流问题包括行业物流的系统化,各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物流路径及物流成本在其商品价格中所占比例等问题。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但是在物流大领域中它们常常相互合作,共同促进行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行业内部可以这样合作:建设共同的零部件仓库,实行共同配送;建立新、旧物流设备及零部件共同流通中心;建立物流技术中心,共同培训物流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等等。行业物流系统化能使参与的各物流企业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为全社会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3.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又称大物流或社会物流,是指流通领域中所发生的物流。它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从全社会的整体角度讨论物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运输结构、流通结构、物流政策、产业物流布局等。宏观物流的流通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渠道是否畅通是关键。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手段,保证物流全程高效、节约、低成本运行,这样可给物流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