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科技创新:面向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发展阶段我国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我国已具备推进新型工业化、跻身世界制造强国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产业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我国现代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一)新起点: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意识持续增强,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2022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全社会研发投入3.09万亿元,其中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约2.4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四分之三。企业对研发投入增长的贡献达到84%,成为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力量。我国实现技术创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7.3万家,占工业企业总量的58%。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1.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5万家。

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已布局建设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和26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化制造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全国已建成的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7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引领带动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优势产业持续壮大,“新三样”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增长,智能芯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5G、载人航天、大型客机、大型邮轮、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创新实现新突破。新材料、机器人等一批新兴行业快速成长。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3》显示,2022年,我国设立科研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连续4年实现10%以上的增长。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增长到600亿元,已超过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本土技术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强化。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持续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达3968.4亿元,推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的步伐加快。

创新产出水平稳步提高。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企业拥有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份额的70%,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13.4万件,同比增长24.2%,约占国内企业总拥有量的3/4。入围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国际专利申请人排行榜前50位的我国企业,从2013年的4家增长至2022年的12家。2022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创近年新高。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化率分别为56.1%、65.3%,远高于平均水平。

(二)新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创新要素、驱动机制等发生深刻调整,对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新组织形态、模式、支持政策的需求加大。信息技术在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多个领域加速渗透,技术融合加强,新技术路线、颠覆式创新持续涌现。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封闭的纵向体系成长为以平台为中心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呈现全方位、多角度转变,包括核心主体的变化(企业作用提升)、创新要素的变化(数据驱动作用凸显)、驱动机制的变化(技术和市场协同促进)、创新速度的加快等。相应的,产业科技创新也需要新的组织形态(兼具科学、技术和工程化能力)、模式和相配套的政策支持。

从创新范式来看,产业科技创新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革。近年来,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迎来了“奇点时刻”。在传统工业时代,垂直一体化的现代化企业是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创新范式以线性、封闭式为主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引发的创新周期开始,多领域技术融合持续涌现,大量企业以数字平台为纽带开展互补合作,推动现代化产业从封闭的企业体系成长为以平台为中心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创新范式加速向融合化方向演进。典型的是主体间功能融合,通过中介作用使连接更加紧密。大型企业借助互联网向数字化平台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中介功能;科研机构不仅为企业提供技术,同时也发挥集聚产、学、研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中介作用。

从创新主体来看,催生新产业新业态要求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历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由科技进步引发的,并催生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驱动新一轮增长繁荣。创新是技术可能性与市场可能性的结合。企业是快速整合技术可能性与市场可能性的最佳实践者和主导力量,推动科技进步成果快速工程化、产业化、规模化,塑造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新优势。近年来,ChatGPT等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源于企业在新技术发展下的设想与实践。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从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着手,提升创新效能,聚焦重大现实需求,从组织形态和制度建设上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主要答题人和主要阅卷人的作用,加速推进颠覆性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创新动力来看,技术驱动和需求牵引相互促进的趋势更加显著。从技术驱动来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正在不断拓展人类前沿科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科学领域不断获得重大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创造和培育新需求、壮大产业发展新支柱、挖掘产业发展新空间。从需求牵引来看,产业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和应用导向日益凸显。前沿技术日新月异,技术与市场互动持续升级,更多产业科技创新从自由探索向应用导向转变,需求牵引的创新越来越普遍。市场需求为产业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才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特别是未来制造、未来信息等未来产业领域,前沿技术创造未来产业市场,市场需求拉动前沿技术进步,两者共同促进未来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新要求:明确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明确了新时代产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创新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我国建设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优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韧性和活力。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培育新产业、塑造新动能,既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未来产业。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新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的制度环境,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通过建立先进技术体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整合用好各类创新资源,开展全面精准的技术攻关,切实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效能。以产业科技创新助力改造优化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最终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科技领先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塑造产业内生性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产业追赶需要中、高级别的技术突破,此类需求的增加,亟须以自主研发为根本,加快塑造内生性创新型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为跨过后发国家“跟踪模仿陷阱”、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动力。这个过程需要政府主动创造技术机会,对于战略技术方向给予大规模稳定资助和必要的国内市场保护,保证企业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缩短技术能力积累周期,扩大市场需求,通过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创造连续的技术迭代升级机会,激励企业进行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不断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要面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培育制造业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真正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1]“体系”和“系统”的用语差异因翻译导致,英文system一词,部分学者翻译为体系,部分学者翻译为系统。相关研究来自克里斯·弗里曼、卢克·苏特《产业创新经济学》,理查德·R.尼尔森《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克里斯蒂娜·查米纳德、本特-艾克·伦德瓦尔《国家创新体系概论》。

[2]戚聿东,朱正浩. Malerba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述评及中国情境下的研究展望[J].当代经济科学,2022,44(1):39-54.

[3]SEMATECH(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是指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

[4]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