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孙子兵法(全两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经典战例

诸葛亮从哪里借来的东风?

唐代诗人杜牧曾经这样咏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的题目叫作《赤壁》。诗的大意是说,如果不是诸葛亮借来东风,帮助周瑜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那么曹操就会占有长江中下游的大片土地;而孙策(孙权的哥哥)的夫人大乔和周瑜的夫人小乔,也很可能被掳掠到北方的铜雀台。

东风或者东南风,并不仅仅是指从某个方向刮来的风。在中国的传统历法和古典诗词中,东风往往是春风的同义词,东南风则特指阳春三月温暖的春风。请注意,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十三年(208年)的冬天。那么,问题来了:在那个寒冷刺骨的深冬,诸葛亮从哪里借来了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呢?

在赤壁之战爆发以前,荆州牧刘表已经病逝,他的小儿子刘琮以继承人的身份向曹操投降,但没有告诉驻扎在樊城的刘备。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曹操的大军越过宛城,进入荆州境内。刘备大吃一惊,只得连夜带着部属向南方逃亡。曹操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追赶,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在长坂坡(今湖北省当阳市附近)追上了刘备。刘备抛下妻妾和子女,带着张飞、赵云和诸葛亮等几十名部属骑马死里逃生,前往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附近)投奔刘表的大儿子刘琦。

曹操当然不肯放过刘备,但他的目标已经转向了东吴的孙权。他给孙权写信说:“我近来身负皇帝的使命,征讨桀骜不驯的罪臣。我的军旗刚刚指向南方,荆州牧刘琮就很识趣地归顺了我。现在,我已经在长江两岸准备了八十万水军,想跟你在东吴的地面上一起狩猎。”孙权接到信,给他的幕僚们看,他们一个个吓得脸色大变。

严峻的时刻到了,如果孙权和刘琦也像刘琮那样选择投降,对于走投无路的刘备来说,那就只有一个字:死。就在那时候,诸葛亮自告奋勇站了出来,对刘备说:“情况紧急,请您派我去向孙权将军求救。”

转机就是从诸葛亮的那句话开始的。时值冬天,刮的是西北风和北风。曹操的大军从北方来,恰好象征着威刑肃物的西北风和北风。那么,诸葛亮有什么神通,能够在大势将去的关键时刻,把西北风和北风转变成神光万里的东南风和东风呢?

诸葛亮到了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开始了他的“借东风”之旅。在舌战群儒之后,他成功说服了孙权。奇迹出现了,整个东吴的舆论,竟然从主张投降转为力主对抗。

接着,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周瑜也到了。孙权便下定决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自带领一万多人,从水陆两路出兵,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

同年十二月,东吴的水军和陆军按照既定计划赶到赤壁会师,刚好遇见曹操的水军,便当机立断,快速发起攻击。曹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得撤退,在长江北岸的乌林安营扎寨,与孙刘联军对峙。

根据《三国演义》的讲述,诸葛亮在最关键的时候登上祭坛,不可思议地向天神借来了东南风。然而,根据历史气象学的资料,赤壁所在的长江中游地区,冬季虽然寒冷,但多以静风和微风天气为主,不太可能出现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因此,这有很大概率是一种文学虚构。诸葛亮的“借东风”很可能只是一次战前激励。他把《孙子兵法》里面“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的理论,变成了效果惊人的实践。至此,全体将士的心态完成了从犹豫不决到决一死战的转变。

《三国演义》中接着写道,老将黄盖乘着诸葛亮借来的东南风率先发起了火攻。从大概率上讲,那天很可能是静风天气。所谓东南风,其实是一个比喻,指的是东吴的将士们志在必胜和义无反顾的信念。

熊熊的烈火燃烧起来了,从江边的曹军水寨,轰轰烈烈地蔓延到岸上的陆寨。孙刘联军的各路将领也立即率军跟进,奋勇向前,杀得曹军大乱。曹操惊慌失措,只能带着残部从华容道退回江陵。赤壁之战也因此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曹操失去了平定江南和统一全国的机会;而刘备也在死里逃生之后东山再起,并在之后与曹操、孙权一起演绎出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