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要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吗
如果在咨询过程当中,你发现来访者的情绪状态非常低落,慢慢地演变成了抑郁的状态,甚至到了可以被诊断为抑郁症的程度,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去治疗他呢?到底是使用药物去治疗,还是继续设法找到抑郁症背后的心理根源?这两者是否矛盾?药物治疗是为了改善症状,找到抑郁症的心理根源是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两者殊途同归,但也存在一些隐性的矛盾。前文提过,当医生使用药物治疗所谓抑郁症的时候,是把病人当成一个问题来对待的,并不是把他当成一个人,去推动他加以改变。
就具体方法而言,药物治疗其实是剥夺了病人的话语权。药物治疗或许有助于他的情绪改善,但不能让他恢复到真正可以重新替自己做决定的状态。很多人通过药物治疗,情绪确实好转了,但一停药,情绪又不好了。换句话说,服药之后,当他试图想要摆脱药物重新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不那么容易成功。因为他回到所谓的好一点的状态中,是借助了外在社会系统的力量,也就是医疗的力量。这种情况下,他没有付出,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努力,所能产生的改变就不能真正为他所有。
如果要找心理根源,就要使用心理咨询。这个过程不能依赖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靠内在的力量,要付出很多内在的辛苦和努力。
来访者自己内在付出努力以后慢慢达成的变化,并不是消除症状,而是他的状态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比如说从一种无力、无助的状态,慢慢地可以自己去寻找资源,然后增强自己的“力气”,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有了这种能力,即使再次陷入无助的状态,他也能够靠自己调整状态。但是如果通过药物让他那种很无力的感觉减少,虽然他一下子看起来好像又有力气了,实际上内在的力气并没有增长。这是有区别的。
那么到底要如何治疗抑郁症患者呢?我们说过,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的内在意愿。如果他的内在意愿很强,我们更倾向于找寻他患抑郁症的内在心理根源。如果他的内在意愿不强——他不愿意自己靠自己,希望借助外界的力量,这个时候就倾向于使用药物治疗。
到底要进行药物治疗还是进行心理治疗,决定权在来访者,不在咨询师。当然,有时候来访者可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既想通过药物治疗改善情绪,也想弄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但这是无法实现的。一个人一旦决定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情绪,即便他说“我依然愿意弄清楚我的原因”,虽然在意识层面上他是这么想的,但是从内在的动机和体验上,其实他已经放弃了真正为自己改变。
那么,服药的同时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可不可以呢?当然可以。但是这个时候的咨询,不是完全指向促进他去改变,这种情况下促进他改变的成分会很少,更多的意义可能只是支持。如果来访者不服药做咨询,那咨询师就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去促进他发生改变,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到他的情绪,让他再次放弃,从外在去寻找支撑。
综上所述,其实这两种方案都可以。选择哪一种,取决于来访者自我发展的意愿。进行心理治疗,取决于他是否想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成为一个真正为自己做主的人。这种意愿不能只是他意识层面的想法,必须是与内在一致的整体性意愿——反映在他的治疗动机上,就是他非常愿意为自己去争取、努力,在很多细节上都很愿意为自己承担责任、为自己负责。而不是动不动就说:我没办法了,你告诉我怎么办吧。如果他是这样的状态的话,就应该进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