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犯罪心理学“小白”的阴差阳错
听说我要写一本关于“犯罪心理画像师”的书,我的导师、师兄弟、师姐妹一时间在群里活跃了起来,大家热烈讨论的问题是,我能不能代表大家把“犯罪心理画像师”这个话题说明白。
我的师门是国内、国外顶级的犯罪学团队,其中有全国犯罪心理学专家,也有国际犯罪学会组织的领军人物。论专业程度,我比许多师兄差得远,甚至比一些思想新锐、当打之年的师弟也不如。
不肖子弟竟然要运用师门所学公开著书立说,如此不知天高地厚,一个不小心,没准就要让师门蒙羞。
想到这,我顿感压力山大。
经过大半个月的辗转犹豫,我终于把这个问题想通透,我决定只以自己的角度,来阐述这些年的个人经历,包括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经历、在司法案件中的实践经历,为读者进行犯罪心理画像师的通俗科普,揭开影视剧中那些“神奇侧写师”的面纱。
当然,对于案件中所涉及的人和事,我会使用一定曲笔掩护,以保护相关法律权利和侦查手段。
犯罪心理画像师,在诸多影视作品,特别是美剧韩剧中频繁出现,神乎其技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侧写,破获惊天大案。你是否和很多观众一样,想要知道如下问题:
既然是通过讲述自己的从业经历,进行的一次通俗科普,那也不必使用学术论著的方式。就把自己在犯罪心理画像领域的人生,作一个回忆札记吧。若是他日这本札记闹了笑话,那是我以个人经历,博读者一乐,也与师门专业地位无关。若是他日这本札记为读者所喜,请读者们(或者你们的孩子)——报考我们西南政法大学。
这事儿得单独提一行,给大家说。
谢谢。
这本札记记录的是,一个犯罪心理学“小白”,如何成长成为犯罪心理画像的“专业选手”。
我走进犯罪心理学的领域,纯属命运的偶然。我本是高考艺术考生,报考的是北京某传媒大学影视编导专业,后来服从志愿调剂,才在阴差阳错间,撞进了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的大门。
大学本科第一天报到后,我领到了属于自己的军训作训服和一条折叠小马扎板凳,为期不到两月的特殊军训开始了。报考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的年轻人基本都经过了身体素质的测试,我一介孱弱书生,在人群里显得异常另类。
军训动员会是在操场里进行的,我记不得是年级总班长还是体育生代表作了新生感言讲话,在讲话的末尾,他高举右手,高声告诉大家,此刻步入刑事侦查的大门,便决意为打击犯罪、维护正义奋斗终身吧!所有热血青年都在喊着奋斗终身吧!奋斗终身吧!
那一刻,年轻的声浪把我淹没,高大魁梧的同学像挺拔的松柏把我包围,我坐在自己的折叠小马扎板凳上,有些不知所措: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在正式接触到刑侦学科的课程之前,我对犯罪、侦查,甚至法律这样的词汇,是很陌生的。当时我脑子一下子空白掉了,原以为要拿笔的人生,莫非以后要拿枪?这跨度太大了。
人生充满偶然,而偶然之中又蕴含着必然。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无法保证成功,但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可以决定你过什么样的人生。
根据大学本科四年的必修课安排,我们学习了刑事案件侦查、物证技术、治安行政管理、法医学等等,对警察这一职业有了较为初始的认知。
当然,我也在选修的课程里接触到了“神秘的犯罪学”,课程开篇讲到一种古老的理论叫“天生犯罪人”,源自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人为什么会犯罪?犯罪人的心理没有规律或特征?如何抑制犯罪?这些内容让我心神往之。
可是大学本科的选修课程极其基础,无法满足我的好奇心,我暗自下决心,等以后毕业了,在工作中一定好好研究到案的犯罪嫌疑人。在这个时候,我已然改变了人生的选择,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训练,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改变了当年不知所措的小书生。如果不出意外,我应该和那些热血的同窗好友一道,在毕业后,走上一线刑警的岗位,去亲手打击犯罪,维护公平正义。
我前面说了,人生往往充满着偶然,我后来出了一场交通事故,在学校大门过马路的人行横道上被一辆新手驾驶的小车撞伤。
出现场的交警检查了我的学生证,面露遗憾,考刑警估计是没戏了。在经过了抢救之后,医生连呼幸运,不过是腿脚留下了难以恢复的伤残,只要还有明天,有什么不好?上帝给你关了一道门,总会给你开扇窗嘛。
刚刚做好选择题,这怎么还撕卷了?
所学皆废,未来该怎么办?
正当我处于灵魂黑夜时,我的老师们给我开了一扇窗,引导我进入了另外一个新的领域,对,没错,就是犯罪心理学。老师说,既然无法手撕犯罪,那你就搞犯罪心理画像吧。打主攻不行,当“僚机”给干刑侦的同学们提供辅攻,总可以吧?
人生像是一出曲折大戏,从年少时一心想要报考影视编导专业,从事文化艺术行业,到向往一线刑警的刺激生活,再到静默如深、甘于寂寞的犯罪人心理研究,皆是不小的跨度。
研究犯罪人的心理,时时都得接触阴暗和负面的信息,有时候让人喘不过气,感到压抑,可是当看到案件侦破,真相浮出水面,冤屈得以伸张,这种感受像是穿破层层厚重乌云,迎来灿烂而耀目之光,这种浩气当空的感觉让人心旌激荡,总能一次又一次唤起内心的使命感和青春热血。
这一路跟随导师学习犯罪心理学,成长为犯罪心理画像专业人士,沉浸该领域,一晃就是15年。在这些年里,多次与团队一道参与到离奇案件的侦破中,通过犯罪心理画像,为侦破案件提供了辅助作用。
截至我着手写稿,收到了师门发送过来的大量参考资料,这些尘封的文献书籍、案例和犯罪心理画像手记,足有数十万字之多,打开手机看到各种留言:“好好写啊,专业词汇别弄错!”“把画像师故事讲好,这个案例得用上。”“对,那个案例也别忘了……”
感觉有被整个“画像师群体”集体爱到。
回想当年的自己,坐在操场里,被同学们宣誓般的呼喊所激荡。这些青春热血的年轻人,毕业后走上了一线的岗位,直面刑事犯罪,他们兢兢业业,冲锋在前,有的负过伤,有的甚至牺牲殉职,那些青春面容,像是定格在了那个高喊要为打击犯罪、维护正义而奋斗终身的操场夜晚。
我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我会用自己的方式,与大家同在。
侦探学创始人奥地利学者格罗斯将“侦查”描述为正义之剑和道义之剑。犯罪心理画像师的责任,即是利用正义之剑打败邪恶,而利用道义之剑,照亮人心。
研究犯罪心理的终极意义在于——天下没有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