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为‘十三姨’的回归而努力
“好!好!好!”
汪主任捏着许大茂交付的《地道战》剧本。
就像是捏在几位老战友脸上一样的畅快。
看着面前一脸正气的青年。
这是自己手底下最能打硬仗的兵。
小伙子有本事,还不骄躁。
值得培养。
必须好好培养成才。
为祖国的宣传事业做贡献的同时,能够多帮自己怼那几个老伙计,就更舒坦了。
尤其是老韩。
玛德。
昨个儿喝大酒,还向着自己冷嘲热讽。
《地雷战》那是瞎猫碰到死耗子?
明明是自己慧眼识珠。
千里马常有,也得遇着自己这样的伯乐不是?
伯乐难求啊。
好在将遇良才。
自己这不就遇到许大茂了嘛!
汪主任越看许大茂,心里对他就越是欣赏。
见他隐晦的低头,张了张嘴。
“这两天熬夜挺辛苦吧?”
“还行,不辛苦。”
“少跟我在这儿嘴硬!给你批一天假,回去踏踏实实睡一觉。”
“主任,不用,我今晚早睡,明天晚起一会儿就成。”
“年轻确实好,但也不能过分消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得从这会儿就要爱惜。”
汪主任的长篇大论——养生篇,虽迟必到。
许大茂老实巴交的扮鹌鹑。
认真听讲的乖乖小鹌鹑。
娄晓娥哪怕是在求饶的时候,也没许大茂这么乖巧温顺。
都是娄半城那个资本家从小给惯出来的。
哼。
“听我的,回去抓紧歇着。”
汪主任的演讲让许大茂很是佩服。
在连他这个听众都忘记最初讲什么内容,说什么方向的时候,汪主任无论讲多久,讲多少。
最终都能兜兜转转再重新绕回来。
还能来个总结性言论。
这就很厉害。
不亏是当年带队冲锋和后勤政工一把抓的狠人。
汪主任扬了扬《地道战》的剧本:“这本子没什么好审的,要是连它都不过关,我就敢掀他们的桌子!”
“回头可能面临赶稿改稿,你现在如果不好好休息,到了那会儿就没工夫歇着了。”
“汪主任您放心,甭管什么时候改稿,多大的工作量,我保证不给您,不给咱单位丢脸。”
“你小子。”
汪主任用手里的剧本稿子点了点许大茂:“那我就等你顺利完成任务,去吧。”
“是!”
许大茂双腿一并,挺直腰板,扯着嗓子喊道。
出了办公室,转身轻巧的把屋门关上,还听到里面汪主任一边摇电话,一边笑骂许大茂东施效颦,军姿一点都不标准。
从单位出来。
许大茂掏出裤兜,把揣着的那堆票扒拉了几下。
票是许大茂问娄晓娥‘借’的。
布票居多。
因为许大茂只是问娄晓娥借布票。
借口是想要给妹妹做两身衣服。
现在人们穿衣服不是很讲究。
大部分家庭春秋和冬天只需要一件。
做的肥大一点。
春秋单穿,冬天里面穿线衣或者棉衣,春秋穿的外套就当外罩衣套上。
稍微讲究点的,就春秋和冬天各一身。
娄晓娥家里不差票据。
定量也远高于普通老百姓。
这点公资之间的‘默契’,许大茂还是心知肚明的。
没想到娄晓娥给他带的票不仅仅只是布票。
还有肉票、粮票和一张缝纫机票。
缝纫机票可是好东西。
但对于娄家而言。
或许是最没用的票据了。
不知道娄晓娥是故意拿的,还是抓票据的时候不小心掺杂进去的。
许大茂觉得大概率是后者。
因为她没有专门提及。
许大茂摆弄了一遍,心里对票有了数。
来到车棚骑上他崭新瓦亮的二八大杠,直奔东四。
十三姨被迫‘暂时休假’。
许大茂很不舍的。
借口给妹妹做衣服,拿到了布票,自然是抓紧让十三姨回归。
他的目的地是双顺成衣铺。
双顺成衣铺是京城成衣行业的首户。
量体裁衣、针活儿细密新颖。
是当下整个京城最不墨守成规的铺子。
懂得随着社会潮流主动改革衣服样式。
也能按照客户指定的要求,一丝不苟的裁制衣裳。
如果要弄两身十三姨的套装,套裙。
非双顺成衣铺莫属。
秦淮茹身体各个部位需要丈量的尺寸,许大茂都能如数家珍。
他要做的两身套装,为了防止描述不清楚,还特意让人拿来了信纸和铅笔。
提笔作画,将一些不好描述的具体细节给勾画了出来。
只是画的越是惟妙惟肖,负责接待许大茂的伙计看他的眼神就越是古怪。
古怪里还莫名夹杂着一丝钦佩和艳羡的意味儿。
这年头,为了夫妻情趣而大把花销布票的家庭,还真是不算多。
双顺成衣铺的这位伙计,对许大茂的态度,也从进门时的标准化客气,变成送他出门时微微躬身发自内心的尊敬。
东四除了双顺成衣铺这个地方,还是京城房管局办事大厅的所在地。
原隆福寺虽然在1956年就被取缔,可古旧书市虽然不复往昔的繁华,却也依旧孤傲的存在着。
还有隆福寺街的隆盛饭馆。
秋老虎当面,依旧是吃凉烂肉面的好时候。
许大茂从双顺成衣铺出来。
先是去房管局办事大厅打探了一下房市的情况和价格。
见着自己从无人问津到有了点被鄙夷成傻帽、傻缺的迹象。
赶紧扭头逃窜。
连办理卖房业务的同志都这般态度。
许大茂不用问,也能心里落下大谱。
美滋滋。
买房金屋藏娇的信念便更强、更坚定了。
别人趋之若鹜时,要小心被当成韭菜。
而无人问津的事情,许大茂倒是很有兴趣尝试一二。
穿越前能在31岁那年就成为自由职业者。
虽然身价从未超过八位数,可也在大七位数上徘徊十来年。
靠的就是身边朋友调侃的‘小打小闹’和‘炒冷饭’。
这方面许大茂经验相当丰富。
再加上超前的商业理念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笃定。
掐在最后这三年里买房,才是最清心、最能产生性价比的时刻。
八十年代要跟看似普通实则都有背景的人抢好房源。
花钱还多。
九十年代更不用说。
千禧年后呢?
那时候的许大茂都七老八十了。
如果那会儿财富还没到达自由养老的程度。
还要在房产堆里冒泡。
也是够丢人的。
从房管局大厅跑出来,许大茂就到了隆盛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