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易箦: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初阶)
故事篇
本书的开篇我们先讲一篇简单的小文章:《曾子易箦(zé)》。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临终前的一段小故事。曾参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他的学生和两个儿子在一旁服侍,手执灯烛的小仆人突然发现,垫在曾参身下的席子色泽光亮、图案精美,根据春秋时期的礼制,这不是曾参这样身份的人能够使用的。曾参听到,硬撑着病体,让儿子把这张席子换掉。儿子们顾及父亲病体没有同意,曾参批评道:“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意思是:“你们对我的爱不是君子的爱,是小人姑息放纵的爱呀。”儿子们只好搬动曾参的身体,为他更换了席子。曾参还没有在换好的席子上躺安稳,就去世了。
这个小故事出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礼记》,古人写这个故事的原意是强调要知礼守礼。古人的“礼”跟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曾子易箦”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呢?这一讲就来仔细分析这篇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什么是礼?
首先讲讲什么是“礼”。
“礼”这个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现在生活中与“礼”字关系最密切的大概有两样,一样是文明礼貌,另一样是礼物。这两样人人都喜欢,但是在曾参和他老师孔子的年代,却是“礼崩乐坏”。什么意思?难道那时的人都不讲礼貌,不送礼物吗?
当然不是。孔子、曾子心心念念的“礼”,包括的东西可比礼貌、礼物要多多了。孔子一心要恢复理想中的“周礼”,这个“周礼”是鲁国的先祖周公为西周制定的一套制度,它包括国家政治、宗教祭礼、家庭伦理、节日娱乐等方方面面。可以说,一个贵族士人从一生下来,就被包围在一张叫作礼的大网当中。我认为,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礼”就是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这种身份等级的差异,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只要大家都严格遵守本分,克制欲望,不要有非分之想,就能实现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
这套礼制对贵族有很强的约束力,竟然曾有人为了守礼被活活烧死!这是春秋时代的真实故事。鲁国有一位叫作伯姬的公主,她从鲁国嫁到宋国,在结婚当天就因为礼制跟新郎宋共公闹起了别扭。起因是宋共公没有亲自去鲁国迎亲,而是派了大臣当使者。按照周礼,结婚时,只有周天子才不用亲自迎亲,除此以外,诸侯大夫都得亲自去。可是宋共公大意了,没有亲自迎亲。伯姬嫁入宋国以后,坚决不肯跟宋共公住在一起。宋共公眼看事情闹大,连忙向伯姬的娘家——鲁国求援,鲁国国君只好派出使者来说和,这才平息了伯姬的怒火。
如果说这场婚姻风波里还带着一点儿年轻人使小性子的成分,那么晚年的伯姬,就是死也不肯打破规矩了。四十年后,宋国国都突然发生火灾,大火一直蔓延到伯姬住的宫殿。侍女们劝伯姬先逃命,可是伯姬却说:“大晚上的,身边没有保傅,女子不能轻易外出。”保和傅就是贵族女子身边的专职女官,保照顾日常生活,傅教导言行道德。可大半夜的,保、傅都不在身边。宫女赶紧去找,总算是把保给找到了,可怎么也寻不着傅。火越烧越大,伯姬却依然坚持说:“保傅没有全部在场,我不能在夜里离开自己的房间。”她最终葬身火海。
像伯姬这么严守礼制不惜生命的贵族,那时已经不多了,诸侯大夫之间做的多是以下克上、争权夺利的事,世上一片混乱。在这个乱世中,孔子却举起了“克己复礼”的大旗,今天这篇《曾子易箦》的主角曾参是他的弟子当中一个很特殊的人。
曾子其人
曾参易箦的举动,跟伯姬实在有一比。可曾参出身平民,又不是贵族,为什么那么轴呢?这得从曾参的性格谈起。孔子对曾参这个学生有这样的评价:“参也鲁。”就是说,曾参这个人有点儿迟钝。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曾经为一件事专门批评了曾参一顿。
有一次,曾参帮着家里去田里锄草,不小心把田里种的瓜秧锄断了。曾参父亲的脾气有点儿急,看着儿子干农活笨手笨脚,气不打一处来,就抄起一根大棍子,劈头盖脸地打曾参。父亲下手有点儿狠,曾参竟然被打晕,倒在田地里。等到他醒过来,第一件事不是看脑袋有没有被打出血,而是赶紧去给父亲请安:“父亲大人刚才没有气坏身子吧?”别人都觉得曾参真是大孝子,可老师孔子却将他叫过来批评了一顿:“你怎么不明白小棍承受、大棍逃跑的道理呢?父亲用小棍打你,你受着没关系,可是用大棍打你,万一出了人命,你父亲也要吃官司的!”
从这件小事就知道,孔子评价曾参“迟钝”是一点儿没说错。但是迟钝并不就是笨,迟钝的人实在,没有花花肠子。曾参虽然做儿子有点迟钝,做父亲却是一个好榜样。
有一回,曾参的妻子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她只好随口说:“乖,你先在家里待着,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那时候,平民百姓只有祭祀日等重要的节日才有肉吃,孩子一听有肉吃,马上停止了哭闹。回家以后,妻子把哄小孩的话跟曾参一说,实诚的曾参立马磨刀准备去杀猪。妻子拦着说:“我那是哄小孩子呢。”曾参却说:“小孩可不能随便哄骗。小孩不懂事,都是学习父母的言行。父母随便哄他,就是在教他骗人。当他知道父母是在骗他,以后他就再也不会信任父母了。”虽然家里穷,但曾参为了兑现承诺、以身作则,还是把家里的猪给杀了。
这些关于曾参的故事,分别来自不同的古书,但是从中都看得出来,曾参始终是一个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曾参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修身
现在既知道了古代贵族的“礼”,也知晓了曾参的为人,那这些事对于今天的我们又有哪些意义呢?我们现在可不能学伯姬情愿活活被烧死也不逃命啊!时代在变化,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也在与时俱进。
传说儒家“四书”中的《大学》,也是曾参所写。《大学》意为“伟大的学问”,一个普通人怎么才能一步步走向学问的最高境界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坚持到底,凡人也有成为圣人的机会。这听起来就很像是曾参这样认真的人的做事风格。
当然,现在不是要求你一定要成为一个圣人。《曾子易箦》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学习的是曾子追求人生价值一丝不苟的态度。如果你能够坚持自己心中的正义,就像曾子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依然不姑息苟且,你的人生或许就会升华。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说过相似的话:“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它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它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它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它们会成为命运。”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一丝不苟地贯彻下去,你未来的命运就会因此发生改变。
一些古人之所以能成为榜样,是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事迹总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励我们。克己复礼的时代过去了,但曾参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依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曾子易箦》背后的小故事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走进这篇小古文,去感受曾参坚持换席子的场景。为什么家里的小仆人能看出曾子躺的席子不符合礼制?病重的曾参坚持要求换席子,他的儿子们都有哪些反应呢?我下一讲细细地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