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隆武归心
第三十六章隆武归心
朱以海召见唐王,说道:“王叔,郑总兵徘徊海上,此事你知道吗?”
唐王心中一震,说道:“臣知道。”
“你帮朕联系一下他吧。朕要见他。”
唐王有些紧张。他与郑鸿逵有过拥立的默契。只是唐王最后滞留杭州,这一件事情才算作罢。
而今朱以海忽然提起来这一件事情。
唐王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有些话想说。却说不出口来。
朱以海说道:“王叔,想说,你与郑家没有关系,还是你与郑家有关系?”
唐王叹息一声,说道:“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想来有些事情,陛下已经知道了。不知道陛下准备如何处置我。向来是凤阳高墙,不,是新设一处宗狱吗?”
拥立之事,从来是谋反大罪。
他本来以为这一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却不想朱以海站稳脚跟就提起来了。
反正,他见识过朱以海的气度与手段。
知道事已如此,说什么也没用了。
还不如老实交代。
争取一个宽大。
朱以海却扯开话题说道:“皇叔可能不知道一件事情,我去方国安军营,就交代给高先生,一旦我出了事情。由皇叔继承大位。”
“最近是不是觉得,高先生有些针对你。”
唐王一愣,他感觉到了高弘图对他态度上的变化。
万不想是这个原因。
高弘图很明白。他的位置上,决计不可能有半点犹疑。朱以海当日是真心也好,是假意也罢,只要他说出口了。那么唐王就是他的敌人。
必须打击。
不是为了打击唐王,而是证明自己的政治态度。
还好高弘图是正人君子。很多下作的手段用不出来。再加上杭州百废待兴,有忙不完的事情。
才让唐王只是感觉到难受。
处处不顺而已。
“天下分崩如此,宗禁早就该撤了。天下之主有能者居之,朕自信在王叔之上,王叔以为然否?”
唐王叹息一声,说道:“陛下英明神武,臣不如也。”
“既然如此,就好好做事去。我登基之前的事情,就当没有发生过。今后,还请王叔与朕,勠力同心,共兴社稷。国家到了如此地步,也应该吸取教训。即便鞑子有些地方,该学习也要学习,鞑子能有宗室参政,我大明宗室岂无人才。今后内阁之中,未必不能有一二宗室,拱卫社稷。”
此刻朱以海的权势,要比后世唐王权力最大的时候都大。
唐王当隆武帝的时候,他手中也有一支敢战的万余精锐。
否则,唐王何至于被鞑子几十的骑兵给杀了。
朱以海已着先鞭,鞑子都有信心战而胜之,还怕唐王搞事。
而且他更相信唐王内心中,家国天下,还在自己的权位之上。除非,朱以海战死,否则唐王决计不回做有误天下大局的事情。
但这个政策,并非仅仅给唐王的。
实在弘光失陷于清廷之后,宗禁已经难以维系了。
如果说违反宗禁,朱以海就是第一个。更不要说他人了。
再者国破家亡之余,大明宗室中,有潞王这样没有骨气,但也有很多坚持反清,直到以身殉国的。不仅仅是身居高位的,隆武,永历。也有仅仅是寻常宗室。
当今局势,当联合所有能联合的势力。
文臣武将中,割据一方的还少?多一个藩王不多,少一个藩王不少。
因区区宗禁之事,压制这股力量,那就是亲者痛,仇者快。
用唐王,就是告诉天下宗室。从此之后,大明宗室官职升迁,再无限制,甚至能够一路坐到大学士。要他们放手去打鞑子。不要担心朝廷会猜忌。
唐王心中又苦涩,又兴奋。
苦涩是,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永远的离开了他。
兴奋的是,他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须知,唐王从小就是一个不安分的。崇祯年间,见天下纷乱,他起兵勤王,被崇祯降罪关在凤阳。
唐王心中有一股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
大位如何?在他心里的分量并不重。
身为皇族,要说没有皇帝梦,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唐王从小就知道,身为疏支,几乎不可能接触到皇位。心思本就不重,潞王要投降,这个机会在他面前晃了几下,如一场梦,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能做事,能建功立业。发挥自己一身才华。这才是唐王内心深处的渴望。
唐王说道:“陛下恩重,臣没死难报。请陛下放心,臣一定帮陛下拿下郑家。”
唐王与郑鸿逵是有旧交的。
唐王此刻出卖郑家,不遗余力。
一方面洗清楚自己的嫌疑,另外一方面,就是在朱以海面前立功。好在朝廷中能真有一个位置。
在唐王的联络之下,朱以海很快见到了郑鸿逵。
郑鸿逵一来就请罪道:“臣救驾来迟,还请陛下恕罪。”
“区区旧事,提他做甚。”朱以海说道:“不过,现在有一件事情,需要你来做。你是镇江总兵,朕要重回江上。”
“回江上?”郑鸿逵说道:“陛下的意思是?回长江?”
“对。朕登基,岂能不祭孝陵。”朱以海说道:“郑卿可愿意追随?”
朱以海目光如炬,直入郑鸿逵的心中。
朱以海对郑鸿逵这个人是很拿捏的。
郑鸿逵,原名郑芝凤。郑芝龙的弟弟。郑家的二号人物,带着郑家的人参与了一系列战役,前不久,还镇守镇江,阻挡多铎渡江。
他与郑芝龙不同。
郑芝龙一辈子亦兵亦匪,对大明朝没有什么感情。
而郑鸿逵虽然有郑家做背景,但也是武举出身。正儿八经,读过书。在北方,南京,很多地方任职。与在南京国子监读过书的郑成功一样。都是郑家内部坚定的抗清派。
历史上,郑芝龙投降满清,是郑鸿逵帮助郑成功接管了郑芝龙的势力,继续抗清。
当然了,历史上郑鸿逵作为拥立唐王的头号功臣,可没有少折腾朱以海这边。但是在与抗清的大节上,却是立得住,站得稳。
朱以海用人,用其大。只要能抗清,都是好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