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新火器
第二天一早,朱雄英带着朱元璋一行人来到试验田锦衣卫驻地,锦衣卫在这隔了一个靶场。
没有什么武器能如火器那般,可以让一个普通人快速形成战力,让一支军队快速形成战力。
唯一的问题是火器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改良其工艺,这份工艺朱雄英恰恰知道。
纸壳弹、颗粒弹药、燧发等等都是工艺问题,只要知道理论,做起来很简单,大明社会的科技水平可以解决。
当然若只是照猫画虎就太浪费灵气这个最强助力了,朱雄英利用修炼知识中的阵法进一步改良燧发火铳,使其一步到位,进化为后膛枪。
将较为坚韧的纸张浸泡在硝酸钾溶液中,制作而成的纸壳容易燃烧,残留物较少。
黑火药提纯(大明本身提纯工艺很不错)混合后,湿润成泥状,用带有小孔的板子按压,令黑火药通过小孔挤压成颗粒,再烘干使用。
至于燧发装置,朱雄英直接用了一个烈火阵取代。画好阵后只要放置灵石,就能点燃明火,不怕风不惧水的明火,正好用来引燃纸壳弹。
朱雄英让工匠制造了一个扳机,扳机连接在灵石上,扣动扳机可以推动灵石顶在烈火阵上,便能引发明火,明火点燃纸壳弹开火。
因为只是推动灵石,不需要太大的力量、太好的材质,扳机结构很简单,只要一根弹簧就行。
这个引发明火的装置等于底火,且能够随意调整位置,有了制造后膛枪的机会。
工匠将扳机、烈火阵、灵石包裹在圆柱形铁壳内,有效防止进灰、进水,烈火阵刻画在一根铁棒上,一头阵法,一头抵在枪膛口,铁棒钻了几个小孔传火,枪膛口那端镶嵌一块铜块,铁壳上还焊接了枪栓。
使用时,士兵拉动枪栓,打开枪膛,放入纸壳弹,推动枪栓关闭枪膛。此时那根铁棒推动纸壳弹就位,自身完成闭锁。
士兵扣动扳机,灵石就位,烈火阵发火,火焰从传火孔到达枪膛,引燃纸壳弹。纸壳弹中的黑火药爆炸,铁棒那头的铜块因高温膨胀,完成枪膛的闭塞。
当然这个简易的构造不可能完全阻止漏气,哪怕这个铜块的构造是仿造了定装铜壳弹的闭气原理。
所以那个铁壳长出一段,完全遮蔽枪膛,不但增加防水性,也减少漏气,还能将漏气引导向前,避免漏气向后喷,灼伤开枪的士兵。
“砰!砰!砰!”
这款火铳在大明初期就是划时代的发明,将原本一次性的火器变成可以每分钟击发10-20发。
这把步枪拥有枪托,可以让士兵抵在肩胛射击,能瞄得更准。
“好!好!好!”观看锦衣卫士兵演示,还亲自操作一番,朱元璋连连叫好。
“皇爷爷,好的还不止这些。”
说着朱雄英拿出一柄刺刀,将其套在枪口,原本的烧火棍变成了一杆枪,比人高的枪。
考虑到此时战争双方都有铠甲,普通的刀形刺刀不说能否破开铠甲,至少因为要与铁甲片硬碰硬,耐久度肯定很差,所以朱雄英选择了专门捅刺的三棱刺。
三棱刺制造工艺更简单,材质要求更低,三棱作为加强筋更耐用,最适合当下的战争环境。
在场的人基本都是老兵,经历过战场厮杀,不用介绍就知道刺刀的作用。
朱元璋做了几个刺杀的动作,威风不减当年:“看来要训练新军了。”
“皇爷爷英明,有了这款新式火器,以后战场上就不需要拿其他武器的步兵了。”
“还不行,遇到骑兵还是有危险。”朱元璋一眼就看出隐患。
“皇爷爷莫急,孙儿这还有秘密武器。”
说着一旁的工匠推出两件武器——一门炮和一挺机枪。
炮很简单,大名鼎鼎的拿破仑炮。纺锤形炮体,喇叭口,青铜铸造,装载在两轮跑车上,还有驻炮犁,能抵消大部分后坐力,加快火炮射速。
朱雄英还准备了各种炮弹:霰弹、实心弹和榴弹,并将发射药改成栗色火药。
栗色火药是将黑火药中的普通木炭替换成燃烧不充分的木炭,如此火药燃烧速度减慢,不易炸膛。
霰弹装在一个锡罐内,开炮后受到膛压,锡罐到炮口后会破裂,让霰弹射程更远,同时约束霰弹发散范围。
榴弹是将一个内部空心的铁球,内里装填大量黑火药,再用引信塞紧。引信很简单,就是一段木棍,中间掏空放入延时传火药。火炮开火后,发射药会点燃传火药,等弹丸飞到敌人队伍中正好爆炸。
三种弹药都与发射药包绑在一起,方便运输也加快装填速度。
光靠火炮和火枪还是无法百分百击败骑兵,加上机枪就万无一失了。
朱雄英让工匠仿造加特林机枪制造了这款机枪,其他构造与新式步枪基本相同,可以说由六杆步枪连接而成,后方增加了连续开火的机构。
枪体上方是弹匣,依靠重力使纸壳弹掉落在枪膛内。机枪依靠转动和机械装置完成开膛、闭膛与开火。
大部分结构与加特林相同,唯独不再需要机枪手转动开火柄,而是增加了一个机关阵。
这个机关阵由修仙机关兽知识提供,布阵后装载灵石,就可以驱动阵盘转动,原本作为机关兽的动力来源,现在用在简易的机枪上更得心应手。
有了这个灵石转动装置,机枪就可以匀速转动。
机枪手只要按压开枪扳机就行,能专心瞄准射击,而且不会因为战斗激烈,紧张到过度快速、用力转动,进而引发卡壳,乃至炸膛(早期加特林固有缺点)。
“好!威武!”
“好!精妙绝伦!”
改良后的火炮射程、射速都大幅提升,看得朱元璋等人嘴角都快流口水了。
尤其是机枪,有过战场经历的人都知道它对战争的作用,一旦大规模使用,必将改变战争。
“这些火器有名字吗?”
“暂时叫大明洪武十六年式步枪、火炮和机关枪,请皇爷爷赐名。”
“好!就叫洪武步枪、洪武大炮和洪武机关枪!”
“谢皇爷爷赏名。”
“乖孙,这新式火器产量如何?一月能产多少杆?”
“孙儿计算过,若不经过改良,兵仗局每年产步枪两三万余,火炮每年上万门(青铜铸造工艺成熟,制造速度很快),但火炮使用青铜,耗费极大,机关枪每月数挺。”
朱标点头道:“产量还算正常。”
朱元璋问道:“可以改良?”
“确能改良,待孙儿改良后,每月可产十万杆,每日十万也不是不可能。”
“果真?”
“孙儿从不在正事上说谎。”
“好好好,此事就由你负责。”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