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她的脚步,追不上流水线
流水线的节奏永远都是急促的,仿佛一刻不停,机器运转的声音如同永不休止的催促,每一秒都在向人们宣告着“快一点,再快一点”。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跟上这种节奏,尤其是小玲,一个稚嫩的16岁女孩。
三天前,小玲入职了。她站在厂房的角落,瘦小的身影夹在一群人中间显得格外惹眼,怯生生的表情让她看起来格格不入。主管特地嘱咐我说:“新员工培训不合格的也上产线吧,反正现在缺人,只要能干活就行。”小玲是带着一张不合格的试卷来的——26个字母都不太会写,这样的试卷在笔试考核里显然是不及格的。但厂里缺人,生产线上总有无数双手在等待着忙碌的双手加入,于是我把她安排到了产线,给了她一个简单的工作岗位。
可谁也没想到,安排她上产线的第一天,问题就出现了。
第二天,领班来找我,表情透着一丝为难。他说,小玲在产线上工作了四个小时,却只完成了20片产品,而同样的岗位上,别人一个小时可以完成60片。更令人头疼的是,她做的20片中竟然有5片是不良品。这种表现,不是一般的新手水平,甚至可以说是“拖后腿”。
流水线的节奏不会因某个人而减缓,产量、效率、质量,每一个指标都是冷冰冰的数字。而小玲,显然被这一连串的数字所淹没了。
我想起初见她时,她带着一脸惶恐,站在厂房门口,看起来无所适从的模样。她或许并不知道,流水线上的节奏是多么冷酷无情,不容半点迟疑和失误。她大概以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稳稳地站在这里,而不知在流水线的考核标准中,“手脚麻利”并非一句简单的安慰,而是决定她去留的硬性标准。
小玲只是个16岁的孩子,她的世界里本该有校园,有课本和同学们的笑声,或许她的桌上该有着待完成的作业,而不是一张冷冰冰的流水线工作牌。可现实却让她提前进入了这片生产的洪流中,她还来不及适应,便被推向了考核的边缘。
或许小玲并不理解这些效率、产量、合格率的含义,对她来说,这只是枯燥的重复而已。她用自己的节奏试图跟上,哪怕有些吃力,却也不愿放弃。然而,流水线并不会迁就任何一个人,尤其是像她这样的“慢步者”。在厂里,她这样的状态不仅不能被允许,甚至是一种负担。
流水线的工作是机械而冷峻的,几乎没有个人发挥的余地,每一个动作都被标准化,每一秒钟都被量化。而小玲的步伐,却是犹豫的、缓慢的,她似乎还未完全适应这种工作的严苛,也许她还在为自己所犯的小错误而羞愧,但在流水线上,时间没有人情的温度,只有残酷的效率。
在与领班讨论后,我们不得不通知小玲办理离职。这一纸通知,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只是一张薄薄的纸,而对她来说,却是对初入社会的一种打击。她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只是无法跟上节奏。可这种“无法”,在流水线的世界里,已经是足够大的错误。
离开的时候,小玲几乎是静悄悄的,低着头,没有任何抱怨或愤懑。她走出车间的那一刻,我忽然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失落感。这个孩子,可能还不明白流水线的残酷规则,但她似乎已经在心底默默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这个16岁的女孩,或许在未来还会走上其他的道路,找到属于她的世界。流水线的生活不属于她,也并不适合她,或许她需要的是更宽容的环境,去慢慢摸索、学习,去找到适合自己节奏的道路。我们常常说“打工人”,仿佛打工是一个必经之路,殊不知每个人的步伐都有其独特的节奏,流水线的工作只是其中一种,而并非适合所有人。
流水线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离开而停下,也不会因为小玲的离去而感到一丝波动。但我仍旧记得她那张稚嫩而倔强的脸,记得她努力想要跟上却力不从心的样子。或许,流水线终究是一条残酷的河流,许多像小玲这样年纪的孩子被推入其中,感受到冰冷的现实。然而,她们也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岸,找到与自身节奏相符的世界。
小玲的离开让我意识到,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动作,更是人与人的交织。她用她的方式告诉我,有些孩子并不是不能努力,只是他们尚未找到与他们脚步相合的道路。
流水线的速度永远不会停,但每一个小玲都值得找到属于她自己的步伐,或快或慢,找到一个能接纳她的地方,继续追寻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