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好评度百分百
张衡心怀忐忑前来,带着满满的笑意领命而去。
当日,尚书省便颁布诏令,于各地宣发新皇旨意。
一时之间,不止关中地区,除了西都大兴、东都洛阳等地,山东以及江南各地豪绅,很快收到了朝廷快马加鞭,于各地张贴的圣旨告示。
紧接着,不仅天下豪绅沸腾起来了,就连被迫征调服役的民夫们,也激动得争相庆祝,痛哭流涕。
“我等抱着必死之心前来,本以为横死在这河间,没想到还有回家的一天。”
“当初新皇登基,大赦天下,也没有赦免我们的徭役。我本以为陛下忘了我们,没想到陛下心中还是挂念我等的……”
一些念到了姓名,得以轮替回家的民夫们,明明身为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如今却哭成了一团。
没经历过生死,如何知道他们现在侥幸得生的感动……
于是乎,民夫们也很快发现了,原先那些对他们呼呼喝喝、凶神恶煞的监督们,一下子良善了不少。
一直催促的工期也放缓了,那条不知道打过多少人,染满了血迹的长鞭,也忽然从他们的手中消失了。
陛下有令,要善待民夫。
新皇刚刚登基,谁也摸不准这位新皇帝的心思,大家都不敢乱来。
此前,有一名监督,不以为意,照着往常的态度待人,那条长鞭,狠狠挞下。
结果正巧碰上了前来传召视察的钦差,一下子就被拿住了。
那名嚣张的监督,当场便被杖责了五十,解除了职务,带着一身伤,让家人给抬回去了,再也没露过面。
从此以后,民夫们雀跃起来了,监督们也不敢撒野了,乖乖认怂。
“这位新皇帝也真是奇怪,这些民夫都是贱民,至于这么优待他们么……”
这些人嘴里嘟哝个不停,满心不解。
尽管内心极为不认可,但他们也不敢表现出来了。
民夫们排队领钱,领到抚恤工钱的,心潮澎湃的跟随着大部队,平安到家。
虽然龙船并未正式开始售出,但民夫们受苦已久,积怨已深,杨昭有意解决这一切,便打算先用国库存银垫上,等卖出的龙船货资到手,再收回国库所用。
一些还没轮替离开,继续干活的民夫,虽然羡慕可以回家的同伴,但也不再怨天尤人,叫苦连天了。
毕竟,工钱都拿到手了,新皇仁慈,回家的日子已经定好了,总能等到那一天。
短短的时间之内,东都洛阳、运河两岸等地修建工程的民夫心中,新皇杨昭,已经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圣君,好评度百分百。
那些引颈期盼,担心家中男儿生死未卜的百姓们,收到消息,又看到平安归家的家人,对杨昭亦是感激在心。
天底下,头一次看到给服役民夫工钱的皇帝。
他们陛下,当真是圣人皇帝,不愧是圣人可汗的孙子。
……
自从下达了那些诏令,杨昭不时遣人出宫,探听民情。
得知百姓们口口相传,对于自己的赞美之言溢于言表,杨昭一张白白胖胖的脸满是笑意。
“父皇,儿臣不是故意忤逆您的不孝子,而是您的做法,有些尽管目光如炬,却操之过急,未免不近人情,经儿子稍加改良,您的名号在史册之中,必定大有改善。”
杨昭心知,他的父皇,确有真才实干。
却偏偏喜好奢靡,且做派冷厉无情,视人命于无物。
拉拢江南士绅,打压关陇勋官,削去关中贵族权力,提高皇权,降低尚书省权重,加强内史和门下两省,使得三省地位相等,互相制约……
迁都洛阳,坐镇中央,牢控山东,连接江南。
取消门阀,改良官制,考核人才等等,都是毋庸置疑的良策。
奈何,瑜不掩瑕,难以补上那天下悠悠众口怨言,加之一意孤行,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失败,死伤者无数,以致山河破碎,二世而亡。
“父皇,您那些优良的决策,儿臣一定会秉持您的遗志,努力完成,但儿臣会徐徐运作,体恤民情,相信,百姓也会感念到儿臣的好,不会轻易言反。”
距离当初颁下诏令,又过了半个多月。
杨昭已从西都大兴城,携带家眷,来到了东都洛阳的显仁宫居住。
想要摆脱关陇勋贵的威胁,从大兴城撤离,势在必得。
他明白父皇当初想要迁都洛阳的想法,除了更好的控制各地,便想要打压勋贵,离开他们的制衡。
但是,一时之间,若是一下子将都城迁徙,势必会引来关陇勋贵的大力反对,很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杨昭也只能秉持《隋书》中,父皇的决定,实行两都制,东西都同时运行。
不过,他日后的起居饮食,会愈发的待在东都洛阳。
至于西都大兴城,则一次比一次减少回去的时间,逐渐与关陇勋贵疏离,脱离他们的掌控。
这日,杨昭在处理政务之时,收到消息,太史令入宫觐见。
“传他进来。”杨昭抬手。
太史令进殿来,执手行礼。
“陛下,天象有变,随国的分野将有大丧。”
闻言,杨昭微微一愣,顿时忆起了《隋书》中的记述。
随国公,是高祖杨坚之父,也就是自己的祖爷爷杨忠的封号,大隋的国号也因此而来。
《隋书》中所述,父皇当初收到这个消息,耍了个心眼,将重臣杨素从越公,改成与随国同属一个分野的楚公,希望让杨素替他应了这个天象。
也不知是真有其事,还是命运使然,杨素果然患病,察觉皇帝希望自己病故的心思,忧愤而死。
想到这些,杨昭眉心一蹙,有些无奈。
儿臣不孝,父皇所举,确实不是人事。
杨素纵有万般不是,但他功绩累累,还有从龙之功,父皇登基之初,五叔汉王杨谅起兵自山东谋反,也是由于杨素能力卓著,运筹帷幄,迅速便将叛乱平定,剿除祸患。
结果,到头来,却落得个万般猜忌,竭力排挤身故的下场……
“果然,该来的还是来了,《隋书》果真没有骗朕……”
杨昭更是确定了这二十四史的真实性,不加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