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4章 青棘术
这一日,余怀安照例在藏书阁翻阅典籍。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斜斜洒落,在青石地板上勾勒出斑驳的光影。细小的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浮动,为静谧的藏书阁平添几分生气。
他的手指在书架间逡巡,忽然在一本青皮典籍前停住。那书脊上以金漆题着“青棘术”三个古朴篆字,漆色已有些剥落,书角更是磨得起了毛边,显然经常被人取阅。余怀安小心翼翼地将其取下,指腹抚过封面时,能感受到皮革特有的纹理。他轻轻吹去封面上积落的薄灰,一股淡淡的墨香与陈旧纸张的气息顿时钻入鼻尖。
翻开泛黄的扉页,只见上面以工整的楷书写着:“木系攻伐之术,凝灵成刺,破甲穿石。”落款处盖着藏书阁的朱红大印,旁边赫然标注着价格——三枚灵石。
余怀安不禁眉头微蹙。这个价格着实不菲,要知道最基础的《火球术》典籍仅需一枚灵石便可购得。他将书捧在掌心细细掂量,发现这《青棘术》比寻常法术典籍要厚重许多。
轻轻翻开内页,里面的内容果然精妙非常。开篇便是一幅精细的经络运行图,以朱砂标注了十二处关键窍穴,旁边还有蝇头小楷的注解。往后翻去,每一页都详细记载着不同的运功要诀:
“初阶·突木刺:练气初期可习,取甲木灵气,自丹田气海起,过太渊穴、经鱼际穴,聚于指尖三寸。凝气成刺,破空而出,远及百米,破甲穿石。修习时需观想青竹破土之势,灵力当如春笋吐尖,锐而不折。”
“中阶·缠心棘:练气中期可习,以灵力化荆棘之形,缠敌缚足,尖刺入肉。需观想荆棘生长之势,灵力如藤蔓绞缠,刚中带柔...”
“高阶·千棘雨:练气中后期可习。能凝百千木刺悬空,如骤雨倾泻...”
余怀安的手指轻轻抚过书页上那些栩栩如生的插图。这些图画以细腻的工笔勾勒,不仅将每一式法术的起手式描绘得纤毫毕现,更用淡青色的灵墨标注出灵力在经脉中的流转轨迹。其中一幅“突木刺”的示意图尤其精妙,竟是以特殊手法将灵力封印在纸面上,只需注入一丝真气,就能在眼前重现完整的运功过程。
他回想着储物袋里静静躺着的七枚灵石,——其中一枚是去年宗门发放的俸禄,剩下的六枚,则是青岚县那场生死搏杀后,搜刮加敲诈换来的报酬。
“就要这个了。”余怀安决定将其买下。他捧着功法来到执事台前,青石台面冰凉沁人。三枚灵石落在石面上,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执事弟子抬起眼皮,目光在那本《青棘术》上停留了片刻。他取出一支狼毫笔,在泛黄的账册上工整记下:“丁卯年六月初七,外门弟子余怀安,购《青棘术》一册,付三灵石。”笔锋在“棘”字最后一勾时微微一顿,墨迹稍显深重。
余怀安捧着《青棘术》快步来到院后的试炼场,午后的阳光将稻草靶子照得泛黄。他深吸一口气,按照功法要诀运转灵力。掌心处,一团青翠欲滴的灵光缓缓凝聚,比寻常《青木诀》催生的灵光要浓郁数倍——这显然是扶桑蓁带来的加持。
当青光凝聚到极致时,他指诀突变,低喝一声:“凝!”
只见那团青光剧烈收缩,竟在转瞬间化作一根足有四寸长的尖锐木刺,比功法记载的标准形态还要长出一截。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根木刺通体呈现出罕见的深褐,表面布满细密的天然纹路,尖端闪烁着令人心悸的寒芒,比书中描述的初阶“突木刺”明显粗壮了许多。
余怀安自己都愣住了,他反复对照功法上的图示,确认标准的“突木刺”确实应该只有三寸长短,且色泽应为纯褐。这根异变的木刺,显然是自己的扶桑蓁性本在发挥作用。他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这根超规格的木刺,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澎湃木灵之力,要比功法里描述的强横。
他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的掌心,隐约感觉到扶桑蓁带来的变化,恐怕远不止于此。这本《青棘术》在自己手中,或许能发挥出远超功法原本记载的威力。
“去!”
余怀安一声轻喝,那根异变的深褐木刺应声激射。然而与之前标准的三寸木刺不同,这根足有四寸长、粗如麦秆的木刺明显更难控制。只见它在空中划出一道扭曲的轨迹,刚飞出不到一丈就偏离方向,斜斜扎进靶子旁松软的泥土里,深褐色的刺身颤动几下后便消散成点点灵光。
“果然没那么容易...”余怀安抹了把额头的细汗,却不见丝毫气馁。他重新翻开《青棘术》,对照着功法图示,仔细调整着灵力的输出强度。
一次,两次,三次...
随着不断尝试,他渐渐找到了诀窍。这异变木刺需要更精细的神识引导,灵力输出也要比功法记载的更加绵长。当夕阳将试炼场的草靶拉出长长的影子时,余怀安已经能稳定地控制木刺的飞行轨迹了。
两个时辰过去,他的道袍早已被汗水浸透,丹田内的灵力也所剩无几。但成果是显著的——现在他凝聚出的深褐木刺已经能精准命中十米外的靶子。虽然还无法穿透厚重的铁甲,但若是遇上寻常野兽,这一刺足以在其身上开个血窟窿。更令他惊喜的是,这些异变木刺似乎带着某种特殊的侵蚀之力,凡是被刺中的草靶,伤口周围都会出现明显的枯萎迹象。
余怀安收起功法,望着最后一个被扎得千疮百孔的草靶,嘴角微微上扬。这扶桑蓁带来的变化,或许比他想象的还要有趣得多。
夕阳西下,余怀安收起功法,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回走。路过灵田时,他摸了摸怀中的功法,嘴角微微上扬——等到秋收外出历练时,这门新学的法术或许就能派上用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