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的概念逻辑与分析框架
一、“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概念框架的基础和最底层的逻辑出发点。它既是组成概念框架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又与其他要素存在逻辑关系,能够据此推导出其他的相关要素。确定“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可以从逻辑和历史两个角度挖掘要素间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针对近三十几年经济发展中的积弊沉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选择,这是“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概念框架的逻辑出发点。另外,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关于人民需求、资源约束、生态承载力三大矛盾是概念框架的历史出发点,这三大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和污染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提高,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关注度也不断上升,从40年前追求“温饱”到如今更注重“环保”。而经济的发展和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索取,导致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如今的生态质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
第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粗放式增长模式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追求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和资源稀缺性的假设之上,在发展经济时要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进步为前提。而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则是依靠大量的要素投入和扩张来驱动的增长模式,导致资源消耗高、成本高、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和经济效益较低。显然,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中国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与主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也会给地球生态资源造成巨大的负担。
第三,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攫取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社会经济活动规模、工业生产方式影响着资源环境承载力。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制度及管理体制等都会影响到社会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方式、规模和速度,从而会影响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粗放式发展模式下的快速增长,是以低成本的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为代价的。近几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污染问题的凸显是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攫取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
绿色发展的目标缘于以上三大矛盾,人民需求、资源约束、生态承载力是绿色发展的本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绿色发展的契机,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驱动力。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资源再配置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途径和抓手。
二、“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概念框架的构建
“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的概念框架,是涵盖在理论系统内的各个基本要素的有机集合体。这些具有抽象性、完整性特点的要素,既独立又统一,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在整体框架下有序组织,形成逻辑统一的分析工具。按照逻辑起点的研究思路,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目标和现状,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概念框架可概括为“目标-驱动力-途径”的逻辑线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目标是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实现绿色发展的驱动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途径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通过资源的再配置。我们用以下的概念逻辑和分析框架(见图2.1)来对“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的相关要素和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描述。如图2.1所示,在“目标-驱动力-途径”的逻辑架构下,从目标导向出发,可以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逻辑线来解读“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概念框架。前一个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底层原因分析逻辑,解释为什么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第二个是绿色发展目标实现的途径逻辑,解释如何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通过资源再配置实现绿色发展。
图2.1 “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概念逻辑与分析框架
根据绿色发展的定义,绿色发展的目标可以用效率、和谐、可持续三个关键词概括,反过来,粗放式增长模式下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根源是低效率、冲突和不可持续。具体而言,要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环境效率,识别出传统模式下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并以此作为改革的抓手,实现环境效率的提升;二是降低污染的排放,包括碳排放和其他工业污染排放,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人类工业活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关键最主要原因,因此通过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和提升工业生产环境效率,对于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面临宏观经济减速、通缩风险上升,尤其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导致企业利润萎缩、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等一系列严峻形势(黄群慧,2016)、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阐释,理论界主要从供需和结构主义两个视角进行解释:第一个视角是基于供需矛盾及供需之间对应关系进行解释(吴敬琏,2016);第二个视角是侧重对“结构”进行解析和阐释的结构主义框架(李佐军,2015)。概括地说,就是以结构的调整和体制机制的改革为手段,在要素供给、产品供给和制度供给三个层面实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周密、朱俊丰、郭佳宏,2018)。
资源再配置是指在经济非均衡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的力量或者政府政策实现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重新分配。由于要素市场不完善,经济中既存在企业间或部门间发展的非均衡,也存在地区间发展的非均衡,要素的边际产出和有效使用率程度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经济资源在跨企业、跨部门、跨地区之间配置效率的改进对生产率和人均收入增长均具有重要影响(叶翠红、张建华,2016)。通过对包括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资源的再配置和创新资源的再配置,实现企业的动态进入和退出、行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或者经济布局的空间优化。根据经济学理论,在要素的质量和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调整要素在不同效率的企业、行业或区域之间重新配置,就可以实现产出的提升,从而改善生产效率。从可持续发展目标而言,产品生产过程更加绿色化、市场中更多绿色产品的进入,以及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退出都将影响总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效率。随着资源从高污染企业或行业向低污染企业或行业配置,资源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更加和谐,从而更加接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概念框架的基本要素辨析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
对概念框架核心要素的正确识别和把握是理解与运用该概念框架的基本前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资源配置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针对供给侧累积的资源配置扭曲导致的我国经济运行中“重大结构性失衡”,用改革的办法纠正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率。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在给定制度环境、技术条件等约束下,从供给侧推动制度改革创新,强化制度供给的结构性改革。当经济进入新常态,原有一些滞后的制度体系便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创新制度供给是面临经济形态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与实现路径。
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首先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清晰界定三者的职能,保证市场主体活力的充分释放,以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次,需要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并严格遵守,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严格遵循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将政府的资源聚焦在最有效的服务上,为市场的高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刘志彪,2017)。在操作层面,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需要以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与问题为出发点,紧扣转型升级的主线,围绕支持企业创新、大力发展先进科技、增加有效供给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来制定产业发展规范,建立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具体来说,一是需要强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制度供给,包括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二是需要强化创新驱动相关的制度供给,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三是需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制度供给,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
(二)资源再配置的核心:配置效率、配置结构
当资源短缺与资源过剩并存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配置结构的资源再配置成为当务之急。解决好资源配置效率问题需要通过价格机制,将资源向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部门转移。另外,政府还需要发挥调控作用,建立健全资源配置体系,打造良好的资源合理配置环境,将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纳入考核范围。除了市场和政府二者相互结合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需要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作为保障。通过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将资源配置转移到新型绿色产业的行业和行为给予优惠。
推进结构重组式资源再配置、优化配置结构则主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即推进行业、城乡、阶层结构配置重组。优化行业间资源配置需要处理好资源在农业、工业、服务业间的合理配置,打造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农业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能源,提高现有农业技术,打造绿色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工业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科技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在环境承受范围内建立生态工业园;通过生态农业、工业带动生态服务业的发展,例如生态旅游,加强企业的责任环保意识。改进城乡资源配置结构需要从生态公平入手,在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推动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
(三)绿色发展的核心:效率、和谐、可持续
效率、和谐和可持续是绿色发展的三大核心,绿色发展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各方的共识。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转型,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由高耗能、低效益转向低耗能、高效益的经营模式。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企业、社会、个人树立绿色价值观,培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识。可持续是指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前提下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合理利用能源资源。
总之,制度创新、制度供给为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结构的重置促进了资源更合理配置,为绿色发展提供要素和动力支撑。在效率、和谐、可持续三重作用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供给侧改革的绿色效应传导途径
厘清了“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依据该概念框架,可以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纠正产业发展失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绿色新兴产业发展的效应,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资源再配置的绿色效应。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纠正产业发展失衡
供给侧改革推行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淘汰和化解落后过剩产能,释放落后产能占用的资源,为资源的再配置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资源向高效益绿色产业流动。
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供需结构严重失衡,企业面临着利润缩减、库存积压、资金流断裂的风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市场机制的发挥与技术进步的创新,通过价格机制,淘汰落后企业工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工业产品质量与改善工业生产体系,逐步化解落后产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可以释放落后产业占用的资源,提高资源流动性,释放经济活力,为资源再配置打下良好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政府必须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进一步处理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工业、高端制造业以及生态服务业;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立足于产业发展现状,建立产业补偿机制;打造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绿色产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结构性改革目标进一步推动了资源向高效益、低污染、生态产业的流动,通过“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促进该类产业快速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循环促进经济机制。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价格机制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通过制度创新着力推进能源市场机制的建立和能源价格机制的发挥,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通过制度创新推进金融、税收、土地等一系列深层次领域的改革,打造公平的制度条件与环境,促进资源有效分配,从而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制度创新要求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政策组合,通过行政法治手段调节涉及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资源再配置并非单纯提高资源再配置速度,而是在提升资源再配置效率的同时,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通过建立资源环境保护的生态法律制度,对资源在不同产业、行业或地区间流动时加强监管,尤其是加强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监管。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绿色新兴产业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在市场出清僵尸产业的同时,优化资源向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转移,优化资源再配置,从而促进该类产业的发展。通过鼓励科技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为新兴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长远可持续发展作为改革坚守的目标,必须发展高效益、低污染、低耗能的绿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