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过去5年,我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为金融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开设了一门课程——全球财富管理。每每结课之时,同学们都意犹未尽,许多同学建议说:“陈老师,什么时候能把授课内容写成一本书,好让大家有更多机会研究学习?”在同学们的殷切鼓励和期望下,从2021年开始,我利用业余时间整理课程讲义,逐步打磨出这部作品。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金融EMBA项目集聚了一批中国最为优秀的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上千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不少国内头部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伙人也是这一项目的学员,他们都属于当今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正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的“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当大家实现财富自由后,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关注经济大势,把握战略机遇,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对我来说是最具挑战的环节。面对同学们的问题与分享,我不断深入思考,贴近现实投资世界,探究真问题。
在动荡与变革的全球化时代,投资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日趋增加。与此同时,人类知识的代际传播依旧依循着几千年来形成的节奏,技术迭代在促进信息传播的同时又造就了更多的信息“孤岛”与信息“茧房”。我们每天会发现自己有太多太多不知道的东西,而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总是很难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因此,我尝试建立一套系统化、开放性的投资思维体系,构建多元化、分散化的资产配置框架。
即便如此,正如一句谚语所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完成这部作品时,我不免有些惴惴不安。每个人的认知都来自自身的成长经历,都存在路径依赖与局限。我对投资的最初认知来自我所亲历的3件事。
在我职业生涯起步初期,我曾参与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广东、海南等地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2001年的炎炎夏日,在一家银行的资产保全部经理陪同下,我和我的同事在海口的海边附近现场查看不良房地产项目。我们一行人焦急不安地问:“咱们行的地产项目在哪里?”这时,银行经理不急不慢地抬腕瞥了一眼表盘,说道:“再等等,还有半小时退潮。退潮后,我们的地产就会浮出水面了。”这一刻,我才见识到,在市场泡沫中,人性有多疯狂。
2005年,中国证券公司风险高企,一大批证券公司面临破产重组。我有幸参与了一些证券公司的重组工作。当我和同事接管某家证券公司时,我们才发现这家公司在负债端,通过挪用客户保证金、国债假回购、违规拆借、抵押融资等将资本杠杆放大近50倍;在资产端,通过坐庄操作,持有4家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达到95%以上。而不幸的是,这4家公司经营业绩持续下滑,也濒临破产。这一刻,我才领会,面临暴利的诱惑,“火中取栗”等反映人性贪婪的故事原来不是传说。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的倒闭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全球金融海啸。危机中,美国股票市场从高点下跌的幅度达到50%左右。美国黑石集团的股价从发行时的30美元/股跌至3美元/股左右。号称最为安全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遭遇大量投资者赎回,造成几乎等同于现金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亏损。无数机构投资者的年度浮亏在20%以上。这一刻,我才明白,当市场退潮之时,人性的恐惧有多夸张。
过去这些年,我们都见识到了投资世界中无数成功的投资者,例如巴菲特、查理·芒格、大卫·F.史文森、瑞·达利欧等,我也特别好奇为什么他们能够取得如此非凡的持续成功。与此同时,在资产所有者行业,以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为代表的大学捐赠基金、以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为代表的养老基金、以挪威央行投资管理机构为代表的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本持续取得了优秀的投资业绩。这背后的成功秘密是什么?我不断去探究、学习这些成功者的投资经验、投资哲学,试图一般化提炼出成功的秘诀。本书就是源自我关于投资世界零零散散的思想碎片。当完成这部作品时,我也不知道自己略显拙劣的技艺是否能把这些碎片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有待于每一位读者的检验和批判。
人在年轻时,更乐意听到投资管理的各种技术技能,力求系统探究投资世界的客观运行规律,试图向外寻找传说中可预知未来的“水晶球”,获得投资领域的“屠龙术”,成为投资世界的“独角兽猎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方知投资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同时,我们更应向内探究,理解投资背后的人性,修炼自己的心性。修心是修身成事之本,“内外兼修”方能洞悉万物。那么优秀投资者的特质有哪些呢?根据我的观察,以下5点特质至关重要:
一是好奇心。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我只是极度好奇。”投资世界中,好奇心是探索未知领域、发现投资机遇的原动力,它驱使我们不断追问,深入挖掘,直至找到答案。好奇心也是促使投资者保持谦逊,认识到自己的知识边界,从而持续学习新知,更新认知框架的原动力。2007年,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讲中坦言,在生活中越过越好的人,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学习机器”,并说巴菲特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是在看书,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来跟一些非常有才干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
二是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投资中,财富是热情与兴趣的副产品。许多优秀投资者的成功都是源于对投资的极度着迷和极强的获胜欲。许多科学家、企业家的成功也都是源于对探索世界、改变世界的梦想与热情。投资大师巴菲特从小就对股票投资有强烈欲望。11岁时他就开启了自己的第一笔股票投资,并且,毕其一生致力于股票投资。
三是毅力。毅力不仅仅体现在面对市场剧烈波动或短期挫折时的不动摇与坚持,更在于对长期价值投资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一方面,毅力意味着我们在信息繁杂、投资情绪频繁波动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短期的利益所诱惑,也不因一时的失利而气馁,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在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中,即使在面对批评时,巴菲特也坚持不投身疯狂的网络热潮。《巴伦周刊》为此以他为封面人物发表了《沃伦,你哪儿出错了?》一文。事实证明,正是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毅力使得他避开了市场的疯狂。另一方面,毅力还意味着不断地学习新知,持续地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某个临界点实现投资认知的跃升与突破。复杂系统的涌现理论认为,系统的整体行为不是其各部分行为的简单加总,当系统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可能会突然涌现出新的现象或性质。2020年,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中发现,模型性能随着模型规模增大例如参数数量、数据规模和算力规模等的增大而提升,呈现出幂律分布特征,它提出了scaling law(尺度定律,也有人称之为“规模定律”),从实践上证实了涌现理论。同样,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在训练ChatGPT等爆款人工智能产品时,就采用了scaling law模式,通过增大训练量、延长训练时间,实现了模型性能的持续提升。“大力出奇迹”这一句网络流行语其实背后隐含的就是涌现理论与尺度定律。大力就是持续不断地付出巨大努力或进行巨大投入,就是毅力。许多时候只有落实大力原则,才可能在某个临界点实现质的飞跃或非线性的增长,创造奇迹。
四是质疑精神。要敢于质疑权威,敢于逆向思考。查理·芒格常说“反过来想,倒过来活”。在投资中,成功的投资往往是在他人恐慌时果断买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乐观时卖掉股票。逆向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有句广为人知的名言:“行情总是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乐观主义弥漫时成熟,在人人陶醉中结束。”在1954年至1999年的40多年间,约翰·邓普顿实现了550倍的收益,这一卓越的业绩正是来源于他对逆向投资的知行合一。
五是专注力。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专注力已成为稀缺资源,很多人常常被各种信息干扰,无法专注于身边的人和事。在复杂多变的投资世界,投资者面临如潮水般涌来的信息与噪声,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幂律定律给我的最大启示是,人生要取得成功,需要做加法,更需要做减法。我们需要屏蔽一切与己无关的噪声、干扰与诱惑,聚焦在正确而重要的事上。首先,我们需要对内在专注,倾听直觉和价值观的声音。就像史蒂夫·乔布斯所说的“内心的声音”,这是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直觉、信念或灵感,它不受外界干扰,直接指向个体真正的追求和愿望。乔布斯指出,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是苹果产品的灵魂,而这种结合正是源自他内心深处的追求和灵感。乔布斯通过禅修、反思与不断试错来增强自己对直觉的信赖和感知能力,倾听内心的声音。其次,我们需要对他人专注。这种专注力能帮助我们更好去了解投资标的的细节与微妙信号,从人性出发去理解投资标的背后的增长动力与增长前景。最后,我们需要对外在事物专注。这种专注力让我们能迅速获取信息,以第一性原理进行深度思考,并能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达到高度专注、忘我和充满愉悦的心流状态。
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学习与自我发现的过程。这当中,我要感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老师和学员给予我的鼓励和启迪。和他们一次次的交流使得本书的逻辑框架不断完善。我要感谢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们,他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激发了我的灵感,进一步丰富了本书的内容。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们,他们的理解和宽容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完成此书。
感谢我的老领导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首任董事长楼继伟欣然为本书写推荐序,感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首任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首任总经理谢平老师,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乔希·勒纳,硅谷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吴军老师,麻省理工学院原讲座教授黄奇辅老师,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以及许多关心、支持和信任我的专家学者为本书写推荐语。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生命是一场感知的体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永远以一颗赤子之心去探索未知,感知世界,收获成长的喜悦与内心的富足。若本书能让各位读者长一分对投资世界的认知,我则足感欣慰。
2024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