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照护师基础知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康复机构资源分布情况及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有六大系统都在大力推进康复机构建设,包括中国残联系统、医疗卫生系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民政系统、教育系统以及社会机构等。在六大系统中,中国残联和医疗卫生系统的康复机构发展最全面,全国康复资源主要集中在这两大系统中。国内康复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可以提供服务的主要有中国残联系统建立的各级康复中心,医疗卫生系统的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康复医院及二级医院开展的部分康复项目,部分民政系统的养老机构,教育系统的特教学校等。一般来说,专门的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以及三级医院的康复训练场地较大,设备齐全,能够开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工程等,二级医院设置的康复医学科开展康复训练常不够全面,一级医院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康复训练。

一、中国残联系统康复服务资源

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残联自2010年起大力开展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即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残疾人康复机构11661个,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32.8万人。

图1-1-1 2014—2022年全国残疾人康复机构数量

从康复机构类型来看,提供视力残疾康复服务的机构为1430个,提供听力言语残疾康复服务的机构为1669个,提供肢体残疾康复服务的机构为4312个,提供智力残疾康复服务的机构为3529个,提供精神残疾康复服务的机构为2022个,提供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的机构为2238个,提供辅助器具服务的机构为1970个,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二、卫生系统康复服务资源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数据,我国康复医院数量由2010年的268家增加至2022年的810家,仅占全国医院总数的2.19%。

另外,截至2020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康复床位27.17万张(占全国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3.09%),其中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22.35万张,占全国康复编制总床位的82.26%;康复医院床位设置4.82万张,占全国康复编制总床位的17.72%。全国康复医院服务诊疗1149.66万人次。虽然这部分康复资源已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技术手段大都以中医传统理疗为主,相对缺乏现代康复理念和技术。

近几年随着现代康复知识的普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的康复医学科发展非常迅速,现代康复理念得到快速提升。特别是国家卫生部颁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以后,对各级康复医学科的建设提出了较为具体、明确的要求,对各地康复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政系统康复服务资源

民政系统康复资源主要集中在各级民政部门设置的疗养及养老机构,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达20万个,养老机构床位数达483.1万张。此类机构以老年养护服务为主,提供部分康复服务。此外,还有疗养机构,一般设置在风景区或旅游区,治疗理念以休闲、疗养为主,兼顾一部分健康管理和康复,服务对象多局限于特定人群。

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康复服务资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7年颁布《工伤康复试点机构准入条件》,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1家国家级工伤康复综合基地,4家区域性工伤康复示范平台,35家工伤康复试点机构,200多家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伤康复机构,基本构建成国家级、区域性、地区级工伤康复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工伤康复机构主要集中在二级以上康复机构或三级综合医疗机构,且地区分布不均衡。

五、教育系统康复资源

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314所,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4.63万人,在校生91.8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7.2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以特殊教育和某类特定疾病的教育康复为主,如针对聋哑人开展的言语康复、针对盲人开展的低视力康复、针对智力缺陷儿童开展的智力康复等。

六、社会康复资源

随着社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如地产、保险、金融等大型企业开始关注康复服务产业,一些大的国际金融机构瞄准中国康复服务市场,尝试建立高档康复服务机构。同时,国内许多民营资本已经着手成立康复服务机构或养老机构,这些机构数量虽然多于公立康复机构,但通常规模较小,或者收治的服务对象往往偏重于某一个疾病领域,提供的康复手段相对比较单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康复医疗政策的逐渐放开,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康复机构和连锁机构正在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社会资本的进入,将对缓解康复医疗供给不足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康复医疗机构在医疗资源配备、品牌影响力、病源稳定性、医疗技术人员配置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七、康复机构主要运营模式

根据康复机构设置的种类和所属系统不同,我国康复机构的运行管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独立运营也有合作运营,合作运营又分为紧密型合作和松散型合作,也有很多机构采取连锁经营的模式运营等。

1.独立中心模式 早期的中国残联系统康复服务机构大部分采取独立运营模式开展工作。康复机构由政府主导设立,主要承担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任务。一部分康复中心同时在当地申请增加医疗资质,并承担地方康复医疗任务,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也有一部分康复机构没有申请医疗资质,以承担地方残疾人或残疾儿童救助项目为主要服务内容,这类机构多为公益类机构。

后期卫生系统成立的康复医学中心、护理中心也均为独立注册和独立运行的具有医疗资质的卫生服务机构。

2.综合医院+康复科 此模式是医疗卫生系统康复机构的主流模式,在综合医院内建立康复科,也顺应《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要求。

3.综合医院+康复医院 此模式依托综合医院实力,向康复医院输送患者,并提供专家会诊,是综合性医院值得重点推广的模式,分为独立法人和非独立法人形式,独立法人也分为紧密合作型和松散合作型。

4.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此模式主要由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残联系统按照康复服务项目向有符合资质条件又有服务能力的社会机构为康复患者购买康复服务。购买服务的资金由政府部门根据中标机构的服务情况直接支付给承办机构,政府购买服务应当根据政府职能性质确定,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5.单病种连锁模式 近年来,专科品牌连锁正成为社会办医的大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智慧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等的发展,全国专科一体化的“互联网+康复医疗”模式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部分社会康复机构开始尝试以单病种连锁模式进行布局和运行。此模式主要依赖各机构专业康复疗效和品牌塑造能力得以持续和发展。

6.医养康结合模式 有不少大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始发展以“医养康结合”为核心的技术服务模式,提供专业康复管理人才,为长者提供持续的日间保健、运动康复、中医治疗、健康促进、养老护理及其他生活服务,并为住户提供先进、智能的专业化服务。

八、康复机构运营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康复机构的建设成果显著,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复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是,目前我国康复机构的运营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康复事业的健康发展。

1.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 我国已陆续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康复中心及大量的社区康复机构,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康复机构网络。但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康复机构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全国康复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不同系统主办、主管,各系统定位不同,建设标准、管理规范各成体系,各系统之间相对孤立,没有形成统一管理机制。

2.缺乏统一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当前我国康复机构的发展面临管理、标准尚未统一等问题,未来三至五年,当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康复机构需要实现康复服务互联互通时,当前康复机构建设方式的弊端将会凸显,有可能会使相关各方陷入困境甚至被迫重新建设。目前不同系统的康复机构在机构设置、床位设置、设备设施及医师、治疗师、护理人员配置指标等方面大多是参照综合医院标准,再结合各自系统特色制定,而没有根据康复机构本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统一的标准。在标准规范环节,缺乏统一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指引,相关标准的发展滞后于机构发展。

3.人才总量不足,高素质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康复机构正在大规模建设期间,对于康复人才出现了“井喷式”的需求,数据显示,高学历领军人才缺口较大,康复人才总量不足,康复机构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康复医师及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等康复治疗专业人员比例较低,康复护士更为稀缺,不能很好地满足伤残患者对康复就诊、康复治疗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另外,高层次管理者队伍中普遍缺乏具备现代康复理念、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

4.专业与学术发展参差不齐 国际上培养治疗师的方式是分专业培养,即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并形成了世界物理疗法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疗法师联盟(WFOT)等国际权威组织。目前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如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取得了WCPT和WFOT的双认证,大多数院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由于未区分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二级学科,甚至连WCPT和WFOT最低教育标准的要求都无法达到,因此很难与国际体系接轨。数据显示,康复机构整体科研能力较低,无论是三级或非三级康复机构,含金量高的国家级课题数都较少。

5.服务能力总体不足且不均衡 经过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康复机构得到了巨大发展,康复机构的数量和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高水平康复医师、治疗师队伍数量不足,社区康复发展不充分,康复服务宣传与教育工作滞后等问题。

九、康复行业发展展望

1.进一步加强党对康复事业的指导和统领 康复医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在全国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康复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国家《“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统筹预防、诊疗、康复,优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康复医学作为改善身体健康、恢复机体功能、预防残疾发生和功能障碍加重的重要手段,康复事业如何发展好,关乎数以亿计的残疾人和失能人士的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提升的问题,也是关乎近三亿家庭人口的医疗福祉的重大问题,更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最基础性保障问题。加强党对康复事业的领导和指引既是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保证康复事业永不变色的重要保障。

2.做好国家康复发展顶层设计 借鉴世界康复组织发展的优秀成果与经验,并与我国现阶段康复服务现状相结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机构发展规划。首先,要梳理现有国家政策法规,调整康复服务系统,制订国家康复计划。值得指出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在康复领域宏观层面的政策和理论架构、中观层面的治理与管理机制,以及微观层面的系统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完整的参考方案与路线图。其次,对康复机构开展国家综合布局规划研究,实施国家康复项目,推动我国康复服务发展,提升康复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率,探索康复服务标准化建设,走康复资源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道路。

3.统一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完善康复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中国已经有近百个城市启动康复医疗机构建设计划,要解决当前康复机构建设标准问题,首先,要制定国家统一试行标准,在当前全国康复机构建设潮中将部门孤岛、行业孤岛、机构孤岛和地区孤岛等连接起来,形成统一、规范、协同的国家康复服务网络。其次,要建设满足当前不同区域康复需求的康复服务行业平台,各个康复机构之间通过康复服务行业平台形成协同效应,结束中心城市康复机构的垄断效应,让更多中小康复机构有机会参与“医、教、研”的整体发展。同时,要通过技术手段推动现代化智能康复服务快速发展,利用康复期全覆盖、训练全程数据化的智能系统解决康复服务的需求难题,帮助科室安全、高效地完成康复医疗服务。

完善康复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康复治疗学学科体系,完善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假肢矫形、音乐治疗、社会康复、职业康复、文体治疗、水疗、康复评定等在内的康复治疗专业;另一方面要完善临床疾病康复,包括开展比较成熟的脑瘫、偏瘫、截瘫、骨科及截肢康复,同时积极开展重症康复、心脏疾病康复、糖尿病康复、肿瘤康复等,进而建立完善的康复治疗与服务体系。

4.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大力推进康复学科建设,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康复教育、培养一流康复人才的基础。以建设面向未来、理念先进、适应需求的一流康复专业为目标,特别是借助康复大学的建立,推动全国建设一批国家级康复专业院校,支撑高水平康复教育。同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院校与康复机构搭建对接平台,建立与各康复机构联系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机制,如院校与各地康复机构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向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康复专业人才。

5.建立健全康复机构管理制度 由大型康复机构牵头,各层级康复机构共同参与,总结、分享有关康复服务、康复科研以及机构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结合康复机构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要求,结合行业标准、服务流程、管理规范等方面的深度创新融合,形成科学、高效、实用的康复机构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对各地康复机构自行组织实施的机构试点改革,有特色、成效好的,经推荐可成为国家试点项目,形成机构改革试点的动态调整机制。

6.强化资源整合,提高政策保障能力 完善国家康复政策保障体系,做好普惠性的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和精准重点性的康复服务统筹协调发展,同时激发社会活力,让社会力量更多参与康复机构建设,加强康复服务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供给质量的平衡发展,实现供给康复机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服务内容多层化,服务成效优质化。统筹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较发达和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康复服务,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将优质康复资源转化为全社会共享资源。

7.完善和规范康复机构运营管理 康复机构的运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做好整体设计,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运营管理、绩效管理、科研教育创新管理、专业及学科建设、文化建设、机构品牌建设、机构信息化建设、资产后勤及财务管理、安保及公共关系管理等方面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形成科学、规范的运营管理模式,才能使康复机构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傲立潮头,也才能保证康复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8.建设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化康复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现代康复治疗学与重大疾病和慢病康复相结合的临床康复治疗模式;在全国各医学院校建立独立、完善的康复学科体系,以康复大学为龙头,推动康复医学向一级学科迈进;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特点,大力发展居家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居家康复照护师新职业、建立居家康复照护服务规范、探索居家康复照护政策保障制度,落地康复“最后一公里服务机制”;积极发挥传统中医的作用,发展中医康复,积极探索现代康复技术与传统中医治疗手法的密切融合,形成古为今用、“传”为现用的中医康复服务体系,最终统筹城市康复医联体、县域康复医共体、中医康复服务体和居家康复服务体,形成覆盖全人群、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康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