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洪攻略极端交易体系之投资哲学观
资本市场从业近30年的经历,让我对市场有更加独到和深刻的认识,在1992到2008年的投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哲学思维体系。
2008年底到2009年,上证指数从1664涨到3478,我很完美地抓住了这轮指数翻倍行情,这是极端交易的一次成功的实践。2008年底我在上海延安饭店做了主题为“战上海”的主题演讲。
延安饭店“战上海”主题演讲内容,有点像现在每年私享会的内容,就是用洪攻略展望未来,帮助与会者抓住未来的投资机会。未来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会是“聪明的钱”的必然选择,于是我大胆提出2008年底极端交易应该买上海本地股。事后证明,“战上海”一战成名。
那次“战役”是我的投资哲学体系的实战应用。后来为此专门出版了书籍《战上海:决胜股市未来30年》,书中我把我的投资哲学定义为“战上海”投资哲学。2014年下半年在第一财经《解码财商》做的电视节目叫《洪榕战上海》。
“战上海”投资理念,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吸收了各种成功的投资理念后的一次归纳、总结和升华,并且被市场反复证明是目前一些“洪粉家人”在A股市场持续稳定盈利的法宝。“战上海”投资哲学是洪攻略的核心,即洪攻略投资思维,主要包括三句话:抓主要矛盾,跟随“聪明的钱”,做预期可控的投资。下面我将会用较大的篇幅来详细介绍这关键的三句话。
抓主要矛盾
“战上海”投资哲学中“抓主要矛盾”是洪攻略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战略就是抓住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战术就是抓住每段行情的主要矛盾。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抓主要矛盾是科学的选择。抓住主要矛盾是投资者的必修课,看清主要矛盾,才不会莫名其妙地因为所谓的内幕消息改变思维方式和投资策略。抓住主要矛盾,可以帮助投资者解决如何看盘、选股的问题,即解决战略方向的问题。
什么是主要矛盾?
这里所指的主要矛盾是当前影响并决定“现实状况”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基本可以完美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逻辑一定是通顺的。
重视真正的主要矛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A股市场出现转折是最重要的时候,此时抓住主要矛盾是关键。如果天天抓平庸行情,忙横盘行情,真正大行情来的时候,很容易束手就擒,可能在股票暴涨之前就抛光了,最后只能看着它涨。
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紧抓主要矛盾,不把次要矛盾当作主要矛盾,投资就不会一惊一乍方寸大乱,保证大方向上不犯错。
比如,A股市场有内因和外因之分,投资时需要分清内因与外因孰轻孰重。每年年关的时候我会列出影响未来一年的主要矛盾。大概会列出5—6条,经常把经济排在第6条,很多人不理解,经济不是最重要的吗?其实重要的可能不是经济,而是资本市场的改革。排在第一的往往是政策,因为A股是典型的政策市。
再比如海外经济、美股有时会对A股市场造成重大影响。但时间不同,影响的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有时美股涨跌是影响A股走势的主要矛盾,有时候不是。抓错位了会很受伤。
如何判断并抓住主要矛盾?
股市大部分时间都是平庸行情,但很多人却天天忙个不停,在不可能会有大行情的时候,或不可能有大行情的板块消耗了大量精力。待极端行情真正出现时,无论是资金还是精力,几乎都被消耗殆尽,面对大行情毫无反击之力。当股市暴跌到一定阶段时,有钱买股票肯定是最好的,但很多投资者已经被深套了,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去买股票了,从而陷入被动。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分辨并抓住主要矛盾,我整理了以下5个方法:
方法一:用“排除法”抓主要矛盾
根据我对主要矛盾的定义,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分辨一些事情(或消息)是不是主要矛盾。如果是主要矛盾,就牢牢盯住;如果不是,就不要花精力,更不要一惊一乍。有些主要矛盾是影响长期走势的,有些是影响中短期走势的。长期波动看价值,中短期波动看情绪。长期看能影响价值成长的事情就是长期主要矛盾,中短期看能左右市场情绪的事情就是中短期主要矛盾。按这个思路扩展延伸下去就可以得出:
对行情研究、操作而言,抓住关键时期才算抓住了主要矛盾,行情大部分时间都是平庸的,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的。所以,多抓极端行情是抓主要矛盾的投资方式。极端行情出现时,也是最容易发现影响行情走势的主要矛盾的时候。
方法二:用“反推法”找A股主要矛盾
对于一个问题,如果刚开始抓住了主要矛盾,后来发现解释不了行情,逻辑不通,那它就不是主要矛盾。这就是利用“反推法”寻找主要矛盾。
抓主要矛盾是哲学层面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广义化,把重要的因素理解为主要矛盾,但有时候不是这样的,可以把它变得更广义。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研究得很通透。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无穷尽的问题中,通过抓住牛鼻子,把整头牛牵走,而不是抓住尾巴,因为有被踢的风险。
方法三:关注四个方面的变化
洪攻略中判断主要矛盾需要关注四个方面,分别是:经济发展、监管政策、行情发展趋势、资金面。
经济发展方面,国内因素为内因,国外因素为外因,有时内因起决定作用,有时外因通过内因起决定作用。
监管政策方面,每一次熊市或牛市背后都有其逻辑,也称其为背后的主要矛盾。历史表明制度变革是催生股市和房市大牛市的关键逻辑和主要因素。所以,要找到决定A股未来走势的关键逻辑,不应该去经济方面找,而应该去制度层面找。例如:
上轮A股达到6124点的超级大牛市,事后大家认为最关键的逻辑是:股权分置改革提升了产业资本做高股价的动力。
中国房地产市场大牛市的关键逻辑是:房改取消福利分房及允许按揭贷款买房。
经济看场外,政策看场内。要洞察政策的变化其实很难,但通过感受证券市场的温度可以洞察政策的取向。“春江水暖鸭先知”,证券市场的鸭就是券商板块。所以,关注券商板块的走势可以洞察资本市场的冷暖,可以发现政策变化的趋势。对于一波大行情,券商板块是“二八”转换的桥。券商有个作用一直存在,那就是风向标,大盘上涨阶段,若券商板块持续走弱,那大盘最后一定被券商带下来;大盘下跌,若券商企稳,大盘才算找到新的平衡。放到一轮牛熊看,券商板块不走强,确实不要对全面大牛市有太大期望。
行情发展趋势方面,趋势行情到一定阶段,投资者情绪及场内资金喜好就成为决定行情走势及板块炒作的主要因素,即是否到了投资者情绪拐点。注意观察以下投资者的因素:场内多头情绪、场内空头情绪、场内墙头派情绪(若转为强烈多头时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小心点)、场外投资者情绪。注意,骑墙派属于“第三者”,而“第三者”才是影响“夫妻关系”的关键。
资金面方面,一旦资金面打破平衡,其他方面都变成了次要因素。要看清中国股市其实也很简单,首先不能太微观,其次不要用那些自己都不信的数据作为判断论据,否则会把自己也绕进去。最实用的方法是:紧抓影响中国股市走势的主要矛盾,基本的思考是紧盯场内活跃资金(“丛林之王”,观察点在城门立木股,详见洪攻略城门立木战法)动向及能力大小,它们是影响股市涨跌的直接力量。
另外,需要重点观察存量资金、“国家队”以及场外资金这三种资金的动向,具体来说:
存量资金。在存量资金博弈时,资金在各个板块之间流动,表现为板块轮动速度快。
“国家队”。特殊时期需要考虑“国家队”资金的动向,比如2015年极端暴跌股灾阶段“国家队”进场救市。“国家队”入市后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待市场大涨后减持,如果超过市场承受力,资金失衡就会下跌。市场大跌后,“国家队”以维稳目的买入蓝筹股票,市场便开始上涨。
场外资金。流入流出方向和速度决定市场涨跌。市场好转,增量资金进场,市场上涨。增量资金的喜好决定板块上涨强度。存量影响板块轮动,增量决定的是方向。
方法四:判断大盘、板块及个股的主要矛盾
第一,主要矛盾要去以下地方找:
去最大风险中找,如杠杆、经济、汇率、国际环境、监管制度。
去焦虑中找,如对房地产、汇率、经济、地缘政治等的焦虑。这些往往是对风险的焦虑。
去趋势中找,趋势往往是“聪明的钱”所为,从趋势中观察“聪明的钱”的动向。
去量变到质变中找,比如制度变革,往往会带来质变。
去变量中找,比如“国家队”进退市场,对市场来说是一个变量。
去特色中找,比如A股散户群体庞大,散户创造了A股市场80%的交易量,这是A股市场的特色。
第二,根据牛熊周期阶段,抓主要矛盾:
熊市后期、熊市初期、牛市后期,主要看投资者情绪(极度亢奋还是极度悲观)。
牛市初期,看宏观环境、政策取向。
牛市中期、熊市中期,估值应作为主要矛盾的判断依据。
第三,重视主要矛盾的转折思考。
矛盾是运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会互相转换,制定好的策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当主要矛盾降为次要矛盾,发生重大转折(量变到质变)时,要思考是否改变现有的策略。也就是我说的“紧抓主要矛盾,重视转折思考”。
第四,把握弱市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还有什么坏消息市场没有想到?还有什么风险市场没有释放完毕?目前市场最恐惧什么?这份恐惧处于什么阶段?弱市多关注利空,少关注利多,直到下跌极端出现;强市多关注利多,少关注利空,直到上涨极端出现。
第五,了解市场最悲观的时候最没必要思考的问题。
有多少利空及有多少利多,因为市场基本是看空者谈利空,看多者谈利多,毫无参考价值。
第六,重视超预期。
从投资角度看,静态的比例参考意义不大,比例变化的趋势及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判断,才更有投资方向指导价值,涨得越没道理的越要关注。另外,股价总是向阻力最小的方向运行。
方法五:采取第三层次思维思考,寻找主要矛盾
投资要想长盈,就要多做有效思考,少做无效思考,尤其是要做到“股市投资中的有效思考”,重点是抓主要矛盾。散户一般停留在思维的第一层次,做的基本是无效的思考,甚至是有害的思考。
第一,思维不能停留在表层,要采取第三层次思维:第一层次思维考虑的因素,往往在过去的股市中已经反映,这样的思考毫无意义;第二层次思维考虑的因素影响的就是现在的市场(现在的股价);第三层次思维考虑的因素才会影响未来的市场(未来的股价)。
我习惯用第三层次思维,这个习惯让我对人人皆知也认同的利多利空信息毫无兴趣,无论那个利空有多么吓人,利多有多么诱人。实战中我只关心超预期——远超预期还没被普遍认同的信息。
第二,抓主要矛盾属于有效思考。
思考预期好坏,属无效思考;有效思考是要思考预期有没有变得更好或是更坏。关注看多看空的人的多少,属无效思考;有效思考是看多看空的人是会变多还是变少,当看多或看空的人很多但无法变得更多,那行情就要转折了。
第三,站在未来思考现在。
站在未来思考A股的现在,是炒作A股最重要、最有效的思考方式。
第四,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
不少散户存在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所谓经验主义错误,就是看待股市不是用理性来分析,也不是用逻辑来推理分析,而是凭借自己以前操作的惯性做法来应对。所谓教条主义错误,就是把一些方法生搬硬套用在股市分析中,比如常有新的“洪粉家人”问H333是日间5%抛出还是8%抛出,股市走势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也常说股市投资是艺术,如果完全拘泥于一个数字来操作,而不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岂不成了可笑的“刻舟求剑”?有时,思考问题出在“时间错了”,也是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
第五,不要做“该关心收益多少时却只关心风险大小”的无效思考。
何时思考风险?何时思考收益?很多散户分不清这些问题。大涨后很贪婪,满仓加融资,满怀希望幻想挣大钱,却落得个“在高高的山岗上站岗”的悲剧。例如,看到某只股票不断创新高,忍无可忍追高进去的输家,这属于犯了“该思考风险却只关心收益”的错误。再比如,股票大跌后很恐惧,满仓套牢割在地板价上,这就是犯了“该关心收益多少时却只关心风险大小”的错误。其实此时最有价值的思考是问问自己:市场恐惧处于什么阶段?现在买入,收益风险比如何?
第六,不要过于迷恋技术分析。
股市分析层次分为:最低层次见风使舵,第二层次是技术分析,第三是基本面分析,最高层次是哲学层面洞悉人性。技术分析存在无法跨越的障碍,市场最大的机会和最大的风险往往出现在指标钝化后,或一般技术指标失效阶段,这其实让很多沉迷于技术分析的人士不得不承认,耗费大量的时间,做的却多半是无效思考。
抓主要矛盾是一种思维,无论是板块还是个股都有它的主要矛盾。不同行情的不同阶段,它的主要矛盾也是不同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矛盾会转化,在特定条件下次要矛盾会转化为主要矛盾。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在下跌的过程中还拿着上涨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结果必然是风马牛不相及。
对于主要矛盾,说它再重要都不为过。投资如此,人生更是如此。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找不到问题的核心原因,最后只能把大力气用在解决次要矛盾上,最终问题没有解决,自己的精力还被消耗掉,甚至打击了自信心。
抓主要矛盾,提高投资成功率
第一,分清“敌我”。
谁是多头?谁是空头?这两个问题是炒股的首要问题。
我们现在的股市情况怎样呢?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
股市中谁是你的朋友?股市中的朋友一定是拿钱买股票的人,就是资金流入方。首先是我们的中小散户。另外,私募、公募、QFII、RQFII、沪股通、融资、券商(自营,资产管理),还有其他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都是我们的朋友。还有一个特殊朋友:股指期货多头。
相对资金流入方,“敌人”当然就是资金流出方。他们是大非、小非、上市公司(IPO)、券商(佣金)以及其他做空者。还有一个特殊敌人:股指期货空头。
所以,当朋友越来越多,敌人越来越少的时候,是股市走牛的时候。
第二,抓主要矛盾。
炒股就是一个抓主要矛盾的过程,很多投资者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专家分析的次要矛盾上,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战上海投资哲学”就是以抓主要矛盾为出发点的。
每年年底、年中私享会都会给影响未来行情的主要因素进行排序,这对判断下一年或下半年行情演变非常重要。这里用到的也是矛盾论。只要主要矛盾没变,行情就不会发生真正的大转折。
第三,炒股不是请客吃饭。
炒股必须接地气,炒股不是一个多头掀翻一个空头的暴烈的行动,就是一个空头掀翻一个多头的暴烈的行动。所以行情不是跌过头就是涨过头。
跟随“聪明的钱”
纵观A股30年的发展历程,主力机构一直扮演着发现趋势、强化趋势,甚至制造趋势的重要角色,之所以称之为“聪明的钱”,除了他们有能力发动行情之外,也更有能力领会政策面的动向,发现或制造出很多投资理念,形成一轮又一轮的行情,产生一匹又一匹的“黑马”。可以想象,如果投资者跟随这些“聪明的钱”去发掘投资机会,可能就会事半功倍,并且能抓住一轮又一轮的机会。
“跟随‘聪明的钱’”这句话很俗,但却是我思考再三决定在洪攻略体系中如此表达的,这样才可以准确表达我的本意,投资者也最容易理解。深入了解洪攻略体系之后,大家会明白洪攻略的主要战法都是基于这句话设计的,大家会为这句话叫好的。
什么是“聪明的钱”?
“聪明的钱”——资本市场上先知先觉及能快速反应的力量。
A股市场历史上出现的每一轮大行情以及每一次板块炒作背后都有“聪明的钱”的身影。
做投资,对于多数资金有限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并非易事。其中道理也非常明显,机构投资者往往是训练有素的群体,当个人投资者踏入金融市场的那一刻,便成为“武装到牙齿”的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对手”。在一场高级别的交易中,以“无组织”对抗“有组织”,最终个人投资者大概率会成为机构投资者“猎食”的对象。
冷静观察一下“聪明的钱”的行为,就能发现其有很多特点。比如,这个群体的耐心比个人投资者高得多。从一般意义来说,高明的投资者所能利用的无非是人性中的一些普通的构成元素,如贪婪、恐惧、希望等,这些是这个群体从交易对手身上赚取利润的重要工具。他们采取的往往是“反向投资”策略:当大盘长期处于“超卖”状态时,这些平时不显山露水的、显得十分“懒惰”的钱,才会慢慢进入市场。真正“聪明的钱”往往给人“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感觉,一旦有了盈利概率很高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果断进入市场。
应该承认“聪明的钱”是对政策面、货币状态感觉最为敏锐的一群人,对人性和社会潮流洞察最为敏锐的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对行业反转特性也异常敏感,这与他们在投资方面下了大功夫有关。
“聪明的钱”的划分
“国家队”、外资、社保养老金、保险资金、游资,它们的资金属性决定了各自有不同的性质和操盘方式。它们是赢家,是主力,在底部主动买入,拉抬股价;在高位主动卖出,获得收益。
按资金性质可分为:“国家队”、外资、社保养老金、保险资金、公募及私募基金、游资。
“国家队”的任务是在特殊时期(如2015年股灾)救市、维稳,大涨时抛售股票,压制过快上涨,大跌时买进股票托住市场。当“国家队”资金快速退出时,必然导致阶段性资金失衡。
外资、社保养老金、保险资金、公募及私募基金,这些资金追求稳健投资,遵循价值投资理念,做长线投资,对蓝筹、价值成长情有独钟。对机构投资者而言,没有大风险就是机会。短期过快上涨行情时,它们也会做滚动。
游资利用A股市场的独特抢钱模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可控的前提下,热衷题材炒作,打涨停板吸引眼球,短时间拉抬股价,吸引散户追涨,快进快出“割韭菜”。我们可以通过追踪板块轮动及城门立木股走势,观察“聪明的钱”动向。
按资金来源可分为:QFII、社保养老资金、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及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自营机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
第一,QFII。
作为A股市场价值投资的坚定倡导者,QFII类投资者在一个时间段里往往成为国内机构的领先者,这也是在一段时间里管理层引入此类机构的初衷。
比如,在宝钢股份、招商银行等大型蓝筹股上市之后,一批坚定的QFII一直把蓝筹群体作为持有和关注的对象,其中包括瑞银等强势机构。其实就数量规模来说,QFII群体在整个A股市场的所占比例较少,因此理论上并不能构成推动行情发展的主要力量,但在价值投资氛围并不十分浓厚的A股市场上,QFII类机构往往扮演了政策先行者的角色,并在数轮行情的抄底、逃顶中屡次得手,成功地发现并发动了一轮轮趋势行情。
从手法上看,QFII往往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对具体的公司和行业进行研究,采取价值投资的“左侧交易”。在对行情高点和低点的判断上,QFII往往有非常深厚的领先功底,对政策面的把握也有先知先觉的倾向。不过,由于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QFII对A股市场的控制能力逐渐下降,从而转变了以往在市场上具备主导权的形象。不过该群体的选股能力还是相当值得重视。随着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壮大,QFII对国内A股市场的影响力也不如以往。此外,这类机构不太关注流通盘的大小,这与传统的在中小流通市值股上“做庄”的手法有很大的区别,而QFII看重的只是价值。比如,当年宝钢股份跌至历史低位时,该公司的分红率都达到了5%—8%,这时候布局其中,往往能令QFII这类价值投资者获得丰厚的回报。
第二,社保养老资金。
社保养老资金往往是反向投资的集大成者,往往以先知先觉的面貌出现在A股市场上。作为长线机构的代表,其加速进入市场往往被理解为管理层开始干预市场的重要标志。值得注意的是,从近几年的情况看,社保养老资金进场之后,大盘也许并没有完全止跌,他们也可能处于“被套”状态,市场真正见底还是通过市场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可见,社保养老资金往往是采取了价值投资者惯用的“左侧交易”形式,而非追涨杀跌型的趋势投资方法,这与其他机构投资者来说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从历史上看,社保养老资金“逃顶”的能力非同一般。比如,在大盘于2007年摸高6124点之前,社保养老资金已经开始全线撤退,其主要理由是市场处于高估状态。应该相信,在社保养老资金的操盘手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国家队”的性质,他们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准确把握,是其总能领先市场、走在市场前面的重要原因。
在选股方面,社保养老资金往往会出其不意地选择反转型行业,而这些行业往往是前期被宏观调控非常密集的行业。这种反向投资的思路也值得重点参考。
尤其值得思考的是,从上证指数进入21世纪的情况看,社保养老资金往往具有“主动吃套”的特点,当这类主力进入市场之后,市场的空头趋势往往仍会延续,并不能从战术上改变市场原有运行,最多是减缓市场快速下跌的态势,但之后往往是先人一步提前布局。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当上证综指在2005—2007年大牛市场上涨之后,社保资金在市场趋势仍然比较明显的时候提前出局,这与巴菲特提前撤出中国石油H股何其相似;但当上证综指进入了从6124点至1664点的下跌周期末期之时,又是社保养老资金开始提前布局,抢先一步进入当时被极度看弱的地产股方向。可见,价值投资者与趋势投资者的分野在于,前者往往根据市场本身的估值水平采取一致性策略,相比之下,有明显指数增强倾向的基金群体往往扮演了发动趋势和强化趋势的角色。
随着养老资金的加速进场,未来养老金极可能成为影响A股走势最重要的力量,这点我们务必重视。
第三,保险公司。
作为目前基金市场上的最大买家,保险公司的动向一直是各大机构关注的重点。除了基金交易外,保险公司也有能力自主投资股票。从手法上来说,保险公司在对申购和赎回基金的时机选择判断上有着过人之处。这往往反映其对大盘估值水平高低的嗅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选择那些长期稳定的明星基金外,指数基金往往成为这些机构投资者的重要选择对象。不过,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投资者来说,保险公司可能会通过对市场趋势的判断来决定何时购买或出售资产,以实现最大的收益。由于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较大,其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和操作相对影响也更大。
第四,财务公司及信托公司。
从一定程度上说,有资格成立财务公司和信托公司并具备相关牌照的机构都是标准的大型国企。就目前的制度安排下,这些财务公司动向往往代表了“国字号”机构在市场的认同态度。从A股历史上看,曾经有过的大牛市中,在不同阶段都有着大型财务公司的“国字号”机构在其中呼风唤雨。毕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字号”机构往往有着普通机构无法拥有的政策优势和信息渠道,观察他们的进出往往对理解政策面动向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风险管理制度的加强,财务公司的日常经营越来越稳健,他们更多时候是以行情趋势的跟随者(而不是行情趋势的发动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
目前大多数财务公司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主要股东单位,前者还往往参股了部分基金公司,这使得财务公司这类机构投资者能够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市场。比如,作为目前基金产品的主要机构买家之一,财务公司往往立足于安全性和稳健性去选择基金,看投研能力的长期稳定性、不追求短期的业绩收益,这往往构成了这些机构投资者选择基金的主要参考。而在普通投资者眼中,他们看的往往是产品短期业绩的优劣,并以此决定各自的投资策略。相比之下,财务公司这些长线的机构买家,能够在近20年的市场沉浮中屹立不倒,是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的。
第五,证券公司自营机构。
考虑市场对证券公司自营机构了解可能不多,这里多说几句。在经历了2001—2005年的大熊市之后,国内证券公司的自营部门与以往相比,算是有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然而,除了规模有限的现实之外,证券公司的自营部门还是保持了以往的强悍风格。事实上,无论从历史上哪个“章节”看,证券公司可谓是A股历史上的“当然代表”,申银、万国、君安、中经开、南方、华夏……这些老牌机构都一度在市场上显赫一时。从历史上的表现看,这些机构嗅觉极为灵敏,能够不约而同地在上证综指的关键点位发动行情,并成功制造趋势,创造了一轮又一轮的神话故事。但也正是如此,在若干年后,当证券公司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后,不少巨型机构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而资产管理的重任也越来越需要由专职机构去完成,比如基金、QFII等。事实上,证券公司目前是公募基金公司的发起人,而后者成为A股市场实力最为强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一般而言,券商自营部门追求“绝对收益”、有年度结账压力、在各种类型的市场阶段中采取多种策略、在更多的时候强调“以静制动”……甚至在熊市里也能创造两位数年收益率。他们提倡的是,如果一只股票没有30%的上涨空间,就不要去勉强自己做这只股票。
这类机构往往强调,投资者首先要对自身的性格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对资产管理人来说,不同性质的操盘机构,其操作风格也是大不一样的。因此,单纯比较不同风格的投资大师,可能对自身的提高作用并不是很大。在波动性极大的新兴市场中,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阶段去使用。尽管众多的专业机构信誓旦旦地标榜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但一旦趋势发生逆转,相信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会转变趋势投资立场。
对于市场阶段的划分还是显得相当有用。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能够大致看清市场运行所处的阶段(“季节”),对于提高操作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
就常识而言,出于资产规模、运作机制等因素的考虑,公募基金是难以做到抄底和逃顶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个股价值投资自然也成为这类长线做多机构的必修课。但对于那些相对灵活的非公募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来说,除了具备相当的公司投研能力,还具备对市场运行状态的灵敏“嗅觉”。
相比于公募基金的“流水化”般的操作流程,券商自营部门的雇员并不是很多,这也许与券商这类操盘机构相对重视效率有关。与公募基金不同,券商类型的投研团队更倾向于精研个股,即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而非跟随指数运行方向以及波动幅度的“自上而下”的策略,而在基金行业内,采取上述策略的往往较多。
第六,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发展迅速,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由从公募基金公司出来的“明星基金经理”组建的私募机构。由于这些专业人员在以往公募基金公司平台上的投资、研究工作都相当得心应手,而且大家都知道“游戏规则”,因此最能吸引普通投资者的眼球,也成为当下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趋势。第二类是由原先证券公司的专业人员所组成的私募机构,由包括券商自营部门在内的专业人员来担当私募基金的主要负责人和负责操盘的人员。第三类就是来自民间的“草根”私募机构。这些机构的经营和负责人并没有在专业的证券投资研究机构服务过,更多的是发挥个人的力量。从现在的实际业绩看,由基金经理做私募的机构,业绩总体要好一些。这批专业人员经历了市场充分的检验,是靠实战打拼出来的,因此业绩也有相当的保证。另外,由于管理资金较小、产品也有封闭期限,这使得基金管理人在个股的取舍上更具有灵活性,在可以通过主动管理有效超越市场的平均指数时,又避免了流动性风险。
第七,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是目前A股市场最重要的力量,大家比较了解,这里不多说,只强调其中一点,由于公募基金持有者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基金经理的交易容易被散户思维的投资者绑架,这大大影响了公募基金的战斗力,让部分基金经理显得不那么聪明。但长期看,公募基金是属于相对“聪明的钱”的。
如何寻找并跟随“聪明的钱”?
第一种方法,做龙头板块龙头股。
龙头板块就是带领市场上涨的板块,主要由“聪明的钱”主导。通过观察龙头板块所处的炒作阶段,可以推断“聪明的钱”的性质及状态。在牛市或局部活跃市,跟随“聪明的钱”只买龙头板块龙头股(又称人气股),大幅拉升后减仓,逢阴线买回并加仓,直到市场癫狂连续大涨后逐步平仓。
龙头股票一般具备七大特征:代表产业方向、股本有大幅扩张能力、题材丰富有故事可讲、有市场号召力(有群众基础)、盘子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行业的代表、企业有一个有激情有办法的带头人及管理团队。
虽然龙头股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地位往往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成为龙头股,基本上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多从涨停板开始,涨停板是多空双方最准确的攻击信号,不能涨停的个股,难做龙头;
最好是在某个基本面上具有垄断地位;
流通市值要适中,大市值股票和小盘股都不太可能成为龙头;
通常在大盘下跌末期,市场恐慌时,逆市涨停,提前见底,或者先于大盘启动,并且经受大盘一轮下跌考验;
板块内预期差特别大,但股权结构合适的股票也往往会被选中。
任何理论跟方式都不是绝对的,不是说你这么做就一定可以选到那个股票。当然,有时候找龙头也挺简单的,比如走得强就是龙头;盘子大、市场名声响,在行业内比较厉害,就是龙头;甚至是被大家公认的龙头也是龙头。这就是比较市场化的概念了。
第二种方法,关注“痛点变甜点”股票。
反其道而行之是“聪明的钱”的重要特点,下跌极端交易痛点股票往往是“聪明的钱”所为。
“痛点变甜点”是A股市场的一大特色。痛点变甜点,指的是痛无可痛,而且时间是以年计的。因为痛不能永远痛下去,甜不能永远甜下去,总得有一个转换,这是大概率事件。所以痛点变甜点是一个确定性事件,是极端交易的好机会。那么如何寻找痛点呢?
痛点变甜点,就是在别人痛无可痛被动抛出痛点股票时买入,在别人忍无可忍被动追高买入时卖出甜点股票。一个痛点可能变甜点的板块,显著特征就是必须存在人人皆知且认同的大利空,并且基本没有比这利空还大的利空存在,而且这个大利空是可以转化为次要矛盾的。
所以,“聪明的钱”会关注痛点变甜点的股票。当我们发现这类股票开始有所动作时,基本可以在这里找到“聪明的钱”的身影。
第三种方法,用赢家思维模拟“聪明的钱”。
通过板块的四季变化,推测“聪明的钱”正在做什么。思考其在哪些“春季股票”中建仓了,在哪些“夏季股票”中享受了上涨行情,又在哪些“秋季股票”中高抛低吸,是开始出货还是在躲避风险主动休息。
同时要知道“聪明的钱”的特点,比如“聪明的钱”最讲政治,通过解读监管意图,研判监管喜好,预判“聪明的钱”将如何动作;“聪明的钱”善于讲故事,当你准备参与一波炒作时,要看这个股市“聪明的钱”是否感兴趣。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模拟赢家思维,预测“聪明的钱”会如何操作,需要忘记自己的仓位和持仓的股票,忘记自己的账户情况,假设在底部就建仓了,而且板块也踏准了节奏。
假如这样的话,最希望后面的行情怎么走?这叫模拟赢家思维。但这其实很难,因为是违反人性的,明明是亏损的,还要假设自己是盈利的,这很难做到。如果感觉做不到,那就强迫自己远离输家,靠近赢家,观察赢家是如何思考的,然后模仿他们,逐步做到和赢家同频,按照赢家思维去思考行情走向。
与赢家对立的是输家,输家的情绪怎样观察?如果自己做投资不是很顺利,观察自己的情绪就好了。别人的情绪很难判断,但自己的情绪自己是知道的。与自己的情绪反向对立,基本就能体会到赢家的情绪和感受。这里讲的是赢家思维,但这一轮的赢家有可能会在下一轮成为输家。有些赢家是阶段性的,长期看并不属于赢家,这样的人所谓的“赢家思维”其实是非常害人的。
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统一的,物极必反,当一种多头思维或空头思维走到极限时,市场会掉头。所以当市场赢家越来越多时,他们的思维就未必有效,因为他们的思维未必是真正的“赢家思维”。
第四种方法,像主力机构一样思考和行动。
纵观A股近30年的发展,主力机构一直扮演发展趋势、制造趋势的重要角色。每当一股新力量崛起之后,老的主力机构往往会退出历史舞台,或者扮演了相对不突出的角色。那么这些机构有哪些特点?在平时运作中,会留下哪些浪花和痕迹呢?以下是大致归纳的一些要素,可能对了解这些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机构行为有所帮助。
主力机构对政策面的洞察和理解有着过人之处,他们往往能从不为常人察觉的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情报”。简单来说,大机构在宏观政策面把握上比普通投资者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更到位的把握。
由于资金规模十分庞大,大型机构难以在上涨行情中大规模建仓,因此,他们往往会采取“逆向投资”,即在市场非常萧条时进场,在市场繁荣时出场。而普通投资者往往会因为贪婪或者恐惧,主要采取追涨杀跌方式,这样很容易令自身的操作处于被动局面。
由于资金庞大,主力机构对于选择的股票往往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如果股票流通盘不大,那么就很难进入机构的核心股票池,机构也难以在其中“兴风作浪”。
主力机构往往非常关注次新股和新股。相对而言,次新股和新股的筹码容易搜集,也有送股转增的机会,因此往往会得到机构的青睐和长线关注。
股谚云“重套出黑马”。当新股或者增发品种频繁跌破增发价格之后,大的系统性上涨行情可能就会出现。而且这种“破发”的新股往往成为日后的大黑马。比如,2008年末,如果投资者把握当时“破发”的新股或者增发股,往往就能发掘出大黑马,如煤炭、地产、有色金属等板块的个股。
当个股处于低价区时,盘口上往往会出现单日换手率超过10%的现象,一般情况下,这往往是机构搜集筹码的结果。因此当出现这种迹象后,投资者应该密切跟踪当日换手突增的个股。这里需要提醒一句,其实在高价区,机构摆出任何姿势和动作,无非是让投资者将手中的钱换成机构手中的筹码;在低价区,机构摆出任何动作,也只是想让投资者盲目抛售手中的宝贵筹码。筹码与现金的关系,就是投资者与市场的关系。
机构在发动任何一次整体性行情时,往往会启动几个重点的主流板块,不会把“兵力”只投在某个板块的单只个股上。这就意味着,当投资者忽然对某只个股有良好感觉时候,不妨多花费一些精力看看该股同属板块的其他个股,以便找出其中最强势的品种。
主力机构一般不会在个人投资者十分谨慎时结束行情,而是在个人投资者麻痹时开始悄悄派发筹码或者搜集筹码。因此,投资者需要对一些基本的技术分析原则进行研究。比如,当头部或者底部出现明显背离时,这往往是主力机构进行派发或者搜集的痕迹。
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机构很大的优势在于,他们的投资流程是有分工的。而不像个人投资者,往往把投资、研究、风险控制等诸多要素集于一身。这使得机构的投研能力要高于个人,所谓“一人难敌四手”,也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机构比个人更加重视非投资的修养,比如文化、哲学等的修炼,更懂得“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而个人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赚钱。所谓“百战归来再读书”,只有将个人修养、学识提高到一定的境界,投资的本领和眼光才能更上一层楼。
做预期可控的投资
让自己的投资处于失控状态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失控心态一定坏。
做有可控预期的投资。千万别小看这句话,我后面提到的很多话题都与这句话有关,包括不确定中的确定性机会,也是从这句话得来的,因为这叫可控。可控代表的是大概率事件,代表的是一种确定性,也是很多投资名人特别强调的点。比如,格雷厄姆说的“安全边际”,索罗斯说的“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巴菲特说的“以40美分的价格买入1美元的东西”,罗杰斯说的“只有当钱堆在墙角里才去动手拿一下”。
但很多投资者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去抓不可控事情的状态中,去思考那些不可控的事情,结果往往南辕北辙。
做可控制、可预见的投资——如此简单,却又如此令人回味。而这恰恰是“战上海”投资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
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就是顺时代周期选股,顺行情选股。顺势而为重点在顺势,指的是方向,是行动策略,高抛低吸讲的是操盘方法。
判断大盘趋势至关重要。大盘趋势一般分为涨势(牛市)、跌势(熊市)、盘整势(震荡市),按周期及幅度的大小又分为大行情小行情,大震荡小震荡。所以,好的投资首先是要对趋势有个基本判断,做到顺势而为,涨势尽量多持仓,跌势尽量少持仓。
极端交易
做极端行情就是为了可控,在行情走势没出现极端(极端地涨或极端地跌,达到阶段极致)之前,对市场情绪的观察会比较难,容易片面。所以,出现容易辨别的大面积极端情绪时,若行情也可以正向佐证,则表明行情此刻容易出现转折。
抓龙头板块龙头股
跟随“聪明的钱”抓龙头板块龙头股,成功概率高。
在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
抛砖引玉,说几个确定性事件:实现强国梦,拉动经济是确定性的;政策市、监管是确定性的;“围猎”使得行情波动是确定性的;痛点变甜点,是确定性的;人性不变,故事永恒,是确定性的。
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决策
自有闲置资金炒股。
炒股资金是自有的闲置资金,万万不可借钱炒股。因为借钱炒股万一出现亏损,会让人压力倍增,扰乱个人心智,失去对市场的理智判断,让心态变坏。一旦心态变坏,再大的行情都与你无关。
小单试错,盈利加码。
做投资最怕的就是一厢情愿,投资不同于赌博。前者是有逻辑可循的,后者纯粹靠运气了。从实际操作来看,对股票的把握太大,有时反而会出问题。而对股票把握不是很大的时候,这样的股票往往较好操作,这个时候一般采用“小单试错,盈利加码”的方式。刚开始小单买入,持股等待上涨。如果后面确实涨了,证明验证了自己的思考,再考虑回档时加码。
如果买进去被套了,就要尽量小心点,不要想着加码摊薄成本,除非这个股票是你非常心仪的股票,是耐心等来的,自己早已制定了分批建仓的计划。
尽量做自己熟悉的股票
当你对股票分析透彻了,心中就有底了,在股票下跌时,就不会惊慌失措,而是懂得进退;行情来时,就能把握得住。在熟悉的股票上,自然能做到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聪明的钱”购买股票有个共同特征——可控。什么样的股票在他们眼里才是可控的呢?
一是知根知底的股票;
二是不担心被套,万一被套也有办法自救的股票;
三是已经被套,必须自救的股票;
四是拉上去不会被别人砸盘的股票;
五是落难英雄,有故事的股票。
严格的风控安排
我们在进行投资时,务必要做好投资计划,做严格的风控安排。知道自己能够承担的亏损比例是多少,做好仓位配置,同时要有果敢的认错机制,一旦自己对行情判断出错时,要敢于止损认错。
仓位控制。套牢最痛苦的事情并不是你的资金亏损了多少,而是让你失去未来一轮轮的机会。所以,做好仓位控制,是我们把握更多机会的关键。
规避确定性的风险。寻找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机会,与在不确定的市场中规避确定性的风险,是一脉相承的。比如2015年的牛市下半场,意味着“涨出来的风险”越来越近了。这个时候,对那些曾经遥远的确定性事情我们必须开始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想象力也必须有所收敛,否则不仅赚不到后面的牛市,还可能把千辛万苦赚回的半个牛市又莫名其妙地送回去。
降低操作频率。做投资,最好的风控能力就是在大趋势上不犯错误,尤其是不要重仓赌某一个板块。
投资真正做得好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做得最多的,而是那些操作次数少、但单次价值很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