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律,想说爱你不容易
现在是晚餐时间,我们面临着选择:是吃七分饱,还是大吃特吃?仅仅今天,我们可能就遇到了几十个这样的选择,并作出了或好或坏的决定。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克制住自己的呢?又是什么让我们轻易屈服于诱惑呢?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细致地探究几个问题:自律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阻碍自律的心理障碍有哪些?为什么自律如此痛苦?如何逐步培养自律?我们将研究几十种不同的观点、方法和技巧,但自始至终,我们的探讨围绕着两个主题:自我意识和自觉行动。
自我意识意味着我们清醒地认识和觉察到大脑此刻的所思所想,自觉行动意味着我们下决心刻意为此做些什么。因此,本书会时不时要我们停下来,采取以下措施:
1.审视自身,提出问题以自我觉察。
2.立即采取行动。
本书所说之事皆有理有据,但只有付诸实践,才有价值,如果没能亲身体验,那就毫无意义。阅读时,多加留心“注意”“采取行动”这些板块,并根据提示回顾自己相关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践行这些观点,哪怕能带来微小的改变也好。
好消息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律的本能,也有在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坚持自律的能力。让我们开始吧!
脑干与前额叶皮层的斗争
让我们从认识大脑开始。
很久以来,人们只从抽象概念和哲学理论等方面来理解自律与自控。近些年,研究人员发现,意志力和决策力在大脑中有着相同的生物学基础。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大脑中负责自律和决策的区域,那么或许可以利用大脑的特性作出更好的决策。
2017年,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的科学家(格罗斯等人)发现,脑干和前额叶皮层之间存在联系,这两个重要脑区与调节本能行为和自我控制有关。脑干踩下“冲动”的油门,而前额叶皮层行使了刹车制动系统的功能。正如俗话说,天使在左,魔鬼在右。
实验从观察被欺凌的小鼠开始——在小鼠中存在所谓的“社交挫败”,即被其他小鼠欺负后,被欺凌的小鼠其大脑前额叶皮层和脑干之间的神经连接减弱。这种神经连接较弱的小鼠会表现得更具防御性。除了“社交挫败”,科学家还使用某些药物,诱导小鼠产生同样基于恐惧的反应。结果表明,在这些惊惧的小鼠的大脑中,脑区各部分之间的连接也遭到了破坏。
看到现在,你可能不明白,两种小鼠的反应与我们选择晚餐之间有什么关系。前额叶皮层和脑干之间的连接能够调节本能反应,帮助我们克服来自脑干的生存恐惧。如果没有这种连接,来自脑干的本能信号可能会让我们错过很多值得去做的事情,比如学会骑车(克服卸掉辅助轮后,失去平衡的本能恐惧)。同样地,理性的前额叶皮层可能会抑制你吃汉堡薯条套餐的冲动(提醒你:你1个小时前才吃过,再吃就不健康了)。
科学家还注意到,即使克制住了冲动行为,也还是会感觉到紧张、害怕或渴望。神经学方面的这一证据,证明了一句话:“勇敢并非不恐惧,而是敢于直面恐惧,并坚持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托德·黑尔(Todd Hare)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过论文,他表示:“自控力强和自控力差的人之间,激活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能力可能存在差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律和抑制本能的能力,实际上是特殊脑区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这个结论令人着迷,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加强前额叶皮层的功能?拥有自制力,是因为拥有强大的前额叶皮层吗?还是因为拥有自制力,所以强化了前额叶皮层呢?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从以下视角来研究自律的问题:
● 习惯。
● 价值观和原则。
● 身体健康状态。
● 思维过程。
● 情绪。
神经科学家可以观察大脑活动并推断其功能。但生物学基础并不是自律的全部。如果深吸一口气,选择了吃七分饱而不是大吃特吃,仅仅是因为大脑的操纵吗?还是因为习惯、个人价值观,抑或是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答案是:所有这些要素的综合影响。
虽然我们从认识大脑开始,但这仅仅是个开始而已。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了解到,自律是一个360度全方位的现象。当我们在情感、行为和认知层面上给予反应时,物理和神经化学层面上也有同步反应。
注意
读到这里,思考一下,你期望自己做出什么改变?你如何看待自律?这些想法又是从何而得的呢?
本能反应与自我调节
现在让我们把视角转到棉花糖上去,着重关注一下著名的“棉花糖实验”。20世纪60年代末,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对自我控制的概念产生了兴趣。他思索着一个特别的问题:未来人生成功与否,会受到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吗?
米歇尔让学前班的孩子们待在各自的房间里,并坐在放着棉花糖的桌子前。然后,研究人员告知孩子们自己要离开房间,并给孩子们两个选择:
1.先不吃棉花糖,等研究人员回来之后,会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2.如果实在等不及的话,可以先吃棉花糖,但就不能得到更多的棉花糖了。
研究人员在另一个房间里,记录每个孩子坚持不吃棉花糖的时间。并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持续跟进孩子们的成长情况。几年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能够较长时间抵御棉花糖诱惑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并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自信。根据米歇尔的说法,学龄前儿童抵制棉花糖诱惑的认知技能,与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懂得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认知技能,是相同的。
米歇尔阐述了冷系统和热系统的理论。在这一理论中,情感和本能的反应(“去做!”)被理性、缓慢的中性反应(“认知”)所控制。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像脑干和前额叶皮层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创造、维持和奖励上瘾及冲动行为,淡化长期回报,已成常态。我们可以选择不让自己被消费主义和即时快乐的潮流裹挟,活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延迟满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意味着个体延迟实现即时满足的冲动,并期待在未来获得回报。这个术语经常与自我调节、自律和自控的概念同时出现。
正如所见,抑制和自我调节的行为有点违背人性。它让人有意识地选择当下不尽如人意的选项,以便创造更好的未来。这种能力更重视未来,要求人们足够成熟,能够自律和自控,因为把握当下的快乐往往是默认模式。
进化成积极寻求即时满足的样子,对人类来说非常合理:明天会怎样,没人能保证,但我们真实地生活在当下,每一天的生活质量都很重要。理由听起来无法反驳,但如果放任自流,这种机制可能会导致后果不可逆的行为。
选择健康饮食,拒绝有害的成瘾行为,认真地生活在当下,并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习惯性地避免分心和干扰,大概不会有什么实现不了的目标。总而言之,前额叶皮层和脑干之间的斗争归结为两件事:
1.做本能的奴隶,服从于冲动,沉迷于当下的即时满足。
2.为实现长期目标而控制本能反应,有意识地作出选择。
即时满足的诱惑
扪心自问,我们容易屈从于冲动吗?我们擅长延迟满足吗?
缺乏自律和延迟满足能力,在不同人的生活中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
维姬不喜欢妥协,如果一段感情维系得很艰难,她宁愿直接结束。她没有一段感情能持续超过一年,她感到很疲惫。她总是选择开启一段有趣的新关系,以获得即时满足,而不愿与身边人在有分歧的方面磨合。
杰登已有爱妻,却沉迷色情制品无法自拔。他难以克制欲望冲动,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世界寻找即时满足,而这侵蚀了婚姻中的信任。他越来越没有耐心与妻子进行深度交流,夫妻间的爱意逐渐消散。
劳拉是一名学生,垃圾食品正逐渐摧毁她的生活。超重逾45公斤的她觉得自己的健康和自尊都已经支离破碎了。她明知不该,但还是把为数不多的可支配资金浪费在高脂高糖的食物上,可有时她根本不喜欢这些食物。
迈克聪明,有激情,且才华横溢。近10年来,他一直试图写一本书。但不知何故,他似乎永远都没有足够的动力和专注力,去支持他完成这个梦想。往往刚提笔,思绪就会游离,他没办法专注下来。比起写作,刷短视频和帖子明显更快乐。找借口、拖延、分心,这样一天下来,与自我的斗争让他疲惫不堪。随着40岁生日的临近,他悲哀地意识到,所有这些短暂消遣都没有带来任何成果,他的梦想仍然只是一个梦。
注意
从1到10分,我们给自己的自律能力打多少分?如果没有打高分,我们认为问题是什么?
也许是:
● 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到处都有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事物。
● 我们感觉自己当下的状态很糟糕(沮丧、焦虑),于是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住短暂的快乐和即时满足。
● 我们担心自己无法洞悉做成一件事情的真正规则(例如,减重是不是只需要控制卡路里摄入就可以了?可为什么有人并没有刻意控制卡路里摄入,没有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依然保持苗条和健康的身材?),耳边有无数相互矛盾的建议,到底怎么做才对?
● 我们觉得即使做到延迟满足,也不能保证有回报,就算有回报,努力和回报也不一定成正比(例如,今天放弃了蛋糕,也许过段时间仍然超重;辛苦进行了半个月的节食减肥,体重只减掉了1斤……)。
●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得到回报,这种感觉就跟没有回报相差无几。但即时满足就摆在我们面前,触手可及。
● 我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办好,不相信自己会做出改变。
换句话说,如果有明确且切实可行的时间框架(即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实现冲动),人们会更好地控制自己。把前文阻碍自律的原因反过来,就变成了一个引导我们摆脱冲动的路线图,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强大的自控力:
● 环境:积极管控所处环境中影响自律的事物,减少接触。
● 内心:确保内心平静满足,以免把满足冲动作为快乐的唯一来源。
● 自我:了解你自己,不要过度在意外界的规则与评价,用让自己快乐和舒适的方式达成目标。
● 目标:选择的目标适度合宜、切实可行,且有理由确信能达成。
● 评估:设定细分目标,规划时间周期,在每个阶段初期再重新评估预期回报。
● 提升:树立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毅力做到自我提升和完善。
继续往下阅读,你会发现很多不同的方法来实现上述这些目标。
自律为什么让我们痛苦
你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要在自律的触发因素上长篇大论。你是否想要跳过这些内容,立刻阅读能助力我们尽快轻松实现目标的技巧?关注一下这种冲动——它实际上可能正是缺乏自律的标志之一!
毕竟,对快速解决问题的渴望,与对即时满足的渴望,是一样的。当我们注意到自己产生了这种反应时,就会发现,自己优先考虑的是当下的回报与即时结果,以及短暂欲望的满足。在冲动的时刻,我们忽略了未来。而沉浸在自律收获中的我们,会将注意力放在另一种快乐上——将在日后到来的,更大的快乐。
如果盯着一块诱人的巧克力蛋糕,我们很可能觉得,此时此地把它吃掉,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了。但是几周后,巧克力蛋糕的味道早已被我们抛之脑后,我们开始寻觅新的甜食与即时快乐。长期如此,有一天我们盯着镜子里的自己,可能会意识到,对我们来说健康的皮肤状态更有价值。专注于延迟满足和高度自律带来的好处,就能着眼于更大的奖赏,并正确看待暂时的快乐。
当我们在纠结自律问题时,其实是脑干和大脑前额叶皮层正在作斗争。脑干是大脑中最原始的部分,它会告诉我们:“只管去做!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但前额叶皮层是进化程度更高的部分,它会让我们停下来,并告诉我们:“关注我们的行为带来的后续影响。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满足当下的愿望和欲望对我们来说真的如此重要吗?”
让前额叶皮层介入并帮助我们作出理性的选择,其好处包括:
● 更健康的生活状态——我们不会对不健康的食物上瘾,不会经常摄入超出自身所需的食物,这样就将免受超重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疾病的困扰。同时,我们也不太可能被成瘾性物质俘虏。过度依赖咖啡因、酒精或尼古丁带来的精神振奋感,会剥夺我们的自由意志,破坏我们的生活质量。
● 更好的学术或工作表现——对于儿童来说,自律与更好的教育成果相关,如更高的出勤率和更好的成绩。对于成年人来说,自律与较少的屏幕使用时间和较少的分心相关。自控能力更强的人往往拥有更高水平的薪资和威信。
● 更好的人际关系——无论与家人、朋友还是同事相处,学会调节情绪,暂时抛开自己的表达欲望,专注地倾听他人,都会让关系更进一步。自律也意味着对自己负责,划定良好的界限,在必要时拒绝他人的要求或干扰。就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一样,在人际关系中,自控能力差会导致与他人的关系浅薄而不如意。
● 更健康的心理状态——自律的人知道如何坚持自我意志,并在分心或诱惑面前坚守初心,这样的人拥有更成熟且更坚韧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 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更大——事实上,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最令人满意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偶然达成的。如果始终困在当下,被暂时的快乐分心,会很难朝着远处的目标迈步,无论是创办企业、保持健康身材还是扛住高等教育的严格要求,都是这样。
更强的自律能力还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
如果认为思想、感觉和行动背后的驱动力是自己而非外部事物,就会产生满足感。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自律无聊又困难,几乎像一种惩罚。我们想象出一个内心的教官,其日常工作就是剥夺我们的快乐,让我们得不到渴求之物。
但我们可以重构这种理念。自律和自控实际上是创造更多自由的唯一手段,而这种自由使我们得以选择想要的生活。虽然需要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会犯错误,但都是值得的,因为掌控自己实际上是一种快乐、平衡和平静的状态。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东西,就是这种状态,而不是蛋糕,也不是社交媒体上让人眼花缭乱的短视频和帖子。如果用这个事实反复提醒自己,就会让自己处于自律的喜悦之中,并让前额叶皮层作出最终决定。
自律是优势,也是陷阱:意志力疲劳
自律就像肌肉,越锻炼越健硕,越健硕就越容易发现——曾经认为无法做到的事情,也变得不再艰难。但自律也像肌肉一样,力量会被损耗,需要放松。就算是世界上最强壮的人,也会在持续的训练中耗尽肌肉力量,变得虚弱疲惫,直至休息后复原。在一动一息的过程中,肌肉形态得到了塑造,肌肉力量得到了增强。
人们倾向于认为,意志力是一种全有或全无的东西,要么拥有,要么没有。但意志力是一个油箱,可以填满和排空,并且受到个人选择和所处环境的影响。最近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了一项著名研究,展现了心理学家检视1112项“司法裁决”后的发现。审判人员需要决定这些案件中的罪犯是否应该被假释出狱。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影响审判人员选择的,似乎不是摆在面前的案件的特性,而是作出裁决的时间段。
也就是说,在清晨,审判人员往往会有65%的概率作出对罪犯有利的裁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罪犯获得假释的概率逐渐下降。午餐后,正面裁决率回升至65%。然后,这一百分比再次稳步下降,到一天结束时,概率接近零。谁都能猜到原因。审判人员单纯是累了!午饭后,他们恢复了精神,能够对案件给予充分和公正的关注,但随着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面对繁复的庭审过程,他们的“决策疲劳”越来越严重,作出的裁决也变得不那么仁慈。无论罪行是强奸、谋杀还是诈骗,模式都千篇一律。可以理解为,每个审判人员的决策肌肉都越发疲惫不堪,越来越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所谓的“决策疲劳”也可以理解为“意志力疲劳”。审判人员的意志力并非从始至终都很高或者很低。相反,他们会逐渐耗尽或获取意志力。同样,上周二晚没能自觉管住嘴并不意味着意志力低下,可能只是因为那天的意志力账户已经透支了。我们可以对诱惑说一次“不”(这是对意志力肌肉的一次使用),之后还可以再拒绝诱惑十几次(这是对意志力肌肉的更多使用)。但到了晚上,那可怜的意志力肌肉就会精疲力竭。
最重要的是,意志力肌肉(前额叶皮层)一天中负责了很多不同的工作,把所有的意志力花在一个任务上,就不能用于另一个任务了。例如,我们一整天都在工作,解决问题,作出决定,抵制干扰。但到了去健身房的时间,哪怕已经坐了好几个小时,我们还是会觉得站起来运动很累。我们不是懒惰,是真的很累。只不过,疲惫的除了因为久坐而倦怠的身体,还有已消耗殆尽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注意
你的意志力上一次消耗殆尽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是在什么情况下?是什么让你在其他时候都能保持自律,在那时却做不到?如果无法回忆起上次的情境,那在今天留心关注一下自控意识是如何增强和减弱的吧!
如何走出自律陷阱,保护意志力
那么,如何走出自律陷阱,避免意志力过度消耗呢?奇迹般地创造更多意志力是不可能的。培养和提高自律意识,要通过保护和管理已经拥有的意志力来实现。
这里有几个简单的方法。请注意,任何情况下,都不需要强硬地处理事情,也不需要英勇地抵御诱惑。请记住,意志力能坚持的时间有限。我们需要一个策略,使得自己在意志力肌肉疲劳和处于恢复状态时,仍能让各项事务都保持应有的秩序正常运作。
先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优先处理最重要且最费劲的任务,听起来让人望而生畏。很多人被事情的复杂程度吓倒了,尽管事情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很多人并不是真的缺乏意志力,而是对意志力管理不当,用错了地方。
我们应该养成一个好习惯:开启一天的学习或工作前,先问问自己,“今天完成哪件事,会最满意也最有成就感?”得出结论后,就先做那件事,尽管看起来很难开始。在完成重要的事情后,再着手处理其他不太重要的事情,不要让这些次要事情打乱计划或分散注意力。例如,我们可能每天上午9点到11点神清气爽,精力最充沛。把自己一天中状态最好的两三个小时划拨出来,把这一时段的精力投入在最重要的目标上。在这段时间里,与其让自己被无聊的初级工作绊住脚步,消磨意志力,不如做真正的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如制定战略、做创造性工作或解决关键问题。
开启自动化模式
大量的心理自助建议告诉我们要“下定决心去做”,这没什么不好。只是我们现在知道了,意志力和决策力并不是无穷无尽的,相反,它们是需要珍惜的有限资源。
我们可以将一些事情设置为自动模式,也就是说,如果能让某件事自动进行,那就不必再为它做决定。或者说,只做一次决定,就继续往前推进。例如,如果“每天晚饭吃什么”这种无法避开的事情正在消耗大量意志力,那就减少自己做这个决定的次数。我们可以每周集中采购一次,批量处理好食材,并贴上标签。这样就可以提前知道每天吃什么,不需要每天都思考这个问题。
这就是计划表和习惯的目的——保护我们的意志力资源。决定今晚应该做这还是做那,可能会耗尽意志力,但如果有计划表,这个问题就不复存在了。只要查阅计划表,然后去做,就行了。
不要自责个不停
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先着手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哪怕任务艰难。提前规划意志力和决策力的使用空间、时间,减少自己做决定的次数。但即使如此,我们在意志力肌肉疲惫的时候,也会作出过后后悔的选择。这意味着我们还需要一种策略来处理不可避免的失误。最好的策略是不要陷入自责和绝望,毕竟,这会让我们没法坚持下去!相反,对自己要有同情心,接受我们做出的失误选择,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了。可以在原地休整一下,反思一下选择是怎么做出的,然后尽快恢复成积极状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再次行动起来。
例如,我们可能在饮食上没能抵制诱惑,破例了一次,感觉很糟糕。但请原谅自己,给自己改正的机会。如果能够让悔恨得到充分利用,那就更好了。问问自己失败的原因,思考下次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采取行动
为今天的任务列一个待办事项清单,把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写在第一位,并在自我感觉状态最好的时候将它们全部完成。记得要留意自己的感受。
自律通关指南
◆ 要想过自律的生活,需要了解两个主要原则:(1)审视自身,保持清醒的认知;(2)采取有意识的行动。
◆ 自律具有生物学和神经学基础,始于此,却并非止于此。我们的决策,源于原始而本能的脑干和高级的前额叶皮层的对立影响。自律程度就是这两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程度。
◆ 延迟满足是指延迟实现即时满足的冲动,并期待在未来某个时候获得回报,这是自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倾向于即时满足的原因,能帮助我们消除其消极影响。
◆ 通过专注于延迟满足和高度自律的好处,我们会着眼于更大的奖赏,并正确看待短暂的快乐。在所有的好处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即获得更多的自由。
◆ 意志力就像一块肌肉。它会随着反复使用而增强,但也会变得疲劳,因此需要时间来恢复。保护和管理意志力的第一步是,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刻完成最重要的任务;下一步是为其他事情开启自动化模式,减少做决定的次数。当失误产生时,不要过度责备自己,而要从内疚中获得完善自我的机会,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