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到8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认识论范式。这种新的范式注重通过叙事赋予人的生存世界意义,乃至通过叙事构建人的生存世界。这是学界对实证主义、全球化的现代主义、西欧文化殖民主义、启蒙范式等一系列欧美中心的文化范式的反抗。这种新的范式被称为叙事转向(narrative turn)。
叙事转向的影响深远,诸多社会科学领域都因为这个新的思潮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尤其是心理学家开始注意到过度依赖数理统计的研究范式,会造成对研究对象的“非人化”(dehumanization)。心理学的“科学化”执念,会导致这个学科对人的经验世界的背离,最终可能会付出巨大的认识论代价。这种对逻辑实证主义在研究人的精神世界过程中的局限性的警觉,以及对主流话语压制的反抗,形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新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思潮。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一书正是在这个大的思想史背景中绽放的杰作。作者借助翔实的科学研究材料,令人信服地阐发了个人神话(personal myth)在人的自我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一种平和而又坚定的立场,解构了“人格”作为人的内在结构的传统心理学观念。为读者揭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人格心理学新篇章。在这个新的范式下,人格不再是内在于个体的某种结构——稳定不变,等待被发现;而是一个不断被改写的过程——每个人生阶段可能会有相近的主题,可是最终每个人的故事都会有独特的风景。人生故事不再仅仅是人格的“反映”,而是成了人格本身。“我们”就是“我们的故事”。
对于习惯了实在论的读者而言,“人即故事”的表述一定难以理解。这涉及一个非常根本的认识论切换。我们习惯了“语言是真理的载体”这样的“说法”,难以理解语言可以构造某种“真理”。因为在实在论、反映论的语境中,语言构造了“真实”即便不是不可理解的,至少也不会被认为是严肃的表述。毕竟,这种表述和“编造事实”也相差不远。本书的副标题,其实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们一些启发:自我可能是我们根据个人神话“构造”出来的。
当我们试图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从生命故事中选取一些片段,组织成一个可以理解的主题或者一系列的主题。这些故事看似客观地“反映”了我们个人历史的某些“真相”,实则是经过了我们有意无意的编排,是我们主动参与的产物。当这个编排的过程被干扰乃至被打断时,我们就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困扰。因为我们将无法理解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每一个自传体的故事都有一些基本的元素,包括叙事基调、主题线、意识形态背景、故事角色以及结局等。这些要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我们的成长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互动的过程不断演变的。换句话说,我们讲述和理解我们自身所借助的意义框架,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如果这个创造的过程受到了打扰,就有可能造成我们“自我分裂”,意义的统整会难以完成。人是无法生活在一个意义无法统整的精神世界之中的。
人心是故事的集结。借助这些故事所构成的网络,我们得以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也创造着我们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作为序言,不应对本书内容做更多的概括,以免给读者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作者本身便是讲述故事的大师——识别个人神话,实践个人神话,创造个人神话——个中妙处,尚待读者诸君细细品味。
是为序。
李明
甲辰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