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继续深造VS工作
我与女朋友讨论过这事,她用微妙的方式使我明白,再读三年书对我对她都是很长的时间,而如果我坚持把现在的工作干下去,凭我出众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我写信给法学院,谢绝了这笔奖学金。
——证券之父 本杰明·格雷厄姆
在你我身边,经常上演这样的故事:我的学历不高,我的学校不那么知名,所以我要继续求学,要读研究生、考博士,上北大、上清华。
我们都知道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学习为了什么,不断进行深造为了什么。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或者为了逃避就业而学习,都可以说是陈旧的求学观念,这类观念一再上演,不断延续,其结果就是进一步限制我们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限制我们积极迎接社会历练的重要障碍之一。
求学要以就业为导向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是大陆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本职工作是说服尽量多的人学习英语,为那些即将出国的年轻人出谋划策。但是,徐小平在许多场合都阐述自己的观点:极力反对盲目出国,反对无职业意识的求学。
比如,有一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的学生给他写信,说大三开始就想出国,因为从师兄师姐那里了解到“四大”(编者注:全球最知名会计事务所,现已有变化)是比较辛苦的地方,拒绝去那里工作。徐小平回信说:敢于放弃“四大”的人就敢拒绝任何成功,这种犹豫,就是不断地拒绝许多绝好的工作机会。“不纠正目前这个心态,参加任何工作、任何公司,你都会遭到重大挫折”。
徐小平还经常把学生骂得狗血喷头,在公开的很多文章里,他都是反对学生盲目求学:
“现在不该考GRE,回去找个好工作,工作三年后再来找我……”
“我强烈反对你考研究生,而鼓励你立即开始工作,你的学费是打工妹妹筹集的,你毕业后要像一个真正的男人那样,撑起家庭的天空,至于研究生问题,你要知道,天下多少人,都是在工作的时候读在职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对你的人生发展同样有益。”
求学要以工作为导向,现实证明这是商业社会的必然之路。
大学生自身在就业心理、就业观念、求职技能以及求职文化等方面的迷茫和滞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问题之一。或许这时你会说,没有就业中心意识,是教育制度造成的。这个指控是成立的,我们的机制是封闭办学,而不是跟产业合作办学,没有以产业的需求作为驱动力。然后在师资,在教学内容方法、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的制定,还有评估、评价体系方面都存在各种各样问题,所以这需要对我们的教育进行比较根本的改革,才能够真正满足产业的需要。
但是,对环境和历史造成的个人能力的缺失,责备没有任何作用。对于个人而言,唯一的办法,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奋起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就业。在美国的小学里甚至幼儿园,会邀请家长来学校讲述各自的职业,讲述这个工作需要什么教育,需要什么技能。
你想一想,那些孩子看到自己同学的爸爸或者是自己的爸爸在讲自己的职业、技能,这么一个整体的东西,给他们的学习有多大启发呀。
考研逃避不了就业
一则加拿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故事能反映出当下中国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困境。
一个大学生,拥有加拿大最好的麦吉尔大学的两个学士学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结果虽然他关注“社会”,喜爱“人类”,但“人类社会”却几乎要抛弃他。三十岁上下的人了,找不到工作,没有饭吃,只好回到一个社区学院去读一个汽车修理大专。他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徐小平经常用这个故事,来传达他关于“继续深造还是工作”这个问题的解答:“无论你学什么专业,攻什么学位,我都不反对;我唯一反对的是,不考虑就业前景,一味追求学位、知识的那种奋斗思维。”
继续深造要以如何更好就业做指南。
很多人用“本科毕业直接工作心有不甘”,或者“就业形势不好”作为考研的理由,但这不是积极的心态,是一种逃避。
近两年,公众曾广泛探讨过一个问题——“留学邪教”。很多人认定留学就是幸福,然后不惜一切代价去奋斗,最后在这个梦想中毁灭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坚定地拒绝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种“中国机会”。
徐小平说,某种意义上说,“留学邪教”是存在的。邪教是那种许给你天堂,但却有意无意诱导你把今生当作地狱的信仰,一昧只想着出国的人要从中警醒了,要想留学之后做什么,从事什么工作之类的问题了。
同样,只为了摘取更高学历而不断进取的人,也要从考研“邪教”中清醒过来了。
现如今,大部分大学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动机是:希望增加自己在热门领域的就业力,也有很多人借此当作“学校晋级”的机会,比如从二、三流的本科进入一流的研究生院攻读硕士,然后再依靠这个一流学府的知名度进一步选择出国或进入优秀的企业工作。
我认为,在如今“学历贬值”的时代,盲目相信继续深造能提高就业力,最终会遭遇很大的挫折。通过与众多职场专家人士的沟通之后,我认为,考硕士正确的动机应该是:对某专业有兴趣,并且希望学得更深入透彻;考博士正确的动机应该是:对某专业有更强烈的兴趣,并希望做最高深、创新性的研究。选择读研究生、出国深造,还是选择一份工作,从个人实际出发是最大原则。
求职与考研两不误
22岁的吉姆·罗杰斯以优等毕业生的身份从耶鲁大学毕业了。继续学业还是去工作,罗杰斯并不清楚,他也不确定如果走出校门会去做什么工作。对于自己的将来他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有同样困境的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本科毕业期间,他获得了研究生的奖学金,但也有一些公司愿意聘用他。
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继续深造还是工作的两难选择。吉姆·罗杰斯和本杰明·格雷厄姆两位职场达人的不同选择,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未来的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本科毕业时22岁,和我们大多数毕业生一样,他并不知道走出校门后能做什么工作,不知道是继续学业还是去工作。最后他做了两手准备:找工作的同时也申请保送读研。
大四的时候,一些公司开始来耶鲁大学举办校园招聘会,历史专业学生吉姆·罗杰斯参加了几场校园招聘会,同时他没有忘记申请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在内的几所学校。
一位在华尔街上班的校友告诉他,有一家多米尼克证券合伙人公司正准备到耶鲁举行校园招聘会,如果有兴趣可以试试。
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多米尼克证券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870年老牌的综合性投资公司,是最早登录美国证券交易所的金融机构。罗杰斯从未想到去华尔街上班,那时的他对金融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学英语时认ABC的初期启蒙阶段的水平。
成为世界级投资大师的罗杰斯后来回忆到,这家合伙公司的面试官来自纽约贫民区,对自己的简历非常感兴趣。两人聊了很久,面试官问得很细:假期的打工经验,“国际钥匙俱乐部”的义工项目,甚至包括棒球、赛艇和橄榄球都谈到了,吉姆感觉面试官对他印象不错。
两天后,那位面试官打电话说,自己被聘用了。也就在面试后,得知被聘用前,罗杰斯收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附加一份每年2000美元的奖学金!
后来的故事我们已经知晓,罗杰斯选择了牛津大学。但是,他也没有放弃这份工作带来的其他机会。罗杰斯决定继续深造之后,又成功说服公司给予实习机会,不愧是我们的职场榜样。
“我能在你们这儿找一份暑假工吗?”吉姆壮着胆子小心翼翼地问。
“小伙子,我们这儿不招短工,只要全职员工。可是为什么你要打零工呢?很多人为了进我们公司都挤破了头?”
吉姆跟他道明真相。接着说“可是去读书前还有一段日子,不知道能否在你们公司找到一份暑假工?”
后来他得到了暑假工的机会。
1964年夏天,罗杰斯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华尔街实习生生活,在这里担任助理分析师。这是罗杰斯在华尔街开设的第一个股票账户,他把获得的牛津奖学金和平时自己积攒的一点钱一起存入股票账户,以每股350美元的价钱买了一点IBM股票,小试身手。
也就是在这家实习公司为数不多的交易中,罗杰斯确信,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就在国际金融领域。他说;“交易的无穷魅力在于下单前后那一刻的变化,无论盈亏都在这一分钟内发生改变,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不可思议的事情了,而且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可以不断重复出现。”
牛津大学毕业后,罗杰斯又回到了实习的地方,也是日后成就他伟大事业的地方——华尔街。
偶然间应聘成功,通过谈判得到暑假打工的机会,在打工中隐约感觉到未来的职业方向,最后终有大成。后面章节的很多案例和罗杰斯求职案例一样,还会不断地验证这样一个道理:职场达人的成功看似偶然,但你我都能发现,他们的成功之源都是善于抓住每次机会。
有种责任叫“工作”
吉姆·罗杰斯为了追求更宽广的眼界,本科毕业后,放弃到手的工作,选择异国继续深造。本杰明·格雷厄姆却完全相反,因为那时的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最终放弃了深造的机会,而开始了职场的打拼。
格雷厄姆最终在证券分析上成名成家,这与他大学毕业后选择进入当时一点不被追捧的投资公司,而没有继续求学深造密切相关。
本杰明·格雷厄姆本科毕业期间,获得了研究生的奖学金,但也有一些公司愿意聘用他。与女朋友商量之后,格雷厄姆觉得赚钱是第一位的,搭建家庭是第一位的。从他的案例中,我们能够读出有种责任叫“工作”。
对于优等生的格雷厄姆来说,大学毕业是荣誉考验战。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中发生了一连串的大事:“首先是哲学系系主任邀请我到教师俱乐部共进午餐,他建议我留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工作。紧接着,数学系的教授也向我发出同样的邀请,让人惊讶的是英语系教授认为我能成为一名英语系好老师。”
格雷厄姆洋洋得意,又困惑不安,便向校长敞开心扉。校长强烈地倾向于把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送入商界,而不是将他们关在象牙塔里搞学术研究,于是建议他暂缓做出决定。
后来,纽约股票交易所一名会员邀请格雷厄姆去做债券推销商。那是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纽约证券交易所大门紧闭,这样的时期几乎算不上是格雷厄姆事业起步的有利时机。他在华尔街得到并保持一份工作,同时在一所夜校向外国人教英语,赚点钱作为补充。
这时,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收到一封正式通知信,我已获得学费奖学金,并且必须在一周内回信表示接受。这是个好消息,但它使我陷入困惑的境地。我应当像自己一直预期的那样去从事专门职业吗?我可以放弃华尔街的职业,物质上没有什么牺牲,并且经济上也不会减少。但是权衡下来,若去读书,将耽搁三年,我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开始创业,而且相应地要花更多年才能考虑结婚。
我与女朋友讨论过这事,她用微妙的方式使我明白,再读三年书对我对她都是很长的时间,而如果我坚持把现在的工作干下去,凭我出众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我写信给法学院,谢绝了这笔奖学金。
我也把决定告诉了校长,他写了封信给我表示同意,说随着证券交易所的歇业,许多无法适应形势的人肯定会退出华尔街,这样就留给有能力的人更多更好的机会。
我们的安排是这样的:我先在内勤办公室待上几个星期,跑跑腿,帮帮忙,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学习业务。做了四个星期的跑腿员后,我来到了债券部。
后来又意识到,我宁愿做一名“统计员”——也叫证券分析员,也不愿意做债券推销商。
之后,在1920年初,本杰明·格雷厄姆成为一家纽约证券交易所会员公司的初级合伙人。
再之后,他完成了投资圣经《证券分析》一书……后来,更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的得意弟子巴菲特成为了股神。
不管是吉姆·罗杰斯选择了读研,还是本杰明·格雷厄姆选择了工作,在面对“继续深造还是工作”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清醒:教育、工作、再教育、再工作……是循环向上的过程,它不是本科毕业一时的抉择。
徐小平解读(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强烈反对为了学位而学位,为出国而出国的考研和留学意愿。这种心理结构,是中国大学生经典的错误的就业心理结构。也正是这个心理结构,是造成大量中国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
张瑞敏解读(海尔集团董事长):
学历有上限,不是越高越好;其次是动手能力强;此外,人际关系还要和谐。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重要。